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赶牲灵》谈陕北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从《赶牲灵》谈陕北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李骏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中国民歌种类繁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传统和现代表现突出。
民歌的演唱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主要内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在今天已成长为民族声乐的一棵大树,并且在不断地开花、结果。
目前在大部分的专业艺术院校,中国民歌的演唱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而是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对民歌进行采编、整理、演唱和进一步的研究,以将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歌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民族器乐;陕北民歌;艺术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123-02
一、中国民歌的发展、内容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中国民歌的发展和主要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传统的民
族音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它包括民族器乐,民间歌
舞音乐,说唱、戏曲音乐和我们的民族声乐。
我们的民族声乐在
一段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吸收了大量的戏曲、曲艺的养分,在
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特
有的演唱形式。
它包括民歌、戏曲演唱、现代创作歌曲演唱以及
民族歌剧的表演等。
而民歌则是这个领域中最基本的内容。
不同
风格的民歌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产、
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代表着他们的心声。
(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陕北是中国民歌的海洋,是民歌荟萃之地。
陕北民歌分为劳
动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三类。
其中以信天游最富特色,最具代表
性。
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
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它随着陕北人民的劳动生活和陕北的历史
以及民俗活动而诞生,并留传至今。
陕北民歌风格独特,双四度
叠置音调大量使用,使旋律中大跳音程随处可见。
在陕北民歌演
唱中,主要运用了直音唱法、滑音唱法、颤音唱法、断腔唱法和衬词衬腔唱法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许许多多的陕北民间艺术家唱着陕北民歌,让更多的人通过聆听陕北民歌,了解了这片黄土地。
二、陕北民歌《赶牲灵》演唱风格特点的把握
(一)“赶牲灵”的由来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无论是青山绿水的西南云贵高原,还是山大沟深的西北黄土高坡,自然交通不方便,主要的运输就要靠牲灵了。
西南,有马帮;西北,有驼队,毛驴,骡子。
在山大沟深的陕北,道路崎岖,重重阻隔。
因此,包括春种秋行,行旅运送等几乎都离不开马、牛、驴、骡子这些大家畜。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于是就有了“赶牲灵”的“脚夫”。
赶牲灵的人们创造了这首《赶牲灵》,把他们的勤劳、智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都融入在了这首歌曲中。
它真实地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
(二)《赶牲灵》的曲式结构和情感特点把握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陕北信天游。
最早演唱这首经典民歌的人是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歌唱家白秉权。
全曲所描绘的是一位站在“峁”上的女性,眼望远处赶牲灵的脚户哥们,触景生情,于是引吭而歌。
整首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有四句,每段都是由方整型乐句构成,每段都是对称的歌词,并且都是环环相扣,情感越来越浓。
第一段是描绘赶牲灵的画面,生动且形象。
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时,要以诉说的形式去表达,娓娓道来,仿佛看到了一群脚夫赶着牲口归来的场景,声音要流畅,注意“哎哟”衬词要唱得有味道,有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二段就进入了情感表达的时候了,这同样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白脖子的哈巴狗,朝着南边叫,仿佛看见了赶牲灵的队伍缓缓走过来了。
这时人物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期待和喜悦,期待着亲人就要回来了。
这一段要唱得很生动,声音里要表达出一种很喜悦的感情。
好像是歌中的女性告诉别人,她心爱的人回来了,那种激动的表情溢于言表。
歌曲的旋律有一个七度和八度的大跳,要唱清楚。
接下来第三段讲的就是看到了赶牲灵的队伍,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心上人的那种焦急、失落的情绪。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表现一种焦急,急切看到心上人的感情。
