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2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215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托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提出的气质理论是
A.体液说
B.气质维度说
C.激素理论
D.调节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气质的体液说的提出者是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

气质维度说是由托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提出的。

气质的激素理论的提出者是伯曼(L.Berman)。

气质的调节说的提出者是斯特里劳(Strelau)。

因此本题选B。

第2题:
与品德有关的人格特征是
A.气质
B.认知风格
C.性格
D.自我调控系统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反映了个体道德品质的好坏,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因此本题选C。

第3题:
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
A.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B.冲动型与沉思型
C.同时型与继时型
D.整体加工与部分加工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注重速度还是精度可将认知风格类型划分为冲动型与沉思型。

根据人在信息加工时采取的是串行加工还是并行加工的策略可将认知风格划分为继时型和同时型。

因此本题选A。

第4题:
在詹姆斯看来,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属于
A.物质我
B.社会我
C.心理我
D.主体我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詹姆斯(1891)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并将客体我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

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

心理我是我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

因此本题选B。

第5题:
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接触时所体验的感受以及对他人评价的反映性评价的心理学家是
A.沙利文
B.詹姆斯
C.米勒
D.罗杰斯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沙利文开创了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学说,十分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认为自我的发展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因此本题选A。

第6题:
某学生考研失败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首先他逐一分析各门课程如果不是现在的分数会不会考上,发现英语和专业课的成绩都太低了。

然后他又和考上的同学对比,发现了自己没考上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课准备不充分。

可以解释该学生总结过程的理论是
A.三维理论
B.相应推断理论
C.朴素心理学家的理论
D.异常条件聚焦模型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异常条件聚焦模型认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和对照标准来推断。

逆向标准就是人们寻求结果的原因时会反过来考察没有这种原因时的可能结果。

对照标准是指人们把目标事件和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的原因。

人们先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再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属于异常的条件。

题中学生归因过程符合异常条件聚焦模型的观点。

因此本题选D。

第7题:
相应推断理论重点考察的人们行为的原因是
A.刺激客体
B.内在动机与人格特质
C.行为背景
D.利益驱动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归因理论是相应推断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就是指由
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是行为的原因。

因此本题选B。

第8题:
人们在和他人接触时有时会产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之感,此时产生了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认知启发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是指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是指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的现象。

认知启发是指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喜欢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本题应选B。

第9题: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这种社会知觉偏差被称为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认知启发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0题:
小说《围城》中曾提及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取决于这个人最近一次请客吃饭时点菜的质量。

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
A.调整性启发
B.可得性启发
C.代表性启发
D.直觉性启发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本题涉及的是社会知觉过程中的认知启发现象。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面对不确定的事件,人们常采用的三种启发是:(1)代表性启发,即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2)可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更多地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3)调整性启发,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
锚定点,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也称锚定启发式。

“饮食”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记住一个人与他人分享食物时的表现。

因此本题选B。

第11题:
( )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的潜在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格式塔
D.精神分析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2题:
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 )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运动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3题:
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 )。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4题:
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这种感觉叫( )。

A.肤觉
B.触觉
C.压觉
D.知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5题: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 )最好。

A.视觉
B.触觉
C.肤觉
D.听觉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6题:
以下哪位科学家绘成了遗忘曲线?( )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华生
D.艾宾浩斯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7题:
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8题:
言语视觉中枢是( )。

A.布洛卡区
B.角回
C.杏仁核
D.威尔尼克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19题:
一个人在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情绪状态中的( )。

A.心境状态
B.激情状态
C.应激状态
D.移情状态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20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1题:
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指的是( ),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并且它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A.一般能力
B.晶体能力
C.特殊能力
D.流体能力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22题:
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23题:
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是( )。

A.斯金纳
B.铁钦纳
C.巴甫洛夫
D.谢切洛夫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4题:
( )的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A.脑干
B.间脑
C.小脑
D.脊髓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5题:
注视右图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6题:
( )表示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

A.韦伯定律
B.费希纳对数定律
C.史蒂文斯幂定律
D.JND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27题: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8题:
实验表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原因是受到( )影响。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干扰抑制
D.双重抑制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29题:
( )不能保证问题解决得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比较省时省力。

A.启发法
B.手段一目的分析
C.逆向搜索
D.爬山法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30题:
“满意与不满意”是情绪、情感的哪种两极性表现?( )
A.肯定与否定
B.增力与减力
C.激动与平静
D.紧张与轻松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多项选择题
第31题:
本体感觉包括
A.运动觉
B.平衡觉
C.机体觉
D.内感觉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
解析:心理学中常用的分类之一,是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将感觉分为内感觉、外感觉、本体感觉。

(1)外分析器的各种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形成外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

(2)内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产生内感觉,也叫机体觉,它由机体内进行的各种过程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及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

(3)运动分析器的感受器介乎内、外分析器的感受器之间,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产生本体感觉,它包括运动觉、平衡觉。

因此,本题选AB。

第32题:
颜色的明度主要取决于
A.光波的波长
B.光波的波幅
C.照明的强度
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参考答案:CD
答案解析:
解析: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

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

因此,本题选CD。

第33题:
根据研究证据,关于色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B.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支持对立过程理论
C.三色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红绿色盲
D.没有实验结果支持三色理论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
解析: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因此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支持对立过程理论。

三色说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红绿色盲的患者把光谱的短波部分看成蓝色,把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

按三色理论,这种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

因为三色理论假定黄是由红、绿混合产生的。

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装置的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这和病人的实际色觉经验是不符合的。

