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周周测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三语文周测
注意事项:2021届高三每周考一次,整卷分数为100分,考试时长为100分钟。
答题卷要贴条形码。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D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2、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D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与交友者异.之。
C.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D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4、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B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D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B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6、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C位卑则足羞.(《师说》) D衡少善.属文(《张衡传》)
7、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B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8、下列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B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吾)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10、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B(众人)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C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2、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相貌 B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互相
C 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宰相 D伯乐学相.马(王充《论衡》): 驾驭
13、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道谢 B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推辞
C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辞别 D蔷薇花谢.即归来(杜牧《留赠》):凋落
14、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实情 B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信用
C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信用 D其信.然邪?其梦邪: 真实的
15、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发生 B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兴起
C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兴致 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兴办
16、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鸿门宴》:幸运 B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宠爱
C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皇帝到某处 D憙疾病,帝亲幸.视:皇帝到某处
17、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施行
B 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善,美好
C 修.禊事也《兰亭集序》:整饰 D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修:编撰
18、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夫仲达以所能要.其君(陈亮《酌古论》):要挟、威胁 B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C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方法 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誓约
19、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通“智”智慧 B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C 绝宾客之知.《报任安书》 :知情 D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掌管
20、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纳、招引 B而致.千里(《劝学》) : 到达
C 书问致.简,益用增劳《与朝歌令吴质书》:极、最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21、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质问 B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本质、实质
C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刑具 D性质.直,不饰容止质:质朴
22、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治理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管理、治理
C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 D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研究
23、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因……而判罪 B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坐下
C 停车坐.爱枫林晚:由于、因为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因……而判罪
24、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卒.起不意《荆轲刺秦王》:最终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C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保全 D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25、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可烧而走.也:逃跑 B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奔向、趋向
C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延伸 D走.虽不敏,庶斯达矣:仆人,自称谦辞
26、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对敌人的蔑称 B时平原多盗贼.:强盗
C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伤害 D是天下之大贼.也:盗贼
27、下列加点实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B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相当于“之”
C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D晋荐饥,使乞籴于秦。
秦伯谓子桑:“与诸.乎?”:相当于“之”
28、下列加点虚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介词,译为“对于”
C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介词,对,对于
D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介词,自、从
29、下列加点虚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B愿王举国而听之.:代词,作宾语,译为“他”
C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
D天下之.不尚儒久矣: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0、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后。
B、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有农历初一的意思。
C、“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D、“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31、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汉代官署名。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D、“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32、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B、“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33、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B、“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
C、“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是升职,“改”是调动官职。
D、转除:升官。
转任:转换所任职务。
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34、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服除”,即脱去孝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
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
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D、“丁卯、己巳、戊申”,皆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
35、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B、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D、“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36、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B、“请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
官员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D、“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
帝、后的死当称“崩”。
37、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周官》,亦称《周礼》,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儒家经典“三礼”。
《诗经》《周易》也是儒家经典。
B.节度使,官职名。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C.休沐,休息洗浴,犹休假。
从汉代起,政府机关规定每五日休息一天,称作“五日休”。
唐代改为“旬休”,即每十日休息一天。
D.炀帝,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二、断句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38、以下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进知制诰,又出知杭州,入为翰林学士。
疏论宰相陈执中奸邪,仁宗还其疏。
溱曰:“以口舌论人,是阴中大臣也,愿出以示执中,使得自辨。
”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
.....徙成德军,时方开六塔河,宰相主其议。
会
..出者视为例
地震,溱请罢之以答天戒。
A.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B.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C.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D.未几/执中去/溱亦以侍读学士知徐州/赐宴资善堂遣使/谕曰/此特为卿设/宜尽醉也/诏自今由经筵出者视为例/
39、以下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彦光下车
..,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40、以下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
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
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
..,遣入学,举乡试第一。
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
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
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
A.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41、以下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
..,参赞机务。
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
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
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
帝大怒,褫职为民。
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
42、以下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
庄宗已灭
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
A.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B.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C.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D.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3~46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
..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
之/无令出境/
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
之/无令出境/
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
之/无令出境/
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4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4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50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
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候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杀之。
由此观之,..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
在德不在险。
”武候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
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
太子立,乃使令尹
..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4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