河北省定州中学新高二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定州中学:新高二历史周练试题(二)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2.有学者描绘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3.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阶段
官办或官商合办企
业
商办企业外国企业
资本(千
元)
所占%
资本(千
元)
所占%
资本(千
元)
所
占% 1872—1894
年
16196 23.1 4697 9.6 28000 67.3 1895—1913
年
28469 13.0 90801 41.0 103153 46.0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4.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5.(2013·北京文综)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6.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7.(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8.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9.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的问题,林则徐主张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
这种主张在当时()
①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②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④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12.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13.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
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
材料表明:
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14.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5.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一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7.新中国曾在1958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那么此公债的发行()
A. 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筹集了资金
B. 适应了当时国家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
C. 为一五计划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D. 其背景为建国后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
18.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19.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20.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D. 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三: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
面粉厂。
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古代手工业相比,生产方式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迅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22.人类有共同的追求,也有共同的价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斯在其代表作《美国世纪》中这样描述“美国梦”:“它是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生活得更好、更富裕的梦想,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并取得相应成就。
”
材料二我的这个理想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梦想。
我梦想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个国家挺身屹立,真正实践它的这一信条,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
——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三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通过哪些制度创新实现了“美国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诉求是什么。
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梦”和当代“中国梦”的共同点。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840至1949年,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过哪些探索和抗争?
(4)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中国梦”在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870—1956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上升)、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下降)、国民政府的推动(上升)、战争的影响(下降),所以A符合题意。
BCD明显不符合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所以排除。
所以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一世界指的是近代工业,第二世界指的是小农经济,第三世界指的是畜牧业经济。
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所以①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所以②错误;三个世界各自不同,说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别,所以③正确;题干也没有体现经济格局发展是否均衡,所以④排除。
所以排除包含加②④的BCD。
所以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3.A
【解析】
试题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的资本额有了明显的增加,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项正确、B项错误;外商企业的资本额最高,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故C项不对;中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D项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因此核心思想是强调民族工业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和C选项都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的因素,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发展
5.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材料所述,涉及地区是沿海地区和江、皖、川、楚等省;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反映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排除B;材料并非仅反映长江流域,排除C;洋纱较洋布行销尤广,说明中国的织布业也在采用洋纱生产,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故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6.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来看,该官员谈论的是兴修铁路的好处在于利国利民,故A项符合材料
含义。
材料讨论的是“铁路之利”,亦即修铁路的好处,并非仅仅向外国学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问题,不是探讨“中体”和“西用”的关系,排除C;材料所述是清朝官员的言论,不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7.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和商品,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故答案为A。
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和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不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实质所在,排除BC;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不仅仅只是对民族工业产生影响,材料所述是对家庭手工业带来的破坏,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解体8.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示意图,第一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第二次低谷的出现是由于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故两次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答案为B。
第一次低谷出现时中国没有出现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排除A;从两次低谷出现的时间看,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进行重大调整,排除C;中国官僚资本的出现是1927年后,从时间上看不符合,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
9.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不是鸦片战争时期,所以林则徐的主张不可能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排除③,故正确答案为C。
林则徐的主张是针对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提出的,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洋务企业是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消失,应为图中2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排除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导致这种经济形式消失,应是图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排除B;官僚资本主义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形式,应为图中4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排除D。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出现,新中国成立时消失,图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在时间上符合,故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日益开放,减少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故 A 项错误;“点—线—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于 21 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配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
场化的进程,故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对外贸易扩大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同时做出了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所以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减少政府的政府的计划干预,发挥市场的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和政策,但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所以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可知,中国的“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可知,苏联只是想农业改革走中国模式,故B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苏联把土地承包给农民,但农民不愿意,没有提到改变公有制,故D项错误。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是1957-196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从1960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A只符合“大跃进”时期;C出现于“文革”时期;D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鲲鹏南徙启帷幕”、“脱开金锁走蛟龙”、“轻舟已过万重山”和2012年这个时间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指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故选C选项。
A、B项体现不出“鲲鹏南徙”来;D项体现不出“脱开金锁走蛟龙”来。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讲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A选项。
D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中国当时还是强调的是经济建设。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1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故答案选B。
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实在1949~1952年,故排除;C项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排除;D项经济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18.B
【解析】
试题分析: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现在也没有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出现,故B项正确;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题干材料1997年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社会商品零售”“工业品出厂价”三个领域国家定价比重较1978年有大幅度的下降,可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中“以抑制通货膨胀”材料体现不出;C项中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材料没提及;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农产品价格。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虽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毕竟生产规模小,所以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发展,故A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农村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排除B;通过改革,农民取得生产经营权,排除C;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原先生产经营和分配等方面的做法,所以排除D.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21.
(1)不同点:古代工业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
特点: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原因:东部沿海地区最先受到西方侵略,自然经济最先瓦解。
(2)特点: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突出;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
(回答其中3点即可)
原因: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原因:辛亥革命和民国政府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
第一问注意关键信息“生产方式”从手工和机器生产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分布地点结合所学和表格可以从东南沿海地区回
答;第三问结合所学从沿海地区最先受侵略,最先自然经济解体视角回答。
(2)该问考查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
1895—1899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扩大;内地丝车数迅速增加说明内地的企业发展较快;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
联系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抓住主要的关键信息是“1912年后到1922年间”,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方面回答即可。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分布特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原因
【名师点睛】在做材料解析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完全部材料后,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材料的出处、材料的注释或说明。
但是组织答案时还一定要注意注意:1.要注意按问作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要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应用于答案中;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切忌简单罗列材料观点,要注意归纳概括。
22.(1)开启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如答到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也可酌情给分);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制度。
(如答到国家干预,福利制度也可酌情给分)。
(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近似答案可酌情给分)
(2)诉求:国家富强,人人平等。
(2分)
背景:政治: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苏冷战(或争霸)
(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完善。
(任答2点4分,满分4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
(3)共同点:追求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
(2分,其它依托材料,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探索和抗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如答到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同等给分。
任答3点可得3分,满分3分)(4)举措: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加快城市化进程。
(任答1点2分,2点4分,满分4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
文化:实行义务教育;制定实施863计划;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高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
(任答1点2分,2点4分,满分4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同等赋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注意题目强调的是制度的创新,结合美国在近现代历史中,从“开启了民主共和制政体(如答到三权分立、《1787年宪法》);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制度”等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即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来平等...1963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可知其梦想,根据所学,结合题目简要说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所有的人生来平等...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即可概括出美国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