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选择题
1.(2020·某某模拟)下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某某省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②中共中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某某凤阳小岗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逐步废除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D.③①②④
解析:选D。
1978年,某某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6月,某某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1980年9月,中共中央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
故D项符合题意。
2.1978~199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经历了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到包干到户的过程。
1984~1991年,国企改革经历了“利改税”再到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的过程。
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都(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把计划经济变为了市场经济
C.强调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D.政府由统一监管到放手不管
解析:选C。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仍旧是公有制,故A项错误;把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的主X最早提出是在1992年,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中所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升了国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以宏观调控为主,并未放手不管,故D项错误。
3.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某某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农村(家庭收入) 17.6%
A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选B。
解答此题主要是要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1979~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况分析判断。
据1979~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判断农村增幅高于城镇,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了显著成效,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片面地理解了材料。
4.(2020·海门模拟)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
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
不久某某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
这表明( )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某某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某某的肥西县委……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
5.1984年讲道:“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某某、某某。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C.设立某某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某某浦东
解析:选A。
注意关注此题的时间是1984年,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故A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1985年,故B项错误;设立某某经济特区是1988年,故C项错误;开发开放某某浦东是1992年,故D项错误。
6.(2020·某某模拟)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包括( )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
④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C。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故①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故②错误;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开始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③正确;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据守岛屿,海峡两岸实现真正停火,故④正确。
故选C项。
7.据某某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某某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
某某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 )
A.某某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
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
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选C。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某某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故选C项。
8.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解析:选D。
题干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
况,从“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到“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在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改革中,经济学家杨培新主X推广企业承包制,因此他被称为“杨承包”。
厉以宁主X企业改革超越承包制,用股份制进一步改造国有企业,在企业改革完成后再推动价格改革,因此他被称为“厉股份”。
两种主X说明当时( )
A.企业转型表现为承包制和股份制
B.企业经济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C.企业改革理论在实践中走向成熟
D.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选B。
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改革刚刚开始,对于如何改革,不同的人有不同点观点,如承包制与股份制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企业改革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故B项正确。
10.有学者认为,1992年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这主要是基于南方谈话(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解析:选B。
根据材料“1992年南方谈话”,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改革开放遇到发展瓶颈,在姓“资”姓“社”等问题上需要理论上的指导突破,而南方谈话在理论方面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市场与计划关系问题,故B项正确。
11.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 )
A
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解析:选C。
表格信息所反映的是1988~1992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12.1992年我国放开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放开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
这些措施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化
B.改变物资价格“双轨”现象
C.经济发展改善市场供求关系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
据材料“1992年我国放开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放开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可知其前提是经济发展改善市场供求关系,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春,某某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某某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某某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某某农业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某某,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某某国史》下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面的成果?为什么?
解析:(1)由材料信息判断是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不适应;(2)由“某某”“生产责任制”判断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据此进一步回答问题即可。
答案:(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否。
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14.某某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的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69年某某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 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
某某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
步入近代,某某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某某堂业务逐渐萎缩。
材料二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某某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
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某某,乐家拥有某某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
1992年某某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某某堂集团公司”。
1993 年,某某堂在某某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
1995 年初以来,某某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 TGA 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1998 年以后,某某堂在世界各地开店 22 家。
——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某某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推动某某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某某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步入近代……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某某堂业务逐渐萎缩”,可以看出其曲折发展的态势;第二小问,注意分阶段分析,结合不同阶段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性质等方面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从时间点上可以直接推出结论;第二小问,需要从国内、国际两大方面分析,国内方面可以结合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国际方面可以从国际格局变化、国际形势、时代主题等角度考虑。
答案:(1)态势:曲折发展。
发展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府的支持;新机器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实业救国的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衰落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等。
(答出四点即可,但要涵盖“发展”和“衰落”两个方面)
(2)事件:三大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条件:国际方面,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
国内方面,深化改革开放(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答出五点即可,但要
涵盖“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