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212月月313131日抵达长沙城中的日抵达长沙城中的日抵达长沙城中的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被牢牢地分割于长沙城中被牢牢地分割于长沙城中被牢牢地分割于长沙城中双方反复双方反复双方反复争夺争夺争夺主城区几经易手主城区几经易手主城区几经易手但在岳麓山炮兵阵地的掩护下但在岳麓山炮兵阵地的掩护下但在岳麓山炮兵阵地的掩护下国军最终将城市国军最终将城市国军最终将城市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第二日开始了对日军的包抄
中国战争史上于绝境之中取胜的事例很多,在初一同学们学过不少: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韩信“背水一战”破赵取胜,靠的都是《孙子兵法》中记载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法。我在安排第二幕标题的时候,反复出现过这一些字眼,最终,我却选择了“向死而生”这个标题,因为我觉得这里的“生”不是简单“生存”,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出示PPT9),“生”的含义,1.长沙古城,历战火,在废墟之上涅槃重生。2.长沙精神,染鲜血,于绝境之中世代传承。
设问1: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分析材料请学生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设问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了解了这次胜利带给我们民族的积极响,同学们,你们得到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出示PPT14),教师总结启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自信、自强,才能赢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与平等对待。
彼时的长沙城中可谓愁云密布,战争形势不容乐观。从上到下,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一个“死”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材料。
出示PPT7。分析三则材料,我们看到国军方面从将帅到指挥员,再到普通士兵,一个个都毫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与长沙共存亡,与民族共荣辱。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司马迁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守城官兵,为国而死可谓死得其所!正是依靠着这种绝境求生的意志,为国家、为民族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得战局在悄然中发生了改观。
过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鼓舞了军队的士气,而主导这场胜利的中华民族也因此名声大震,声名远播,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报导。
第三幕、声名远播(出示PPT10)
国内:出示PPT11,材料展示蒋介石的评价
国际:出示PPT12,材料展示英国媒体的报导
国际影响:出示PPT13,材料展示国际媒体的态度
1.预习课文。
2.收集相关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开拓视野。
教师教学准备
1.教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主备栏
二次备课栏
一、新课导入(出示PPT1)
在神州大地上,有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长沙。同学们知道“山”指的是哪个著名的景点么?对,就是岳麓山。古语云:长沙,以岳麓为屏,湘江为带……,请问哪位同学知道“屏”是什么意思?“屏”有屏障,保护的意思。同学们肯定有疑问,今天游人如织的岳麓山是怎样保护偌大的长沙城呢?其实啊,在抗日战争时期,岳麓山确实充当了当时长沙城防守的重要屏障,甚至一度成为了整个长沙城的保护神,(出示PPT2)而今天散落在山上的处处遗迹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的见证者。本节课,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燃情岁月。
(出示PPT8),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2月31日,抵达长沙城中的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被牢牢地分割于长沙城中,双方反复争夺,主城区几经易手,但在岳麓山炮兵阵地的掩护下,国军最终将城市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第二日开始了对日军的包抄。日军在长沙城中进退维谷,弹药逐渐不足,国军乘胜追击,日军大败。15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国军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
3、课外延伸
(出示PPT15)分组合作
1.寻找长沙城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遗址或文物,说出它们“背后的故事”。
2.观看关于长沙抗战的影视资料,分享那些令你感动的片段情节。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1.15
1、战火重燃1941.12.24
2、向死而生为国家、为民族
3、声名远播自信、自强
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法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史料。
2、分析意义,培养情感。
3、课外延伸,分组合作。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积极影响
本课
学生所得
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过程,能基本理解会战胜利的原因,掌握会战胜利的积极影响,体会民族抗战的基本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备课人
黄超
备课时间
2017.10
教出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三次长沙会战(片段教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对会战史实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次会战的胜利对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对长沙会战过程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会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授
第一幕、战火重燃(出示PPT3)
1、分析战争发生的背景: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学到,武汉会战后,武汉和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策应进攻香港的日军,牵制国军力量,日本军队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2、(出示PPT 4),简要分析双方兵力对比:日军虽然只有6万人,但装备精良,机动性强。国军,人数占优但防御面积较大,装备落后,士气低落。(上海、太原、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失守)
2、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会战胜利的国内国际影响。
过程方法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初步理解会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的原因
过渡:1941年12月24日,恰逢西方平安夜的当天,日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自北向南向长沙城发起进攻,掀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
