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写作指导:对临、背临、意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临、背临、意临”-江阴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作文讲评6
2022.10.25 一、原题
古人认为书法临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和意临。

对临就是将字帖摆在眼前,照
着帖上的运笔和结构写,追求形似;背临意谓脱离碑帖而临,是靠记忆来书写,力求与原
作形神兼似;而意临指在继承古人用笔与精神上能有所取舍,自发创造,加之自己的理解
和风格特点。

“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


临摹书画的过程中做到对临,追求逼真形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到在背临的基础上走
向意临,在学习古人法度的过程中不被习惯和法度束缚。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
本次作文题是模仿2022年新高考1卷的题型,由书法临摹引发对于人生的思考。

材料首
先解释书法临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临”,就是模仿的阶段,追求形似,是临帖的最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背临”,就是记住字帖的运笔和结构,靠记忆默写,力求与原作形神皆似,这
是临帖的中级阶段:
第三阶段“意临”是最高阶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并发挥,形成新的风格特点。

“意临”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注意关键词创造、自己理解、风格特点。

材料最后一句话是审题的关键句,它是命题人的观点句。

“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

”引用别人的话强调对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出初级阶段,达到下背临的基础
上走向意临,也就是创新,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最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命题人还强
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被习惯和法度束缚,确切的说应该是不要被前人的条条框框约束,当然这只是指的书法临帖。

综合以上解读,材料突出的意思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要有超越;不能拘泥于前人
的成果。

书法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审题立意清楚了就可以构思成文了,至于素材就可
以利用自己最近积累的就行。

三、学生作文
扶摇直上,翱翔苍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法亦是如此。

笔杆中通外直,笔头毛发顺和,一起一落,上下
翻飞,薄如蝉翼的纸上行云流水,写下的亦是宏大的智慧。

书法临帖,临的是字,求得是心,亦是新。

在我看来,以对临为躯,背临为羽,意临
为翼,方能在一笔一画间应如惊鸿点万里,扶摇直上翱翔于苍穹。

正如《劝学》中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对临是基础,是前提。

屠呦呦及团队翻遍中医药典籍,只为应对疟疾寻找本源;建国之初,一穷二白,
我国紧跟苏联专家,只为学得飞机基本知识。

若无学习一开始的临摹与模仿,我们又怎能
掌握基本内容?因此,对临不仅为了追求逼真形似,更为学习后的感悟打下基础。

否则,
只会陷入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的桎梏。

有了对临的熏陶,背临让我们得以装点羽毛,掌握精髓。

既然掌握了基本方法与技巧,不过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需要独立之背临。

毕竟,我们穷尽才学为的是接近心中
的标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锻炼与成长,是对对临成果的检验,也同样是一次
自我提升。

正如《小窗幽记》曾言:“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急雨时,立
得定,方见脚跟。


如若仅仅止步于背临,我们也不过是名家名作的“模仿机器”,穷尽毕生所学也不过“惟妙惟肖”,终不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鸿篇。

因此,意临便为自己插上矫健的双翼,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代书法中,张旭狂草的
出现无疑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前家的基础上张旭结合舞剑的剑法,融合自身潇洒恣肆
的性格,开一代狂草之先河,书法大家张旭不正是对古人笔法有所继承,方能大胆创新,
觅得独特风格吗?不被习惯与法度的束缚,在对临与背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变也得以成
就自我。

反观当下,又有多少人落入习惯与法度的窠臼,自甘堕落而缺乏创新?同质化的短视频风靡,缺乏营养的段子遍地,我们需要有所取舍,自发创造,而非故步自封,守前所为而已。

我们青年当独立潮头,以对临为躯,背临为羽,意临为翼,张开创新的翅膀,负青天而适南冥,扶摇直上,在浩瀚苍穹中翱翔!
借光蕴明星
书法临贴有三个阶段,对临意在形,背临稍重其神,而意临则讲究升华与创新,是一派自成之格了。

此三段对于习书者来说,缺一不可。

要循序渐进才可窥得其妙,而它对于我们生活学习来说,同样适用。

小到稚童呀呀学语,大到对历史内容精神的传承,“对临”,也就是对结构、内容的“真”的保证,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对真的坚持,没有对形似的追求,何来中华“千人一面”的统一之美?又何来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亘古如一的坚定?追求真。

