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常熟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71027114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一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2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考场号、座位号,用0. 5毫
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4分)
① ( měng)懂②(dì) 听③如数(fèn)还④鳞次 ( zhì)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对事情专一,并非不求上进,也非懒惰。

它是一种契而不舍、全神贯注的追求。

不但要有迫力,而且要有定力,摆脱其他外物的诱惑,不为一切名利权位等虚荣而中途改道。

这翻定力才是促成一个人磨杵成针的最重要的条件。

能者多劳,是对一个有才干的人的赞誊,却也是对他的一种悲悯。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①,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海内存知己,。

(王勃《》)
③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甲光向日金鳞开。

( 《雁门太守行》)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名著阅读。

(5分)
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
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
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上段文字中的保尔举枪想要自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保尔最终战胜了自己,创作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让生命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请你说
说这部中篇小说的题目是什么?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打击”是什么?
最终又是在谁的帮助下完成写作的?(3分)
5.某校开展“汉字造型秀”活动,有同学设计出下列图形。

请任选一图,谈谈其在设计上
的创意。

(3分)
选图,创意: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6一7题。

(5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阴阳割昏晓”一句充分表现出了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品析“割”字的
表达效果。

(3分)
7.尾联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2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一13题。

(14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坁,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蒙.络摇缀
以.
其境过清 四围灌木蒙
.丛
(《于园》何不试之以.
足(《郑人买履》) 潭中鱼可.百许头怡然.不动 既不可.执一(《治水必躬亲》所以然.
者何(《晏子使楚》) 9. 下面哪一项中的加点字与“斗折蛇行”中“斗”字用法相同?( )(2分)
A.皆若空.
游无所依 B.子敬素好琴.
(《人琴俱亡》) C.相与步.
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虽乘奔.
御风(《三峡》) 10. 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结合选文内
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乙】有迂氏者,世称迂会,性吝啬。

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

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

旦日,延人治屋。

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

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迂公修屋》
11. 解释句中带点字(2分)
①妻诘.曰( ) ②延.
人治屋( ) 1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
②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13. 请你简要概括“迂公”这一人物形象。

(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16题。

(共8分)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①贺知章耄耋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

“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而形成。

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 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

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

你可以讲着吴侬软语,夜话闲谈;也可以侃着东 北话语,把酒言欢。

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
异彩纷呈。

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

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异质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③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

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赧于它的腔调,刚刚入学的孩童在学会标准发音的同时,也在遗忘自己曾经熟悉的语音。

方言的日渐式微,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折射的是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

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

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

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渐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

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

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以为然地忽视了它。

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2016年3月30日《光明日报》)
1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5.第①段画线句有哪些作用?(3分)
16.说说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
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一21题。

(17分)
外祖父的白胡须
琦君
①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

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

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

小帮工阿喜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②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再也挑不动了。

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

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

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洋钱,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

”他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元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

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

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③冬天,他最喜欢叫我端两张竹椅,并排儿坐在后门矮墙边晒太阳。

夏天就坐在那儿乘凉,听他讲那讲不完的故事。

妈妈怕他累,叫我换张靠背藤椅给他,他都不要。

那时他七十多岁,腰杆挺得直直的,没有一点佝偻的老态。

④坐在后门口的一件有趣的工作,就是编小竹笼。

外祖父用小刀把竹蔑削成细细的,教我编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笼子。

笼子里面放圆卵石,编好了扔着玩。

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金龟子塞在里面,外祖父一定要我把它放走,他说虫子也不可随便虐待的。

他指着墙角边正在排着队伍搬运食物地蚂蚁说:“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的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才回家的。

”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角,坐在那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

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世上什么都是好玩儿的。

⑤要饭的看见他坐在后门口,就伸手向他讨钱。

他就掏出枚铜钱给他。

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他再掏一枚给他。

一直到铜子掏完为止,摇摇手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我换了铜子你们再来。

”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女乞丐向外祖父讨了一枚铜钱,不到两个钟头,她又背了个孩子再来讨。

我告诉外祖父说:“她已经来过了。

”他像听也没听见,又给她一枚。

我问他:“您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她明明是欺骗。

”他说:“孩子,天底下的事就这样,他来骗你,你只要不被他骗就是了。

一枚铜钱,在她眼里比斗笠还大,多给她一枚,她多高兴?这么多讨饭的,有的人确是好吃懒做,但有的真的是因为贫穷。

我有多的,就给他们。

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自己从前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钱的功效就很大了。

”他喷里口烟,问我:“你懂不懂?”
⑥“懂是懂,不过我不大赞成拿钱给骗子。

”我说。

⑦“骗人的人也可以感化的……”
⑧他忽然轻声轻气的问我:“你知不知道那一次财神爷吓走了小偷是怎么回事?”“不
知道。


⑨“你别告诉别人,那个白胡子财神爷就是我呀!”
⑩“外公,您真好玩,那个小偷一定不知道。


⑪“他知道,他不好意思说。

故意那么告诉人的。

我给他两块银元,劝说他一顿,他以后就去学做手艺,没有再做小偷了。


⑫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使我一直不会忘记。

“施比受更为有福”,这是中外古今不变的真理,外祖父就是一位专门赐予快乐给人们的仁慈老人。

⑬记得那一年腊月二十八,乡下演庙戏,天下着大雪,冻得足手都僵硬了。

外祖父点起灯笼,穿上钉鞋,对我和小帮工阿喜说:“走,我们看戏去。


⑭“我不去,外公,太冷了。

”“外公都不怕冷,你怕冷?走。


⑮他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灯笼,阿喜背着长板凳。

外祖父的钉鞋踩在雪地里,发出沙沙的清脆声音。

戏开锣了,正殿里冷冷清清不到三十个人。

台上演的戏是我看厌了的“投军别窑”,一男一女哑着嗓子不知在唱什么。

武生旧兮兮的长靠后背,旗子只剩下两根,没精打采地垂下来。

可是唱完一出,外祖父就拼命拍手叫好,并给台上递去一块银元。

⑯回家的路上我埋怨道:“什么破戏,看它干什么?”
⑰“你不懂,戏班子怪可怜的,台下没有人看,叫他们怎么演下去,所以我们得捧场。


⑱“你还给他一块大洋呢。


⑲“让他们打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


⑳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

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

21 如今外祖父早已仙逝多年。

每当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

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

17.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3分)
18.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分)
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边,坐.在那儿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

19.请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说说“外祖父就是一位专门赐予快乐给人们的仁慈老人”的原因。

(4分)
20.【甲】【乙】两个片段都写到了灯光,请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用意。

(4分)
【甲】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

【乙】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大概是元宵吧。

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在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

(邹韬奋《我的母亲》) 21.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3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

(60分)
人生中总有许多触动心灵的往事。

孩提时候外婆摇篮边的哼唱,童年学走路时妈妈的牵手扶持,长大后教师的谆谆教导……
请以“触动心灵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