“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当没有看到自己的心上人,马上就从喜悦变为一种失落、失望的情绪。
这里是从盼望到失望的一个转折,那么演唱的时候也要以声音表现出这样一种情感,才能很好地诠释这首歌的意境,才能
打动观众。
民间奇葩
123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三)陕北民歌《赶牲灵》的咬字、行腔和韵味
歌曲中的语言是以陕北的方言为基础,陕北方言独具地方特色。
这首信天游很好地诠释了陕北人民的真实生活,同时也体现了陕北的语言特点。
歌曲中的“我”不能唱“wo”,而要唱成陕北话中的“e”。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狗”,这里的“白”要练“be”,“那个”练成“nei ge”。
“走你的那个路”,“路”要练成“lou”。
语言的咬字是表现这首民歌风格的一大特点,如果用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普通话去唱的话,就不能恰当地表现这首歌曲的韵味,也就没有陕北的地域特色。
这首民歌曲调高亢、婉转,尤其是其中的七度大跳和八度大跳突出了旋律的走向,
更是陕北民歌的喊腔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恰恰就很好地体现了歌曲的风格特点。
歌中的行腔也富有味道,一些表现特殊情感的衬词,如“得”、“啰喂”、“哎哟”等,都要唱得带有感情色彩,也就是这些衬词突出了这首民歌的韵味,要唱得清楚,轻盈。
衬词的加入让本身一首旋律简单的民歌变成一首像叙事曲一样的,富有人物特点和情感的歌曲。
要求演唱者要有心理活动和驾驭、处理歌曲感情的能力,否则就会唱得空洞,没有艺术感染力。
这一首《赶牲灵》很好地表现出了陕北民歌的特点,能够以短小精悍的歌词和简单明了的旋律被世人所接受,并且一直传唱了下来,经久不衰,成为了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
三、陕北民歌的不同种类和各异的风格
(一)陕北民歌不同种类的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有劳动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三大类。
其中以信天游和小调居多。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篇幅比较短小,是人们在不同的场景下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
例如《三十里铺》,这是一首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一个真实故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这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歌唱美好纯真爱情的信天游,要求演唱声音悠扬、高亢、嘹亮,咬字完全按照陕北话的方言,感情细腻、深沉。
歌曲的一开头就是一个四度和五度的大跳,突出、信天游的音调特色,全曲的旋律走向是由高到低,感情也是由外扬到内敛。
那么,我们在演唱时抓住它的风格特点,就是对音色和感情的处理,好比就是歌中的人物在述说着依依不舍的感情。
另一类是流传在这片浩瀚、神奇的黄土地上的陕北民歌小调,既有纯朴健康的歌唱,又有带着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调,它表达内容和感情婉转细腻,并善于通过叙事的方法抒情达意。
在整体的风格上就没有信天游的那种“自由”,而更多的是表现生活琐事,曲调一般比较欢快、活泼,没有厚重感,没有高腔,相反在演唱时有许多的衬腔的运用。
像《挂红灯》、《女孩担水》、《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等等。
这些歌曲都是通过叙事表达情意,直接。
四、
“我”看中国(陕北)民歌
中国民歌种类繁多,覆盖面广,表达的情感丰富。
民歌的演唱风格不拘一格,我们一定要根据每一首歌的各方面特点去把握风格。
我们在演唱每一首民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它,最好是要到当地去感受、体验生活,学习那里的语言和曲种,提前做好案头工作,深入地挖掘歌曲中体现的旋律特色、语言特点、字韵字腔等等。
唱歌就是要唱出歌的味,只有唱出了味,才能唱出情,唱出了情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这是歌的魂。
不同旋律的歌曲就像一道道青菜,我们要做的是往里面添油加醋,才能把它们的味做出来,否则还是无味的。
中国的民族声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是因为有中国民族音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基础,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和各民族同胞的智慧。
我很荣幸自己是继承和传唱中国民歌的一员。
以此论文来谈一点个人对于民歌演唱风格的见解,也是对自身学习演唱中国民歌的体会和总结。
五、结语
民歌的演唱与其本身的风格特点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承的。
民歌的风格体现在不同的地域、民族、时代和语言方面。
我们演唱中国民歌,像陕北民歌,就必须要抓住歌曲的风格,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和韵味,也就是我们俗说的唱什么,像什么。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民歌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要有创新,不仅是最初的创作,在演唱和表演中也要有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很好地传情达意,让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中国民歌百花园中还有丰富的、特色鲜明的民歌等待着我们去了解、演唱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冼平.民歌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6.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起于,
1997.民间奇葩
12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