追求真,追求形同是传其神,转其意的基础和必要准备。

显然,一板一眼的对临只能起到承接的作用,所传承、临摹的只是一个空壳,不要说创新,就连应用都是奢望。

而背临的要求则能满足其直接应用的效果,但这仍只是在于表层精神体现与形象表达上的模仿,只是一只被巴普洛夫效应控制出于惯性而行动的小狗而已。

只满足于对临的扎实基础和背临的相似要求,显然是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精神文化传承的要求的。

停步于“像”只会让人们落入前人习惯和法度的禁锢当中,不会有任何的发展。

古人云:“临书画固贵逼真,尤贵能避其熟。

”只有做到意临才无愧于对临、背临的积淀,顺应发展前进的要求。

若毕加索只追求形似,则只会是15岁就同伦勃朗的伦勃朗第二,而不会成为冲破现实主义主流,开辟抽象画派的大师毕加索。

若王羲之只求书同颜真卿方正刚力,而不释放自己的意志情感,达到意临之境,则不会有冠绝古今的天下第一行书。

若敦煌壁画只被封锁在大漠供学者撰抄、背临,而不与文创、科技相结合,在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则何来如今我国的文化自信,古迹复兴?意临之精神,是敢于突破、敢于质疑的开拓精神,能推
动创造性转化,而意临之实践,则是推陈出新,惠今泽后的创新性发展。

是立足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立出自己的态度的重要阶段。

朱光潜曾说,“历史先迹之于时间来说,如同暗夜中的星辰,照亮着我们。

”毫无疑问,做好对临、背临,保护好这些明星是我们的责任,而借着那长明的星光做好意临,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明星,才是照亮自己的根本之道,更是记录我们存在、思考、智慧,照亮后人的重要方式。

于“意临”时生花
古人言:“临书画固贵其逼真,尤贵能避其俗。


在写书法时,“对临”追求形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背临”的基础上走向“意临”,不被流俗所束缚。

在我看来,“意临”时步步生莲的背后,需务实基础,超脱习俗。

超越前俗的“意临”,不是随心所遇的肆意妄为,更不是自视清高,对于基础的不屑一顾,而是一种突破固有思维方式的创新。

勇于突破,大胆尝试,有所思考,才能触及事之高地。

看“草圣”张旭,落笔千钧,狂而不怪,颠覆前人循规蹈矩的用笔,然细观之,其章法相当精准规范,落笔藏锋字字有法,于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开创独特,于“意临”处生花,终成就了盛名。

诚然,基础是创新“意临”之根,但总有人蔑视习俗,妄想一步登天,“对临”“背临”的价值在于,走前人铺好的道路,可不必历经坎坷,可不必迷茫不知所之,获得良好的基础,确保方向的正确。

务实基础之后,才能融会贯通,挣脱束缚,一路生化。

一如下围棋讲究夯实基础的本手,一如练习书法时,必先将字帖摆于面前对临,任何规范、法度的习得,都必须从基础出发,在夯实基础之后,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跳脱世俗的桎梏,落笔生花,成就一番别样的精彩。

然而,固执的追求模仿,止步于前人筑起的高台,便会停滞不前。

因此,“意临”突破,便会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突破前俗,方可获得长远的发展。

君可见齐白石年过八旬仍求新求变,不停滞于原先的画风,成一代国画巨匠;君可见商鞅变法,
吸取前人变法之鉴,开创性运用法家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君可见舞蹈《唐宫夜宴》在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融入现代元素,终赢得喝彩一片·····若没有
基础的夯实,便不会有一次又一次“意临”生花的体验。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夯实基础,超脱习俗,敢于创新,脚踏实地,在“意临”时生花,铸就生命的精彩。

人生的“意临”之路
书法有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

其中“意临”自然是最高阶段,它指书写者已
不拘于所临摹的书画,从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与个人风格,在师古的过程中不被习惯与法度
束缚。

其实,“意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量变达成质变后的创新,是经历“对临”和“背临”的积累后的“师古而不泥古”的高超境界。

