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论艺术中的美与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课程作业(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标题:论艺术中的美与丑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中文113
姓名:杨雨婷
学号:2011212354
论艺术中的美与丑
——以中国当下城市建筑为例
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艺术。
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西方的艺术概念中就一直包含着建筑的成分,而且往往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纵观艺术发展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建筑都是表达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和展示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然而,建筑同样拥有科学技术的属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不再单纯地从艺术层面来考量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建设。
一、新兴崛起的“奇葩”建筑
公共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
当代人在慨叹西方雅典卫城、古罗马大斗兽场、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建筑的奇妙魅力之时,国人也在尝试建造能够代表中国、标志中国文化的建筑。
很遗憾,当下中国的城市地标建筑的节节高的成果似乎都不是成功的。
首先是继苏州市“东方之门”后迅速崛起的“大裤衩”建筑,其中,最引起国人关注的是坐落在背景国贸CBD商圈的中央电视台新楼。
这座另类的建筑确实让繁荣的北京东部增色不少,在本来清一色的高低写字楼中拔地而起,获得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有杭州比基尼大楼之称的杭州奥体博览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00公顷,据说是在市委市政府极力主张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和体现时代特征、杭州特色、钱江特点的战略指导下完成的;再说沈阳方圆楼,以颇具传统文化意味的“古钱币”为外形,借此预示入驻大厦的业主们财源广进,大厦内部采用三段挑空空间结构,室外装修采用天然花岗石、低辐射钢化中空玻璃,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极尽奢华,置身其中,仰视苍穹、俯瞰地下,颇有居高临下、身处空中楼阁的意境;北京城东“福禄寿”天子大酒店,以“最大象形建筑”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2001年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此楼位于北京城东燕郊开发区天子庄园度假村内,据说所在位置是昔日皇帝东巡时的御驾行宫,外
形为“福禄寿”三星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独特;不得不说的是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瓶楼,是由配电站装饰成的,外形完全是一个五粮液的酒瓶形状,曾成功入选第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
这些不断拔地而起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不断被人们所争议,越来越多的豪华奢华的建筑却在丑陋建筑的评选单上榜上有名。
这些不断崛起的象形建筑师“夸张不实用”还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象形建筑是美是丑倍受争议,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人们开始思考这种艺术的美丑现象。
二、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个城市,最新给人整体感觉的便是城市的建筑风格。
透过建筑,可以使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历史文明、经济发展和精神风貌有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和了解。
因此,完美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更是这个城市最具价值的“名片”。
如悉尼歌剧院成为澳大利亚的标志、天安门、故宫成为中国北京的标志、金字塔乃是埃及的代言。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需要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的一种艺术。
总体上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品艺术一样,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古今中外的许多建筑并不能被人们称为艺术,而只有具有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以及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审美价值的统一的建筑,才能被人们成为艺术。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具有其表象及内在的审美价值和规律,通过各种艺术和美学元素,使人们获得美和艺术的享受。
1、形式美:建筑物能否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美的感受往往是直观地由建筑外观和形式来表现的。
任何组成建筑的墙、门、窗、柱、屋顶等建筑必需元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材料的特点,而这些点、线、面、体的设计构成了建筑物的整体形象。
而作为艺术的建筑一定是能够体现某种形式美的法则。
例如中国北京宫殿的设计是围绕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是将假山、怪石、亭子等多种不规则统一的建筑元素排列一起形成调和的等等。
总之,不同的建筑之间的差别从外表看就能通过形式进行感官上的区分,而这种形式是
以色彩、线条、形态等因素的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规律展现的,包括任何建筑艺术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一种存在的形式来表现自身表达的主题。
2、象征美:黑格尔说:“建筑是与象征型艺术形式相对应的,它最适宜于实现象征型艺术的原则,因为建筑一般只能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
”1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设计的美感会自然将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一座经典的建筑能够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淘洗就必须具有象征性的文化意义。
