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和他的巴赫书

合集下载

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书籍

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书籍

20本关于数学文化与学生核心素养的书籍当涉及到数学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的书籍时,有很多经典和有趣的选择。

以下是20本值得一读的与数学文化和学生核心素养相关的书籍:1.《数学之美》- 吴军这本书介绍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并讨论了数学思维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侯世达该书探讨了数学、艺术和音乐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3.《数学之约》- 罗伯特·卡普兰这本书介绍了数学家们对数学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展示了数学的美和深度。

4.《证明的乐趣》- 理查德·哈里斯该书引导读者探索证明的过程,深入了解数学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5.《数学的故事》- 阮一峰阮一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数学的历史和发展,展示了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

6.《无穷的喜悦:数学探索之旅》- 伊恩·斯图尔特这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问题,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美妙和趣味。

7.《数学与想象力》- 埃德华·卡西尔斯该书讨论了数学与创造力、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数学思维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

8.《数学游戏与谜题》- 马丁·加德纳这本书收集了一系列趣味的数学游戏、谜题和难题,激发读者的思维能力。

9.《数学与生活》- 克里斯托弗·克莱恩该书以有趣的方式展示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读者意识到数学的普遍存在。

10.《数学的故事》- 斯蒂尔·马凯尔这本书以幽默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数学家们的故事,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

11.《数学之道:数学史话》- 罗杰·彭罗斯该书通过数学史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发展和影响力。

12.《数学与艺术》- 弗洛伦斯·丹尼尔这本书探讨了数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13.《数学与想象》- 克利福德·皮克该书讨论了数学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一些与几何学和拓扑学相关的概念。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阅读经纬 ・ 说文论道
教 育 的一个 永 恒 的使 命 , 是 最 大 限度 地 挖 就
掘和 发挥 每个 个体 的潜 能 。正 是这种 “ 没有 最好 ,
只 有 更好 ” 的信 念 , 得 整 个 世 界 都 在 不 断 地 反 使
思现 实 , 进行 教育 改革 , 索更 好的道 路 。美国发 探 展 心理 学 家 、 佛大 学教 授 加 德纳 提 出的 多 元 智 哈 能理 论 , 当前 美 国教育 改 革 的理 论和 实 践 中产 在
其 优势领 域和 弱势 领域 之 间的联 系 , 以此 为切 入点 , 助学 帮
认 知领 域或知 识 范畴 紧密 相关 而独立 存在 的 。 德纳 在《 加 智 种社 会或 文化环 境 的价 值标 准下 ,个体 用于 解决 自己遇 到 的真 正难题 或生 产 创造 出有 效产 品所需 要 的能 力 。在加 德 纳看 来 ,智 力 的核 心和衡 量标 准并 不像 传统 智 力理 论所 说 的那 样是 语言能 力和 抽 象思维 能力 ,而 是解 决现 实生 活

旦形 成 , 就使 得教 师乐 于对 每一个 学生 抱 以积 极 、 热切 的
自 10 9 5年 法 国 心理 学 家 比奈 和 西 蒙 等人 编 制 出世 界 上 第 一个智 力测验 以 来 ,当今 的学校 教育 就一 直受 到传 统 智力 测验理 论 的影响 。 传统 的智 力测 验认 为 , 智力 只有 单一 的性 质 , 通过 纸 笔就 能测 出人 的 智力 高 低 , 智商 分数 1 。 即 0
实 、准确 地反 映学 生解 决 问题 的初步能 力 和创 造 出各种 产
品的能 力 。我们应 摒弃 传统 的评 价观 , 应通 过 多渠 道的 、 而 发 展性 的 眼光对 学生 进行 评价 , 立灵活 多样 的评价 观 。 建 三、 学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应 用 多元智 能理论 初探 小

提升艺术修养必读的书籍

提升艺术修养必读的书籍

提升艺术修养必读的书籍何为“艺术”,发展至今,已然抽象化到让人“琢磨不清”。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但也许是很“恍惚”的见解。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提升艺术修养必读的书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提升艺术修养必读的书籍1.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先生不仅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发展情况,更以小见大,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

2.中国当代艺术史吕澎本书着眼于21世纪头十年的中国艺术发展状况,记录了当代中国的艺术家和代表作,以及他们在巨变时代中受到的影响。

3.巨人的时代乔治奥·瓦萨里作者是16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和建筑师,也是“文艺复兴”这一说法的创作者。

本书也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总共讲述了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本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百科全书。

4.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必读书籍,概括了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艺术品都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展望。

5.如何看一幅画弗朗索瓦·芭布-高尔这是一本类似于观影指南的著作,以权威的视角告诉人们面对一副画作时,该怎么看,看什么,从而拉进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获得真切生动的观赏体验。

6.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傅雷先生的经典之作,分析了文艺复兴以来的20位大师及其成名作,从而立体总结出他们的艺术风格乃至人格操守,通俗易懂而又耐人回味。

7.汉字书法之美蒋勋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诉说着奇异动人的汉字书法故事,以此来唤起国人对于汉字的美好记忆。

西方文化盛行之际,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仍有蓬勃的生命力。

8.纽约琐记陈丹青陈丹青在纽约的生活记录,他的生活因这本书而转向。

9.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作者是美国人,本书也是西方最受欢迎的介绍中国绘画历史的文本。