“意临”不仅是临书画,更是“临”人生。

我认为人生的“意临”当是一个人面对人生的众多路口时既不偏离大道,又能走出自
己的选择。

大道指我们临摹学习前人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多数人会选择
“对临”或是“背临”,循规蹈矩,
因循守旧。

但“意临”者会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依据自己情况做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
以取得捷径。

人生需要“意临”。

即使有些人靠着“对临”或“背临”实现了人生价值,但不可否
认地是有更多“对临者”与“背临者”用尽一生在大道上下求索却始终无法抵达尽头。

“意临”是缩短大道的捷径。

更何况,在新时代的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
这一切使本就困难的“对临”与“背临”雪上加霜。

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并不适用,摆在我们面前的仅有“意临”一条路。

“意临”需要做好“对临”与“背临”的积累。

这积累就是木之根,泉之源,“源不
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可谓贻笑大方了。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虽然他找到了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的“意临”之路,但倘若没有早期“对临”的临摹
借鉴,也不会设计出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经典之品。

“意临”更需要跳出舒适圈。

把自己禁锢在“对临”的临摹中固然是舒适且没有大风
险的,但它同时也封上了捷径的路。

正如一些老字号固守着上个时代的营业方式,沉迷于
舒适圈,终将隐于时代的尘烟;只有勇于跳出舒适圈,寻找“意临”之路,像大白兔与美
加净联名款润唇膏,才能焕发生机。

我们临摹前人的路,我们更要开创自己的“意临”之路。

一撇一捺,写下带有自己个
人风格的捷径。

【点评】
优点:1.进行了大量的内涵界定,有独立深入的自我见解。

“我认为”明确中心论点,清
晰明了;
2.四五六段首句简洁阐发观点,干脆利索;
3.时代性较强,素材运用得当且新颖;
4.有思辨,例如“对临”的舒适和禁锢两方面。

不足:有些语句读起来不太通顺。

“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在新时代并不适用”过于绝对。

【名句素材】
1.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我丧失独创性,这是
最大的错误。

-歌德
2.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

没有
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王业宁
3.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

--陈国达
4.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

--
康有为
5.所谓的独创,不是别的,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

--村上春树
6.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始,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是你自己做主。

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毕加索
【素材语段】
1.金代元好问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绘画书帖,师出同源,对临练“形”,了解基本结构。

背临摹“神”,试图脱离文稿创作犹有神韵。

然而一句喟叹“总
失真”,一处意临“见为人”,不错的,大师大作的练成离不开层级进步,伟人伟业的缔造贯穿世纪终始。

2.“对临”追求形似,字字句句需要步履蹒跚打好基础,宣纸铺张,乌砚磨墨,拿得出王羲之“入木三分”的刻苦大量临摹,自然是熟稔字画的运笔和结构。

生活之上,钱钟书先生打开“有字之书”,大量阅读前人的经典著作,静心了解先哲的思想逻辑,“书癖钻窗蜂未出,思诗绕树鹊难安”是对他读书思考的最好概括,正是因为先生早年间大量读书,对临文学著作,所以才积淀后来“文化昆仑”的基础。

《围城》的影响如“穆穆长风”,我们学习的学校之中与图书馆有阅览室,万卷书诚待少年前来,浩如烟海的前人思想近在眼前,多去阅读体验,何愁对临不见思想的“峨峨高山”?
3.“背临”形神兼具,大量的临摹体验“厚积”基础,胸有成竹自然是“薄发”的结果,形神兼具的字帖已是上乘之作,运笔结构了然于心。

现实之中,历史的尘灰掩不住西晋左思的高华。

”门庭藩溷,皆著纸笔,偶得一句,即便书之。

”是对于他十年如一日背临书写的概括,即使先天愚笨被父亲耻笑智力“不及我少年所时”,被陆机轻蔑书稿“当以覆酒瓮尔。

”左思阅读思考,以此作文,多次揣摩《两都赋》的文稿,一次在练习中力求形神兼似,为自己的《三都赋》创造一次次”量变”。

“无字之书”在我们心中,因为化用知识才成了有源之水,多多背诵诗歌让我们气自华,多背读文稿以成颜如玉。

语文课堂上的鉴赏让我们掌握好词佳句,作文阅读中的运用默写自然能够将寓情于景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