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 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主旨,感受闪烁在小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中有太多事情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这大概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一片普通的叶子,能够承载一个人生命的重量,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呢?让我们走进《最后的常春藤叶》,来感受这片常春藤叶创造的生命奇迹。

二、预习检测(落实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转弯抹角( mò)矮墩墩( dūn )砖砌( qì)昵称( nì)蹑手蹑脚( niè)苔藓( xiǎn )扶弱济困( jì)唠叨( láo)绷着( bēng )窗槛( jiàn )瞥着( piē)茎上( jīng )怒号( háo )冥冥中( míng )
2.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
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

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欧•亨利(美国)(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莫泊桑(法国)(作品:《项链》、《羊脂球》)
契诃夫(俄国)(作品:《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了解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请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

明确: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

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贝尔曼。

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的希望。

四、合作探究(探究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一)探究人物形象
1.琼珊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穷困,体质差。

脆弱,悲观
2.文中几处写到了贝尔曼?试分析他的形象。

(要求找出相关语句,说出自己的根据)
明确:贝尔曼是一个外表平凡甚至还有点令人讨厌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爱心的人。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去拯救别人。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贝尔曼。

主人公评价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二)探究小说主题
思考:这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到底承载了怎样的意义?
明确:
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

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爱心的体现,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信念,是绝笔和杰作。

第三,从整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

五、拓展提升(对人物形象进行写作拓展)
贝尔曼,一位老人,一位失意的老人,一位关爱他人的老人,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请同学们给贝尔曼写一段颁奖词。

(基本结构:1.事迹的简要概括;2.价值的高度评价)
示例:在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最寂寞与悲凉的时刻,老贝尔
曼用他最温暖的手默默地为这颗心描画出了令人鼓舞的希望。

这是一片永不调谢的常春藤叶,它承载了一颗饱含热情与爱的心,承载了一份真挚而永恒的希望。

老贝尔曼用他的手拯救了一个脆弱的生命,却在雨夜中离我们而去,他用善良的心完成了这份绝世杰作!
六、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刻画人物的方法:
1.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第30节,描写贝尔曼外貌、性格、处境的句子。

第32节: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第33节“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

第35节(见文中)
2. 侧面描写:
第52节医生说:“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


第55节最后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七、作业布置(写作练笔)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是怎样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画下这幅绝世佳作的?他都想到了什么?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3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