作者分析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绘画作品,以实际的图例和简明的语言给大众进行中国绘画普知,这对一个美国人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巴赫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乐史》中对巴赫有⼀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来描绘巴赫的⾳乐历史”,在巴赫⽣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问津,直到门德尔松⼤⼒推动巴赫⾳乐普及之后局⾯才有所改变,有⼈甚⾄把1829年3⽉11⽇《马太受难曲》在莱⽐锡复排⾸演定为巴赫⾳乐的“复活节”,⽽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疑是最杰出的⼀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兵等,有时⼜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问津。

巴赫在作曲⽅⾯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还有当⽇在⾸演的圣托马斯⼤教堂巴赫将两个成⼈合唱团相隔15⽶分列圣坛两侧,两⽀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个巨⼤的⽴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锡根据亨⾥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字谱曲。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辩辩词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辩辩词

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急起直追世界文明,把智商强调到至高的位置,学校仅以成绩衡量学生,却忽略了做一个现代人的许多根本。

因此,为了全面考察个人能力,特别是考察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商的概念。

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即情商这一新概念。

情商那么,又为何说在现代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呢?我我们从情商的内涵上进行分析1、自我意识。

这是情商的首要因素,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的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了解自己的需要、情感、动机与目标和抱负,使人们避免在繁杂的社会现实中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免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2、自我控制。

这是个人自我情绪管理和控制的能力。

在自己遇到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的负面情绪时,要善于换位思考,营造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来安排这种负面情绪,主动进行情绪控制,从而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想着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3、自我激励。

无论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是彻底消沉、一蹶不振,还是激发潜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陷入怎样的困境,总能鼓舞自己自己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乐观的驱动力。

4、移情能力。

已称为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懂得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一种能力。

同理心饱含着温度与关爱,是一个人人格成熟与社会化的标志。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

诺贝尔奖得主都具有同理心:为全人类谋幸福。

5、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和谐相处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 马太受难曲

巴赫马太受难曲Bach -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指挥: John Eliot Gardiner 加德纳演奏: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The Monterverdi Choir格劳特在《西方音乐史》中对巴赫有一句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埋葬与复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描绘巴赫的音乐历史”,在巴赫生前他的许多作品被冷落,身后近百年时间这些名作被埋没,无人问津,直到门德尔松大力推动巴赫音乐普及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有人甚至把1829年3月11日《马太受难曲》在莱比锡复排首演定为巴赫音乐的“复活节”,而在这些被“埋葬”的作品中,《马太受难曲》无疑是最杰出的一部。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受难曲这种从公元4世纪前后便出现的体裁在巴赫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以往素歌、众赞歌为主的古代受难曲相比,巴赫的受难曲更加接近清唱剧风格,戏剧冲突强烈,人物也更丰富,咏叹调、宣叙调、合唱、众赞歌的混合运用使巴赫的受难曲更动听,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对合唱的灵活运用,有时合唱是情节中的人物,是民众、门徒或者罗马士兵等,有时又象是个健谈的旁观者,参与讲述受难故事,这种做法在古希腊戏剧中很常见,但在德国北部却少有人问津。

巴赫在作曲方面从来就是富于创见的,譬如在古代受难曲中福音史家与民众的话都是无伴奏的,《马太受难曲》却全部配上了数字低音,还有当日在首演的圣托马斯大教堂巴赫将两个成人合唱团相隔15米分列圣坛两侧,两支乐队与两台管风琴相互配合,在教堂的回廊上巴赫安排了童声合唱团,加之教堂建筑本身良好的扩声效果,这样的安排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声环境。

《马太受难曲》是巴赫在1729年于莱比锡根据亨里奇(C. F. Henrici)在1728年从《圣经》中《马太福音》26及27章中所编写的文字谱曲。

全曲共分两部分:第1—35 首为第一部,第36—78首为第二部。

《巴赫传》读后感

《巴赫传》读后感

《巴赫传》读后感
《巴赫传》是一本关于巴洛克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传记,作者是
德国音乐学者阿尔伯特·施瓦茨。

在这本书中,施瓦茨详细地描绘了巴赫的生平和
音乐创作,以及他对音乐史的深远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巴赫作为音乐大师的伟大和他对后世音乐的重要性。

首先,巴赫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还是一位
杰出的键盘演奏家。

在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复调音乐的精髓,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深刻理解。

他的音乐作品如《平均律钢琴曲集》、《马太受难曲》等,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和传颂,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巴赫对音乐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他的时代备受赞誉,也为后世音乐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巴赫的音乐思想和技巧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塑造了他们的音乐风格。

可以说,没有巴赫,就没有后世音乐史上的很多杰出作品。

最后,巴赫的生平也是一段传奇。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
坚持自己的音乐理想,不断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他的执着和坚韧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读完《巴赫传》,我对这位音乐大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音乐
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巴赫的音乐作品永远闪耀着光芒,他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传记,了解巴赫的伟大,感受音乐的魅力。

关于巴赫的书

关于巴赫的书

关于巴赫的书摘要:一、引言- 介绍巴赫及其音乐成就- 提及关于巴赫的书籍二、巴赫的生平简介- 巴赫的家庭背景- 职业生涯与音乐创作三、关于巴赫的书籍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与信仰的一生》- 作者简介- 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2.《巴赫传》- 作者简介- 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3.《巴赫:西方音乐之父》- 作者简介- 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4.《聆听巴赫》- 作者简介- 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四、总结- 回顾关于巴赫的书籍- 对这些书籍的评价与建议正文:【引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著名作曲家、管风琴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巴赫及其音乐成就,许多作者撰写了关于巴赫的书籍。

