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提高习作表达的实效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提高习作表达的实效性
作者:李秀珍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文本内部的语用规律和言语“秘码”;让学生徜徉于丰富多彩的言语的同时,习得言语的表达方法,渐化他物为己用,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关键词】文本;语言;习作;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那么,如何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及习作能力呢?
一、在咀嚼词语中,习得遣词造句之新颖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

”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因此,立足课文,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就能提升表达能力。

《推敲》这个典故启发我们揣摩作者的用词之妙及匠心独运,然后模仿推敲,就能习得遣词造句的新颖。

《桂花雨》课文中有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让我们感受到那桂花的香浓仿佛扑鼻而来,而非“笼罩、淹没”所能及的效果。

于是,我在评改习作课上,一位学生的《南禅寺春色》中有一句:“南禅寺的杏花开了,一朵挨一朵,吸引不少蜜蜂在枝头翩翩起舞,真是春意美呀!”我让学生推敲句中“美”字是否能更好的词?于是乎,有的说换“旺”,有的说换“浓”,有的说换“香”……最后有学生说换上“闹”最富有生机!又在评改习作课上,一位学生的习作《最怕家中“大老虎”》中有一句:“在妈妈威严的目光下,我只好一步一步地走向他。

”我让学生推敲句中“走”是否用得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了不少,有的认为“走”字没写出自己对父亲的惧怕,该用“挪”,这样害怕的心里不言而喻;有的认为可用“蹭”,表达内心的惶恐不安;有的则以为“挨”字更传神……经常进行这样有意识的遣词造句训练,学生的习作常有妙语横生!
二、在模仿句式中,习得逐新趣异之美丽
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典型段落的特色都很鲜明,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特点,或是关注段落中富有特色的语言,或是关注作者表达某一意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或是关注作者的描写顺
序,或是关注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述的……把规律性的语言达找出来教给学生,学生就能从中学到规范的语言并逐渐学会正确运用语言。

如学习了《山中访友》,我让学生从文中第五段的排比句感受作者那愉悦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山中的好友还有哪些?你也和它们热切地打个招呼吧!”学生兴致勃勃:你好,美丽的栀子花!你穿着一身洁白的纱裙,是想邀请我参加今晚的森林舞会吗?你好,辛勤的蜜蜂!你嗡嗡地叫着,是在开演唱会么?美丽的蝴蝶!你穿梭在百花丛中,是再举行一场欢快的舞蹈盛会么?高达的树木!你撑起一把巨伞,是要我停住脚步休息么?……再把学生自创的句子连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如《祖父的园子》中“这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语言,我先让学生读,反复读,读出情味,让孩子感受字里行间充满的趣味,还有那份自在与轻松。

然后让他们用这样的句式写《快乐的周末》,學生习作可谓逐新趣异!
三、在迁移段落中,习得个性表达之快乐
如学习了《桂花雨》,我让学生观察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桂花树,于是学生这样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整个校园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喜欢校园里那棵高大的桂花树,虽然它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可是开花的时候太迷人了。


又如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我让学生写学校门前的汀江河,于是学生迁移第一段的内容,这样写“一条清澈见底的汀江河,终年潺潺地从城中穿过,江的两岸,种着一排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让学生模仿练笔,结合自己的感受,一步步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连词成句,连句成诗。

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和切入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

四、在谋篇布局中,习得巧妙构思之匠心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都很有特色。

教学时,我总不忘适时地引导学生去领悟,去借鉴。

如在《凡卡》一课中,作者采用了新颖别致的形式,把信的内容与回忆和写信的过程结合在一起叙述,使一个简单的故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草原》一文中作者移步换景,记录了自己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最后诗句结尾,画龙点睛美轮美奂;在《彩色的非洲》全文采用了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每段开头用了过渡句承上启下,最后首尾呼应给人一种感觉浑然一体……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
逐渐养成不仅关注“写什么”,还关注“怎么写”的阅读习惯。

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中发现,很多学生写“阅读心得”时,不仅写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还写出了一篇篇独具匠心构思巧妙的习作。

有同学模仿《彩色的非洲》构思的《彩色的长汀》诗意盎然;有同学模仿《凡卡》写下的《秋天的思念》感人肺腑……
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关注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本的结构之美和作者的谋篇之智。

渐渐地,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写什么”“怎么写”的习作习惯。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着的丰富语言资源,引导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诗意盈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