因此,本题选AB。

第34题:
中耳内的声音的传导途径有
A.生理性传导
B.空气传导
C.骨传导
D.神经传导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
解析: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

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倍。

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

空气传导是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空气振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

骨传导是指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

神经传导从内耳的耳蜗开始。

因此,本题选AB。

第35题:
能够对100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参考答案:AD
答案解析:
解析:频率理论只能解释人耳对1 000Hz以下声音的频率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该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 5 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都属于位置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对不同声音频率的敏感性不同,这两种理论对于低于5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的分析无法解释,因为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综上分析,本题选AD。

第36题: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关于其研究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A.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
B.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
C.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
D.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停止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解析: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其公式为:P=KI <sup>n</sup> ,P是指感觉到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n的大小决定了感觉量变化和心理量变化的关系,当n小于1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当n大干1时,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当n等于1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

因此本题选ABC。

第37题:
下列各种感觉属于肤觉的是
A.触觉
B.冷觉
C.味觉
D.痛觉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解析: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

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味觉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产生的感觉,不属于肤觉。

因此本题选ABD。

第38题:
下列属于胶质细胞作用的选项是( )。

A.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支架
B.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起绝缘作用
C.给神经元输送营养
D.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39题:
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有时是自然发生的,有时是有目的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注意分为(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40题:
错觉的种类很多,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等。

下列错觉中属于大小错觉的有( )。

A.垂直一水平错觉
B.贾斯特罗错觉
C.爱因斯坦错觉
D.多尔波也夫错觉
E.冯特错觉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41题: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 )。

A.短时记忆不需意识参与
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
D.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
第42题: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认知操纵来实现的,其中(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A.抽象
B.分析
C.概括
D.综合
参考答案:BD
答案解析:
简答题
第43题:
什么是致畸因子?简述致畸因子影响胎儿发展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1)致畸因子的含义致畸因子是指怀孕期间环境中的任何引起损害的因素,例如药物、孕妇患有的疾病以及有害环境等。

(2)致畸因子的作用原理第一,致畸因子的影响有赖于机体的基因型。

一种物质可能对某一种系有
害,但是对另一种系却没有。

某些个体对一种致畸因子的敏感性高于另外一些个体。

第二,致畸因子在胎儿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影响会不同。

接触致畸因子的时间非常重要。

在受精卵阶段接触致畸因子通常会导致自然流产;在胚胎期则可能会导致身体结构的主要缺陷;在胎儿期既可能会导致身体结构的轻微缺陷,也可能会导致身体系统的功能失调。

第三,某一种致畸因子会影响胎儿发展的某一特定方面。

换言之,致畸因子不会伤害整个身体系统,其伤害是有选择性的。

第四,致畸因子的影响有赖于剂量。

少量的致畸因子并不会伤害胎儿,接触越多,伤害越大。

第五,致畸因子的伤害未必明显地反映在孩子出生时,很可能是反映在以后的生活中;致畸因子的长期效应常常有赖于出生后的环境质量。

第六,协同作用。

多个消极因素一起出现,能加剧单个有害因子的消极影响。

详细解答:
解析: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致畸因子对胎儿造成的伤害不是简单直接的,它取决于上述各种因素。

第44题:
简要阐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点。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或者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遵循快乐原则。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他们只在意基本的需要和满足。

自我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它的作用是满足基本需要,同时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只允许个体获得为外界现实所许可的快乐,从而保护个体不会因本我的盲目冲动而遭受伤害。

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消耗的能量是本我提供的。

自我出现于婴儿早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懂得考虑行为的现实后果,这是自我作用增强的表现。

超我是指人的各种良心和理想,代表社会的伦理道德,遵循理想原则活动。

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当本我突破自我控制而违背某些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用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内疚感和犯罪感。

自我理想由积极的雄心和理想构成,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超我是在3~6岁儿童与父母互动中发展起来的。

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我是生来就有的,个体为了与外部现实发生作用,又从本我中发展出自我,充当本我和现实世界的调节者,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使个体把握社会标准,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

这三个部分构成完整的人格系统,支配着人的活动。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他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按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不同的阶段是随着性的发展情 (3)对弗洛伊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优点:一是他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与家庭关系、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影响。

二是他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的本能、现实环
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有助于改变传统心理学中重理念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是一个重大缺点:首先,该理论过分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

其次,他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他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很难重复验证。

再次,他的理论是基于性压抑的精神病人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它适应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社会,但不适应于其他文化环境。

最后,他并没有直接研究儿童,因此他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详细解答:
第45题:
按照托马斯一切斯的观点,如何划分婴儿的气质类型?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托马斯、切斯等人根据其确立的气质的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

4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婴儿的生理机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因而,这类婴儿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

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婴儿的特点是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生理机能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情绪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因而,在养育过程中这种气质类型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3)迟缓型。

15%的婴儿属于这一类型。

这类婴儿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低落,常常安静地退缩;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也能缓慢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

这类婴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分化。

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外35%的婴儿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详细解答:
第46题:
儿童的知觉发展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儿童的知觉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和物体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方面。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1)空间特性的反泱。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

(1)婴幼儿时期知觉发展的特点。

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向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

新生儿已能对逼近物体有某种初步反应,并具备原始的深度知觉。

婴儿在3个月时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

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大小知(2)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到幼儿时期,逐渐开始发展和完善。

(2)小学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大小知觉方面,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知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

在形状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还缺乏把握。

在方位知觉方面,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