本文将简要介绍巴赫的生平,并重点评述几本关于巴赫的书籍。

【巴赫的生平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1685年,是德国音乐世家巴赫家族的一员。

他的音乐才华很早就得到了认可,曾在多个城市的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和合唱团指挥。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巴赫创作了大量杰出的音乐作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协奏曲等。

尽管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获得广泛的赞誉,但他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关于巴赫的书籍】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与信仰的一生》本书由英国音乐学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撰写,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详细讲述了巴赫的一生。

书中通过分析巴赫的音乐作品,揭示了他在音乐创作中的信仰与理念。

此外,作者还对巴赫的家庭背景、职业生涯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是了解巴赫生平和创作理念的重要参考书籍。

2.《巴赫传》《巴赫传》由德国音乐学者格哈德·恩斯特·福克斯(Gerhard Ernst Forkel)撰写,是第一部关于巴赫的传记。

约翰 埃利奥特 加德纳

约翰 埃利奥特 加德纳
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
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古乐专家
目录
01 人物简介
02 生平
基本信息
学于剑桥大学,曾随英国指挥家赫斯特(G.Hurst)学指挥。集管风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古乐专家 于一身的加德纳,长期潜心于古乐奏法的研究,他创建的蒙泰威尔迪合唱团、乐团、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革 命与浪漫乐团录有不少古乐CD,成绩骄人,在当今乐坛颇有影响。
指挥巴赫《B小调弥撒曲》ARCHⅣ巴赫《马太受难曲》ARCHⅣ巴赫《约翰受难曲》ARCHⅣ莫扎特《女人心》 ARCHⅣ莫扎特《后宫诱逃》ARCHⅣ莫扎特《伊多梅纽》ARCHⅣ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PHILIPS亨德尔《扫罗》 PHILIPS亨德尔《参孙》PHILIPS亨德尔《亚历山大节》等
谢谢观看
在1992年8月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上,加德纳指挥德北部电台交响乐团/合唱团、蒙泰威 尔迪合唱团演出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特献给在前南斯拉夫战争中的牺牲者,电台、电视做了现场演出实况直 播,DGG推出了CD、LD.同年10月他带领蒙泰威尔迪合唱团、革命与乐团赴日本演出,受到广泛的欢迎.
人物简介
性别
籍贯
性别

籍贯
英国多塞特人
生平
历程
获得荣誉
历程
1964年他创办的蒙泰威尔迪合唱团演出的《黄昏祷歌》(嗜好不倦的加德纳还在伦敦跟英国管风琴演奏家达特(T.Dart)学习,在巴黎随法国指挥家布朗热学习.
1968年,加德纳创建蒙泰威尔迪乐团,以青年指挥家之态经常出现在伦敦亨利·沃德逍遥音乐会上,很受欢 迎,遐迩闻名.10年后,他又以蒙泰威尔迪乐团精英为主,另组成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在1977年奥地利因斯 布鲁克音乐节上,采用古乐表演方式演出亨德尔的神剧《阿西斯与加拉蒂亚》(AcisandGlalatea),并首次为 Archiv录成唱片,获得《留声机》1978年度早期音乐最佳唱片奖.1990年,加德纳又成立了崭新的古乐团--------革命与浪漫乐团(OrchestreRevolutionaireetRomantique).

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快速阅读4翻译

新标准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二版快速阅读4翻译

U11无2在佛罗伦萨这个城市里,吃的、睡的、和呼吸的都是艺术。

人类艺术天赋的典范几乎矗立在每一条街上,成打的博物馆和美工艺品店等待着您去探索。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

在文艺复兴时期(或称艺术重生时期),佛罗伦萨对艺术家们本身就是个天堂,事实上在五百多年前,文艺复兴就在这儿发迹了。

在这之前,艺术作品完全集中在宗教主题上,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则包含更多变化的风貌,艺术家们描绘一般人物的画像,也绘画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历史和人物。

米开朗基罗是佛罗伦萨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游客们在阿卡得米亚博物馆前大排长龙达好几个钟头之久,为了一睹他感人的大作「大卫像」的丰采,这一尊十四英尺高的雕像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一尊人物塑像,「大卫像」是一种典范,表现出米开朗基罗雕塑人像简洁而有力的风格。

在维琪奥宫可以看到更多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这栋建筑在1299年至1322年曾是佛罗伦萨政府的所在地。

著名意大利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刻作品,摆满了宫中的各厅室。

米开朗基罗也协助装饰其外观,他在宫墙上雕刻头像,有一个传说提到,为了跟人打赌,米开朗基罗背对着墙,两手背在后面雕刻头像。

离维琪奥宫不远的地方座落着翡冷翠教堂广场。

华丽圆顶的翡冷翠教堂,或称「神的殿堂」,花了将近150年才建造完工(1294-1436),并由当时最著名的工程师设计而成。

今日的游客仍惊叹于这个圆顶,它是教堂中最引人注目像皇冠似的一景。

时至今日,在佛罗伦萨没有任何一栋建筑高过这个圆顶的。

教堂文物博物馆耸立于附近,这栋建筑曾经是那些为此座教堂定制艺术品的人的办公室,今天它收藏了过去装饰教堂外观的雕像。

稍作散步一番走过佛罗伦萨狭窄的小巷,游客将来到著名的乌菲齐美术馆。

这栋建筑建于1560年间,当年是作为办公之用(乌菲齐在意大利语中是办公室的意思)。

今日,它则以其出色的艺术收藏而自豪,游客们一定得穿着舒适的鞋子去参观,因为要一探这个美术馆得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收藏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有波提切利的「春」和「维也纳的诞生」。