第二幕、向死而生(出示PPT5)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进入白热化阶段。
出示PPT6,第一阶段,日军进攻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国军设置在长沙城北的外围防线,兵临长沙城下,长沙城岌岌可危。
中国战争史上于绝境之中取胜的事例很多,在初一同学们学过不少: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韩信“背水一战”破赵取胜,靠的都是《孙子兵法》中记载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法。我在安排第二幕标题的时候,反复出现过这一些字眼,最终,我却选择了“向死而生”这个标题,因为我觉得这里的“生”不是简单“生存”,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出示PPT9),“生”的含义,1.长沙古城,历战火,在废墟之上涅槃重生。2.长沙精神,染鲜血,于绝境之中世代传承。
设问1: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分析材料请学生总结,言之有理即可。
设问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了解了这次胜利带给我们民族的积极响,同学们,你们得到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出示PPT14),教师总结启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自信、自强,才能赢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与平等对待。
彼时的长沙城中可谓愁云密布,战争形势不容乐观。从上到下,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一个“死”字。我们一起来看看材料。
出示PPT7。分析三则材料,我们看到国军方面从将帅到指挥员,再到普通士兵,一个个都毫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与长沙共存亡,与民族共荣辱。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司马迁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守城官兵,为国而死可谓死得其所!正是依靠着这种绝境求生的意志,为国家、为民族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得战局在悄然中发生了改观。
过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鼓舞了军队的士气,而主导这场胜利的中华民族也因此名声大震,声名远播,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报导。
第三幕、声名远播(出示PPT10)
国内:出示PPT11,材料展示蒋介石的评价
国际:出示PPT12,材料展示英国媒体的报导
国际影响:出示PPT13,材料展示国际媒体的态度
1.预习课文。
2.收集相关史料,丰富课堂内容,开拓视野。
教师教学准备
1.教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主备栏
二次备课栏
一、新课导入(出示PPT1)
在神州大地上,有一座迷人的山水洲城——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长沙。同学们知道“山”指的是哪个著名的景点么?对,就是岳麓山。古语云:长沙,以岳麓为屏,湘江为带……,请问哪位同学知道“屏”是什么意思?“屏”有屏障,保护的意思。同学们肯定有疑问,今天游人如织的岳麓山是怎样保护偌大的长沙城呢?其实啊,在抗日战争时期,岳麓山确实充当了当时长沙城防守的重要屏障,甚至一度成为了整个长沙城的保护神,(出示PPT2)而今天散落在山上的处处遗迹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的见证者。本节课,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重回那段战火纷飞的燃情岁月。
(出示PPT8),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2月31日,抵达长沙城中的日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被牢牢地分割于长沙城中,双方反复争夺,主城区几经易手,但在岳麓山炮兵阵地的掩护下,国军最终将城市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第二日开始了对日军的包抄。日军在长沙城中进退维谷,弹药逐渐不足,国军乘胜追击,日军大败。15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国军取得了决定性的战果。
3、课外延伸
(出示PPT15)分组合作
1.寻找长沙城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遗址或文物,说出它们“背后的故事”。
2.观看关于长沙抗战的影视资料,分享那些令你感动的片段情节。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1.15
1、战火重燃1941.12.24
2、向死而生为国家、为民族
3、声名远播自信、自强
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案、多媒体课件
教法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史料。
2、分析意义,培养情感。
3、课外延伸,分组合作。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积极影响
本课
学生所得
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过程,能基本理解会战胜利的原因,掌握会战胜利的积极影响,体会民族抗战的基本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备课人
黄超
备课时间
2017.10
教出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三次长沙会战(片段教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对会战史实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本次会战的胜利对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对长沙会战过程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会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授
第一幕、战火重燃(出示PPT3)
1、分析战争发生的背景: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学到,武汉会战后,武汉和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策应进攻香港的日军,牵制国军力量,日本军队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2、(出示PPT 4),简要分析双方兵力对比:日军虽然只有6万人,但装备精良,机动性强。国军,人数占优但防御面积较大,装备落后,士气低落。(上海、太原、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失守)
2、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会战胜利的国内国际影响。
过程方法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初步理解会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教学难点
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的原因
过渡:1941年12月24日,恰逢西方平安夜的当天,日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自北向南向长沙城发起进攻,掀开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序幕。
第二幕、向死而生(出示PPT5)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进入白热化阶段。
出示PPT6,第一阶段,日军进攻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国军设置在长沙城北的外围防线,兵临长沙城下,长沙城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