所以当下的城市建筑应该是从本民族、本地狱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寻找建筑设计的灵感,在不断继承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去寻找当下中国建筑的文化品味,建筑更加应该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这种意味绝对不是肤浅单薄的,不是模式化的。
尤其是当下的地标建筑,而是能够体现民族、城市、人们独特的文化性格,例如北京是兼具庄重恢宏的皇城风范和当代文化棋盘式的建筑,上海的建筑应该是能够体现开放时尚的海派风韵的,苏州的建筑应该是继承精致典雅的文化气息。
真正美的建筑,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包括在它的带动下所营造的一种独特的城市风格或城市氛围,甚至区域的人文情怀。
3、社会美:美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价值形态,它存在于社会中。
美不是单纯的个人形象,是通过个人现象体现的社会现象,它实现于个人,但并不是决定于个人,美需要人们的共享。
那么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不是孤立的,建筑艺术的审美主体是人。
人们是在社会价值体系、文化心理的影响下完成对建筑审美的判断的,这个判断是需要社会大部分人共同完成的,不是由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或者建筑设计师的手中瞬间完成的,是需要不断阐释不断体验的。
人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建筑的审美形象是人的审美感受的合成,城市建筑设计应该以满足人的审美认知为目标,将建筑、城市、人三者放在统一的高度完成建筑的设计。
现代建筑艺术讲究一个好的适宜的建筑,是能够在自然规律与人本景怀中找到最微妙的结合点,实现人与景、人与建筑、景与建筑关系上的和谐构建。
建筑艺术所容纳的是比历史还久远的情结,比自然还丰富的心灵。
所以,建筑艺术是需要在形式美、内容美、社会美三者的统一中来表达建筑美学的。
单纯地强调艺术形式而忽略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或者一味地为表达所固定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的文化意义而僵硬地将建筑的形式象形化都不能够成为真正的建筑艺术。
三、丑陋的中国当下城市建筑
与美相反,丑是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缪的。
近些年来,一些城市新建的所谓地标建筑或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城市人工景观项目,却频频受到国内外人们的质疑和诟病。
诚然,从文化进步的多元化趋势来看,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评价呈现多元化甚至迥然不同的价值判断,但是中国当下的城市建筑不断刻意地追求一种象形,追求奇异、怪诞和不和谐性,无论是从建筑的美观艺术性还是实用性来说,都展现了一种丑态,代表了当下的一种审丑文化。
象形,象是模仿之意,形是实体。
象形建筑,就是依照某种具体实物的形状来建造的建筑,例如五粮液酒瓶楼、北京卡片楼、安徽乒乓球拍楼等等,备受国人的抨击。
中国历来就有以楼宇造型呈不同形态,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以示建筑的内涵丰富性的潜在的建筑法则。
然而,在当今城市建筑“大跃进”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这些建筑,倘若从上面所讲的建筑的美学特点来看都具有形式丑、内容丑、不符合人与社会的审美口味的特征,这些丑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崇洋仿古的怪胎,如福禄寿天子大酒店;2、生搬硬套的仿生丑态,如安徽合肥美术馆以错落、混杂的火柴棒随意堆积而成;3、拙劣、恶俗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例如邯郸元宝楼、沈阳铜钱方圆大厦以功利的金钱主义标榜城市的主流文化;4、与自然条件、周边环境和城市文化极度不协调,如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建筑模仿美国白宫。
这些丑陋建筑是在当下中国审丑文化心理影响下建筑艺术创造失败而造成的。
2
通过对上述丑态建筑的总结和分析,当下中国建筑艺术丑的原因在于:
1、形式结构上的怪异、不和谐。
象形,作为中国古老文字的一种起源,是备受中国人尊崇的。
在中国古代、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方面都蕴含着象形的意味。
的确,在特定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建筑的象形化手法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能够带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感触。
但是,中国当下泛滥的因型而形2转引自朱大可:《具象建筑与权力丑学》.【N】.新世纪,2012年第36期
的模拟建筑是不美气的,其在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一种不和谐的美感。
内容上,不能带给人们美的情感体验,不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式上正如东施效颦,与自然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不和谐统一,形成一种破坏感。
当然,艺术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具象的物体,例如动物形态、各种存在的物体的构型,但是艺术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仿制和复制,更不是生搬硬套,否则建筑只能是失败的艺术,是丑陋的建筑。
2、审美和文化价值上的否定。
在这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丑陋的象形建筑背后,是当下中国人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扭曲。
其中包含着权力至上的文化观念,设计者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文化心理结构,不断滥用和误用的公共权力意识····这些建筑丑学后的文化意识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角污染和极多的建筑垃圾,构成了当下城市建筑的畸形格局。
尤其是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当下,建筑艺术更加应该注重认得情感需求,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本质。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激起人类无尽的想象。
它是人类文明和艺术的载体,体现了人类在历史进步过程中的审美追求,传递着人类独特的文化和情感倾向。
中国当下的城市建筑需要以更加明确清晰的态度去反思建筑的丑陋性,以较高的审美标准去审视当下的城市建筑。
参考文献:
1、林平:《建筑艺术的非审美价值》.【J】.山西建筑.2004年10月第30卷第20期
2、钟灵毓秀:《当代地域建筑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D】.2007年5月
3、尚勇:《建筑之美——对建筑美的意境的追求》.【J】.安徽建筑.2007年第6期
4、王宣:《建筑学与艺术的分隔和融合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9月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