巴赫作品目录

巴赫作品目录

巴赫作品目录J. S. 巴赫作品目录按作品类型编排的目录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乐队组曲Orchestral Suites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s大键琴协奏曲Harpsichord Concertos双大键琴协奏曲Double Harpsichord Concertos为小提琴和双簧管而作的协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boe 长笛协奏曲Flute Concertos双簧管协奏曲Oboe Concertos管风琴协奏曲Organ Concertos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法国组曲French suites英国组曲English Suites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组曲Partitas二声部、三声部创意曲2-Part & 3-Part Inventions7首托卡它与赋格7 Toccatas and Fugus幻想曲与赋格Fantasie and Fugue为古钢琴而作的前奏曲Preludes for Clavichord为古钢琴而作的赋格曲Fugue for Clavichord为古钢琴而作的前奏曲与赋格Prelude and Fugue for Clavichord降B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Bb16首为独奏古钢琴而作的协奏曲16 Concertos for Solo Clavichord为独奏古钢琴而作的组曲Suite for Clavichord为古钢琴而作的奏鸣曲Sonata for Clavichord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s大提琴无伴奏组曲Cello Suites古大提琴奏鸣曲Viola da gamba sonatas长笛奏鸣曲Flute Sonatas三重奏奏鸣曲Trio Sonatas鲁特琴组曲Lute Suites管风琴小曲集Little Organ Book6首舒布勒圣咏曲6 Schubler Chorales18首圣咏曲18 Chorales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三卷Clavier Ubung 3 Teil众赞前奏曲Choral preludes为管风琴而作的6首三重奏奏鸣曲 6 Trio Sonatas for Organ为管风琴而作的前奏曲与赋格Preludes and Fugues for organ为管风琴而作的8首小前奏曲与赋格8 Little Preludes and Fugues for Organ为管风琴而作的托卡它与赋格Toccatas and Fugues for Organ为管风琴而作的幻想曲与赋格Fantasias and Fugues for Organ管风琴作品全集Organ works巴沙加牙舞曲,田园曲Passacaglia & Pastorale音乐的奉献The Musical offering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康塔塔全集Cantatas第四号康塔塔: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上Cantata NO 4: Christ lag in Todes Banden, Chorale第五十六号康塔塔:我愿背起我自己的十字架Cantata No.56: Ich will den Kreuzstab gerne第七十九号康塔塔:天主是我们的太阳和盾牌Cantata No.79:Gott der Herr ist sonn und Schila 第八十号康塔塔: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Cantata No.80:Ein feste Burg ist uuser Gott第八十二号康塔塔:我满足了Cantata No.82: Ich habe genug第一百三十七号康塔塔:赞美主Cantata No.137: Lobe den Herren, den Machtigen第一百四十号康塔塔:醒来吧Cantata no.140: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第一百五十号康塔塔:主啊,我们的心仰望您Cantata No.150:Nach dir, Herr, Verlanget mich第一百九十六号康塔塔:主一向眷恋我们Cantata No.196: Der Herr denket an uns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约翰受难曲St John Passion马可受难曲St Mark Passion路加受难曲St Lukas Passion圣诞节清唱剧Weihnachts - Oratorium Christmas Oratorio复活节清唱剧Oster - Oratorium圣母颂歌MagnificatB小调弥撒Mass in B minorG小调弥撒Messe G-mollF大调弥撒Messe F-durA大调弥撒Messe A durG大调弥撤Messe G-dur经文歌Motets众赞歌Chorales圣歌Sacred Songs安娜•玛格达勒娜•巴赫的笔记簿Notebook of Anna Magdalena Bach按照编号编排的目录(巴赫的作品用BWV标示,代表Bach-Werke-Verzeichnis,德语,意为巴赫作品列表,编号从1至1080,由Wolfgang Schmieder编撰。

改变整个世界的25本科普书

改变整个世界的25本科普书

改变整个世界的25本科普书2014-05-12 10:25来源:政商内参半个世纪前,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写了一本书科普书揭示了化学杀虫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中引起了悍然大波。

《寂静的春天》随即成为畅销书,尽管卡森出书后不到两年就过世了,但她的书和影响力一直存于世上,因此发起了美国环保运动,并继续激励着后人。

《寂静的春天》只是众多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普书的一个实例。

科学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最有力工具。

不计其数的科普书帮助人类开拓视野,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广泛。

以下是曾对人类科学和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书籍,值得一读。

1、《时间简史》,斯蒂芬.霍金(1988 年)这本书应该算是世界最著名科学家关于宇宙学的最佳作品。

25年前第一次出版后,已被译成最少40种文字,并销售出9百万册。

2、《人口原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98)马尔萨斯这本极具争议性的书缘于他与朋友关于“社会未来改革问题”的讨论。

虽然他首次于 1798 年出版的目的是驳斥人类完美论,人口日益增长成为21 世纪最关键问题,所以他的思想仍然具有影响力。

古生物学理查得·费迪说:“它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本书。

”3、《黑洞与时间弯曲》基普·S·索恩(1994)这本书一开始是作者为他的朋友卡尔萨根做的简易物理运算,当时萨根正在创作科幻故事《触摸未来》,想让他的女主角,以穿越黑洞这种快捷方式进行空间旅行。

但最初的好奇心让理论物理学家索恩想到更多。

萨根后来告诉公共广播事务局(PBS),“我收到索恩的一封长信,他推算出的公式有50 行。

”最终这封信变成一本书:《黑洞与时间弯曲》,解释了在真实物理意义上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这本书成为畅销书,《触摸未来》业绩也不差,于 1997 年被拍成了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电影。

