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暑与大暑和伏天的关系
小暑头伏与伏天和伏天的关系介绍:
每年公历的7月7日左右开始,就进入跨入一年最热的两个节气,即小暑和大暑。
暑在汉语里表示闷热外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
十分热,但到大暑,就非常热了。
大暑的大字,有极限和极致的用法。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24节气里将一年中最非常热和最冷的七个月,分别赋予三组相连的节气,且只是用大小或进行区别。
比如夏季
小暑和冬至大暑相连的两个节气,是一个多月里最热的一个月,人们
常说的“暑伏天”基本与这两个月相重叠。
冬季而冬天最冷的八个节
气是小寒和大寒。
人类对自然界适应力是非常强自然界的,但在最热
和最冷的这两段时间,古人的应对基本原理也只能是潜伏起来,夏季
三伏天的“伏”就有潜伏的意思,而冬天不仅人类要“猫冬”(躲在家
里过冬,“猫”在东北方言是“躲藏”的意思),昆虫也要沉寂起来。
中国按照24节气编制的历法不仅用4个节气表示这两个极端天气,同时,在这样的气候开打时,还又用2个节气分别透露这样的坦承炎热
或者寒冷气候要过去;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就表示复齿脂暑热要结束,
处暑的“处”字在这里有终结、终止的含义。
春季第三个节气惊蛰则
则表示春雷震动,惊醒了在冬天蛰伏起来的昆虫。
小暑开始,我国北方广大副热带地区在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下,开始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
华南西部也进入暴
雨季节,7、8历年两月的洪水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
一次。
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
而
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之后在结束了梅雨期后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因此,在北方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的说法,同时也将“小暑大
暑”说成“小鼠大鼠”,意思为小暑节气的暴雨会灌死小老鼠,能大
暑节气的降雨会灌死大老鼠。
盛夏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起源于的秦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渐将的合称,“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区别在于当夏至与立秋
之间出现4个庚日(干支历法)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三伏天我国遭遇许多地区可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
温高于35 ℃的高温天气,尤其一到“大暑” 节气,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媒体给出一个非常人物形象用语的名词,
称作“烧烤模式”。
三伏天人们过夜避暑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躲在树荫下纳凉,同时吃些清凉消暑的食品。
俗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可说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唐
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诗中,描绘了山亭古树,蔷薇飘香,周身
清凉的竹林消夏画面:
“绿树荫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
比如“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知识。
暑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边的木料,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地表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而暑伏天过食寒凉食物,比如冰镇饮品
或罐头等,时会导致身体变成阳虚体质。
“阳消阴长”,阴寒之气偏
盛,表现体内阳气低下,畏寒肢冷,气息微弱,体倦嗜卧,活力整个
人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出现问题一样失去了汽油机和活力。
盛夏伏天,酷热难耐,但对于患有某些慢性顽疾的病人乱象来说,则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是在冬春气候寒冷时容易发作或加重
的疾病,如咳嗽、哮喘、关节肿痛等。
这类新生儿多因阳气亏虚,胞
饮作用乘虚深入肺腧。
夏季(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
盛的时候,根据祖国医学“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论,此时
是调养人体阳气,扫除寒痰的最佳时机,因此就有冬病伏天的说法。
主要治疗方法有贴膏药(如三伏贴)和针灸等,当然,饮食疗法可以起
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比如清心效果就非常好,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药粥62种,清代名医王士雄甚至称“粥为天下之第一补物”,可见饮食疗法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