4、《比一千个太阳的还亮》,由罗伯特·容克(1956 年,德语,第一版)已故历史学家和记者罗伯特·容克为了制作一部关于原子弹制造的记录片,在采访核科学家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内容可以写成一本很有见地的书。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PPT课件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PPT课件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加德纳
主要内容
霍华德.加德纳近影 霍华德.加德纳的主要成就和声望 霍华德.加德纳成长与学术背景 霍华德.加德纳之前有关智能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 致谢
霍华德.加德纳近影
人类智能的标准。根据上述新的智能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 于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就 其基本结构来说,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 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 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从上述有关智能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 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 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通过对智能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 智能的本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 智能的多元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这是 有其生物基础的。并且不同文化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制造的产品有着不同的 要求,而且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能力不只局限于语言和逻辑能力,因 此不同文化下的不同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智能的表现 千差万别。
➢ 智能的发展性 与传统上认为智能是遗传因素决定的观点不同,加德纳认为
智能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发展,或任何能力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 在各方面都变得很聪明。于是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 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 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 能。
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为了能够达到他所提出的智能种类,加德纳和他的同事在几个领域内查阅了大量的文 献,即正常人的认知能力发展,在各种器官病变下的认知能力障碍,“特殊人群”,如神 童、孤独症儿童、白痴学者以及学习困难儿童等人群中能力的存在;在不同种类中存在 的智能形式,在不同文化中被珍视的智能形式;经过几千年的认知的进化,以及两种形式 的心理学证据,一种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因素分析研究的结果,另一种是对迁移和概括化 研究的结果。在这些迥然不同的文献中重复出现的候选能力才能组成暂时的智能,而在不 同文献中只出现一、二次的能力则不予考虑其作为候选智能。

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教育学教授。

1983年,他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人类有着多元的、完整的智能“光谱”,而不是一元的、单元的智能。

此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加德纳教授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明确提出人类的多元智能可分为8种,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教授认为:现有的流行于世界的之上测试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不符合人类智能发育与发展的现实。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与特点各不相同,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将使具有不同特点与天赋潜质的孩子,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人类社会各领域杰出人物的诞生,都在于他们强势智能的开发。

比如数学家陈景润,他的数理逻辑智能是强势智能,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王冠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连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英年早逝;再有“国宝”陈镜开,他的肢体运动智能是强势智能,他以他的强势智能为国争光,九破世界纪录,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我想孔子说的这个“材”也就是孩子的强制潜能,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材”之所在,而后为其“材”的充分、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在这里有几点建议:◆为人父母者,应注意尊重孩子的成长风格,正确认识孩子的长处,因势利导,为其强势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创造适宜的环境。

◆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应开设音乐、绘画、舞蹈、跆拳道、手工、科技制作、书法、围棋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发现自己的强势智能,展示自己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作为学生,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要以卵击石,要扬长避短:语文不行,我就学数学;数学不行,就学英语;英语不行,就学音乐;……同时还要看到,社会不仅需要作家、数学家、外交家,还需要运动员,不仅需要“家”,还需要千千万万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作者。

适合高中生看的100本心理学书籍

适合高中生看的100本心理学书籍

适合高中生看的100本心理学书籍心理学是一门深入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了解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100本心理学书籍:1.《觉察力:心理学的力量》-艾米丽·本特利:这本书简介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帮助读者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2.《心理学简明教程》-理查德·格里格:本书概述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适合初学者阅读。

3.《心理学与生活》-麦尔斯·希尔顿:这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人的自我认同》-贾斯丁·莱诺:本书探讨了人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的过程,对于高中生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有帮助。

5.《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本书讲述了情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情商,对于高中生发展情商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指导意义。

6.《爆发: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流体验》-米哈伊·奇克赫扬米:本书介绍了心流的概念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心流体验,帮助读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7.《压力,掌控你自己》-罗伯特·萨皮尔:本书讲解了压力的产生和应对策略,对于高中生应对考试和竞争压力有帮助。

8.《人间失格》-太宰治:这是一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精神困境,对于高中生了解心理健康和烦恼有启发。

9.《幸福的囚徒》-弗朗茨·卡夫卡: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小说,对于高中生思考生活意义和自我认知有帮助。

10.《人间关系》-莫里·巴兰:本书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对于高中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指导作用。

11.《达尔文的幽默》-凯瑟琳·巴姆巴赫:本书利用幽默的方式解释了进化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演化,对于高中生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有帮助。

加德纳趣味数学读后感

加德纳趣味数学读后感

加德纳趣味数学读后感首先,加德纳的趣味数学以其独特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通过研究数学谜题和问题,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在书中,加德纳引入了著名的八皇后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如何将八个皇后放置在一个8×8的棋盘上,使得彼此之间不能互相攻击。

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排列组合和棋盘问题的基本原理。

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问题结合的方法,使得数学变得更加有趣和易于理解。

其次,加德纳的趣味数学还包含了一些数学史的内容,通过介绍一些历史事件和数学发展的背景,读者可以了解到数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例如,在书中,加德纳谈到了著名的费马定理和四色定理,这些问题追溯到数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通过了解这些数学发展的历史,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并体会到数学的独特之处。

此外,加德纳的趣味数学还包含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谜题。

通过解决这些谜题和玩这些游戏,读者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书中,加德纳介绍了著名的数独游戏,通过填充数字到一个9×9的格子中,使得每行、每列和每个3×3的小方格中的数字都不重复。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耐心和毅力,对于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加德纳的趣味数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通过读这本书,我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和谜题,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技巧,还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了解数学的历史和发展,我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数学的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任何人都能够发现数学的魅力,并受益于数学带来的智力和思维的锻炼。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怪圈:先是离开起点越来越远,然后突然回来了“在这部卡农中,巴赫给了我们有关‘怪圈'这一概念的第一个例子。

所谓‘怪圈'现象,就是当我们向上(或向下)穿过某种层次系统中的(这里,系统是音乐的调子)一些层次时,会意外地发现我们正好回到了我们开始的地方。

有时我用‘缠结的层次结构'这个词来形容出现怪圈的系统。

在我们后面的讨论中,怪圈这一主题将一再出现。

有时候它是隐蔽的,有时候则会公开露面,有的时候它端端正正,有的时候则上下颠倒,或者前后错位。

‘觅之,自有所获',这便是我给读者的建议。

”(P15 )“在我看来,把怪圈概念最优美最强烈地视觉化了的是荷兰版画家毛.康.艾舍尔(1898-1972 )。

艾舍尔创作了一些迄今以来最富于智能启发力的杰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源于悖论、幻觉或双重意义。

……例如石版画《瀑布》。

请把它的六步无终止下降圈和《经由种种调性的卡农》的六步无终止上升圈做一下比较。

视觉上的这相似性是值得注意的。

巴赫和艾舍尔用两个不同的‘调子'——音乐和美术——演奏着同一个主题。

”(P15)“怪圈概念中所隐含的是无穷概念。

循环不就是一种以有穷的方式表示无休止过程的方法吗?无穷在艾舍尔的许多画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一主题的许多副本常常扣在一起,构成对应于巴赫卡农的视觉形象。

艾舍尔著名的版画《变形》中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图案。

它有点像‘无穷升高的卡农':先是离开起点越来越远,然后突然回来了。

《变形》以及别的画中的贴着瓷砖的平面已经暗示出了无穷。

但是艾舍尔其它的画把无穷表现得强烈。

在他的一些画中,一个单一主题可以出现在现实的不同层次上。

比如,某幅画中的一个层次可以被清楚看作是在表现现实。

这两个层次可能是仅有的明确地画出来的层次。

但是单这两个层次便使观者不由得把自己看成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这位观众不由自主地被艾舍尔画中隐含的层次串所俘获了。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D ep a rtm en t of Com p u ter Info rm a tion and Eng ineering M anagem en t, T ian jin U n iversity of Comm erce, T ian jin 300400)
Abstract T he au tho r g ives som e of w ell2know n coun ter exam p les of m a them a tics a t p resen t (a lthough they a re uncomm on) , and show s their funcfion s in the study of m a them a tics. Key words incom p lete induction; ab straction; p roof; coun ter exam p le
换言之式左这个数与整数 262…743 相差无几, 甚
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相等”。 可是接下去的结果
不再是 0, 然而这已经足够了。
其实, e 由 Π163 Gelfond2Schkcider 定理知其为超
α 收稿日期: 1999208220
吴振奎: 数学中某些著名的反例
越数, 显然它不会是一个整数。当然这个令人困惑的现 象可由现代数论中的理论给出满意的答案。 对于代数式 x = 1141y 2+ 1来讲, 当 y = 1, 2, 3, 4, …代进去, 开始 x 都不是整数, 这种僵局一直持续 到 y = 30693385322765657197397208 才得以扭转, 换言之在差不多小于 1025的 y 来讲, 均不 能使 1141y 2+ 1 为完全平方数, 即便如此, 我们仍不敢 断言接下来的情况亦然。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x = 991y 2+ 1, 第一个使 x 为整数的 y = 12055735790331359447442538767。 这 个 问 题 的 背 景 是: 佩 尔 方 程 x 2 - dy 2 = 1, 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德纳和他的巴赫书加德纳的故事,及一本美妙的巴赫之书英国指挥加德纳的巨著《巴赫:天堂中的音乐城堡》是一本关于巴赫、巴赫的康塔塔,以及指挥康塔塔的历程之书。

世上关于巴赫的书,仅就康塔塔一个门类,就已经数不过来。

本书独特之处,不仅是作者亲历亲为,充满有人情味的“偏见”,还在于对资料搜集很细,其中不少是远早于巴赫时代的中世纪历史碎片,虽非作者第一次提出,但这种生动有机的联系,对我颇有启发。

作者身为活跃多年的合唱指挥,大学读的却是中世纪历史,追索细节之时有种眉飞色舞的兴奋。

我自诩对巴赫的史料还算关注,平常见到眼生的东西会好奇一下,而本书中种种细节的披露,不时让我先怀疑后信服,忍不住把书后的索引捋了一遍,注释和年代表都读得津津有味,就此给自己的书单增添了一些成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多岁的加德纳还是个热爱音乐的历史系毕业生,受过点音乐教育(他自己说小提琴拉得“惊人地一般”),最喜欢的是唱歌。

毕业后,他花了一年半时间考虑未来,最后打算试试在音乐方面有没有潜能,跑到巴黎跟著名音乐教师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学了两年。

跟别的学生一样,他被严格的老师修理得遍体鳞伤,“她常常让人站在众人面前,受尽羞辱”,“她说我的和声作业是‘没有名字的悲剧’”。

可是老师教会了他怎么倾听,怎么清晰地思考四声部。

“那两年的折磨后来才发现太有帮助了,让我避免了很多职业道路上的尴尬。

”靠着热情、拼命补课的精神和小心的摸索,他组建的蒙特威尔第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坚持了下来,而且十年之后,管弦乐团把乐器换为早期乐器,名字改为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用加德纳的话来说,换乐器好比重学一门语言。

就这样,一个业余出身的人,竟然挤进充满学术气味的早期音乐界,并且活跃了几十年,真是奇迹。

书中说到制造音乐的过程,器乐演奏者必须熟悉歌词和表演的效果,才能让自己的句子很好地生长。

“这是‘化学反应’开始之处。

好像烘蛋糕,先要称重各种配料,比如面粉、糖、奶油什么的。

不过合唱团的成分是活人,难处在于每人都能‘有机’地配合全体。

”“音乐家要聪明地安排好空间,这样声乐和器乐线条都能有一点斡旋余地,造出自己的‘微结构’。

比如大段的小提琴和女高音对话的时候,一些细小的装饰极为重要。

”可是,你等到音乐的整体开始显现的时候,才能谋划这种安排―这可真是个无奈的循环!不过世上许多事情都如此吧,一边生成一边规划,然后经历无限多的调整周期。

加德纳不是演奏家,跟巴赫的键盘作品没有那么亲切入骨的关系,但“乐团”这个乐器让他过足了瘾,那是调配音乐与人格的艺术,尤其是,声音与人性的爱情。

加德纳说自己是个以直觉为主的音乐家,书的格局也非正史,有拼贴的味道。

跟音乐学家特罗斯金(Richard Taruskin)一样,加德纳把这几个一六八五年诞生的伟人称为“八五级”―比如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拉莫这几位巨头。

对比巴赫和亨德尔,用加德纳的话说,亨德尔的主题是爱、愤怒、忠诚和权力,而巴赫是上帝与永恒,两个伟人的道路清晰分开。

而八五级的话题延续到最后,对比几位在六十岁后的创造力,巴赫几乎是唯一活跃到底的人。

巴赫的一生,波澜不惊,但世上其实没有过真正的太平,顶多有过一些隔绝。

他的童年是在图林根度过的,这里安静而封闭,远离欧洲的启蒙运动,宗教感极强。

当地树林成片,跟树相关的传说、迷信很多,“十五岁的巴赫拿到教堂奖学金的时候,他也许就这样跟伙伴唱歌壮胆,穿越密密的丛林,走向百英里以外的桑德豪森的教堂”。

加德纳写道。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路德宗往往被视为保守,比如路德本人就极力反对伽利略的地心说。

伊拉斯谟不无偏激地说:“路德宗所到之处,科学常常被毁灭。

”至于巴赫本人的人格,不少读者知道他脾气不好,跟雇主矛盾不断,但这在世代为宫廷和教堂服务的巴赫家族中,一直常见。

书中有一章“不可救药的合唱指挥”专门讲巴赫与世界的冲突。

加德纳挖出来巴赫小时候的学校记录,打架逃学受人欺负都是家常便饭。

成年后,生存环境也很严峻,比如在莱比锡,要穿梭于宫廷和教堂,不能怠慢任何雇主。

当时有一位小号手,也是同时服务于多位雇主,每次请辞职位都会招来一顿鞭打,最后终于离开了职位,竟然被绞死了―宫廷雇主的意志,就可以这么强大。

而这个倒霉小号手的主人,Ernst August公爵,也是巴赫的主人。

巴赫身处这样的压力之下,胆子仍然不小,有一次刻薄地讽刺了一个巴松手,之后那个家伙带人在菜市里等巴赫,最后发展成群架。

两方告状、吵闹之余,久已“让学生不满”的巴赫还是吃了些亏。

平常,那些跟巴赫上课、帮着抄谱的学生,常常抱怨四周混乱肮脏,无法集中精神,而巴赫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多年。

巴赫的康塔塔康塔塔(又译清唱剧),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巴赫作品门类。

过去听得粗糙,但也能感知到好处。

因为数量大,我略熟悉的也不到一小半。

它们在貌似雷同的结构之下,有着那么丰盛、细致的生命,灵感奔涌不息,无穷无尽,而这都是在工作的高压之下写出的。

《马太受难》的背后自然有着复杂的背景、精致的结构,哪怕我用最粗糙的方式去听,大脑自动屏蔽了其中的智性,还是能记住很多东西。

合唱的段落中,动辄山花怒放、山泉奔涌,复杂的音乐往往显现一幅幅天真烂漫的快照。

我和不少人一样,也会在平板干枯的宣叙调(recitative)中不耐烦,在弦乐缠绕的咏叹调(aria)中迷醉而不能自拔。

常见的段落是,有质感的小提琴声盘旋前行,如同细细堆积的蜂蜜,而双簧管、长笛或者短笛风一般的轻啸好比在天穹开启孔洞。

话说在基督教传统中,“循环”概念很重要。

而巴赫所属的路德宗,对年中各节日所定义的日期,区分得更细致。

一年的时序往往按几个重要的纪念日来分割,比如三一节后第几个周日等等,看似不精确,毕竟每个日子都有自己的坐标和平静归属―时至今日,教会仍如此指称日期。

“循环”在巴赫这里也是个根本概念,往往成为一种“变化”与“依托”“回归”的表达。

所以他喜欢设计成套康塔塔,而一套之中,有时是两个或者三个成一组,形成一个小单位或者小套曲,用现在的话说是“小宇宙”。

试着猜测巴赫当时的想法,可能是表达“哀恸有时,跳舞有时”的信念。

这样永久的周而复始,跟今天的教会也是相通的。

巴赫打算写五套按一年时序安排的康塔塔,每套都从三一节开始,并且每一套都包括一个受难乐,不过最后只写成三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个周期密度极高(1723-1724年)并且最完整,平均几乎每周一首。

跟巴赫长期合作的作词者,包括Christian Henrici(1700-1764,笔名Picander,《马太受难》的词作者)和Salomon Franck(1659-1725),如今知道的人不多。

后来,巴赫的一部分康塔塔散失了,是Picander留下的词作供给人一些蛛丝马迹。

巴赫的笔下,歌词和音乐有怎样的关系?按加德纳的说法,巴赫对歌词很在意,也善于软化教条的文字。

有时,歌词语气强烈而简单,如同棒喝,但接下来总有温柔婉转的音乐来缓冲,让漩涡慢慢扩大而消失。

对教堂音乐家来说,选择文字的禁忌很多(今天的教会亦然),巴赫也常常会跟“审查人员”捉迷藏。

只是,歌词文字的微妙时代感和巴赫的独特选择,对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恐怕是难以体会了。

写作莱比锡的第一套全年康塔塔时,他三十八岁左右,大型作品第一次在莱比锡教堂亮相,自己的理念终于能够完整地呈现,故全力以赴。

工作需要加自我要求,这种每日晨跑般的耐性之下,诡异的创造力仍然奔涌不息。

每个星期,要写二十五分钟左右的新作,并且组织学徒、家人抄谱。

加德纳在纪录片《巴赫:激情的一生》中说,巴赫的居所里常有老鼠在跑,而且住着各色人,里面的气氛像个高压锅。

关于抄谱,加德纳说了个轶事:巴赫的哥哥去世后,巴赫为了关照侄子,居然解雇了手下最好的抄谱手―巴赫的教堂前任、大作曲家库劳的侄子约翰?库劳,让自己的侄子接手,结果根本不得力,巴赫只好火速把儿子威廉(后来也成了作曲家)叫来代替。

常常,不耐烦的巴赫只好自己动笔。

粗粗看去,这些康塔塔确实很雷同,又因为常常引用古老的赞美诗,如果从中截取某些片断,跟今日教堂中赞美诗集中的音乐也很相似―如今,我随便翻开一本,就能发现一些巴赫音乐中的熟面孔,尤其那些一用再用的、路德所作的诗歌。

但假如你肯花时间细看一下,会发现里面各种奇异的音响实验层出不穷。

仅仅第一周期的第一首(BWV 75),按加德纳的说法,就是一首集许多新鲜手法的惊人之作,开头充满符点音型的法国风就相当罕见。

这个“渺小”的不太为人所知的编号,就容纳了那么多足够让后人著书立说的东西。

虽然这三百多首康塔塔,不能说全无平庸之作,但其中杰作的比例、涵盖的音乐内容,举世无双。

书中提到的几首早期康塔塔(BWV 4、BWV 131、BWV 106等等),也是我特别有兴趣的。

这几首曲子的总体气质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中BWV 4(《基督被死亡所缚》),巴赫在十几年后改写并重用到莱比锡第一套全年康塔塔中,可见自己的重视。

在本书第五章中,加德纳花了很多篇幅谈BWV 4。

这部合唱最初写于一七○七年,为复活节第一天的礼拜所用,这时巴赫二十岁出头。

据加德纳说,这是巴赫获得慕尔豪斯大教堂管风琴师职位,刚到任后所写(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巴赫申请职位时所写)。

前面说过,巴赫受路德影响很深,而且两人都不断流露出对死亡的感受。

路德曾经说:“有生之年,我们应该不断地熟悉死亡,在死亡尚有距离的时日,让它常常在场。

”作为教堂音乐家,巴赫常常要写葬礼音乐,此外,对曾经是孤儿的巴赫,成年后参加好几个孩子的葬礼的巴赫来说,死亡更是从未远离。

在康塔塔中,标题跟死亡相关的就有不少,而BWV 4最后的合唱旋律,还出现在好几首管风琴作品中。

BWV 4 的全曲共八段,大致内容是耶稣从死亡的枷锁中复活。

除开头的序曲(sinfonia)之外,每段都严格对应路德的诗歌。

从第一首合唱开始,各声部轮唱,还有不少齐唱、齐奏,而且每段都是e小调,中间也几乎没有转调。

这在巴赫的时代,也算“旧式”风格。

而巴赫严格跟随路德原作的康塔塔,大约有五十首(统称圣咏康塔塔)。

它们中有些作品跟BWV 4一样,对称而单调,音乐往往不断偏执地重复却极为有力和动人。

简单偏执而动人,从功利角度来看,这样的音乐是“险胜”,可是这样的杰作,在历史长河中也积累了不少。

巴赫虽以复杂著称,但也有不少单纯透明仅仅旋律本身就可流芳百世的音乐。

至于加德纳,他对巴赫所承的传统也相当熟悉,比如录制过舒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的康塔塔,可以轻松地指出舒茨与巴赫的联系,他和特罗斯金都认为巴赫的早期康塔塔深受前辈舒茨的影响。

我因此去听了一下舒茨的一部分康塔塔,因为了解尚浅,难免先入为主,不敢妄下结论,不过舒茨的《马太受难》中也体现了静水流深的味道,也因为相对的简单,有一种凝视之意,不知这是时风还是舒茨的个人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