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糖体P蛋白及亚型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核糖体P蛋白及亚型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抗核糖体P蛋白(Rib��P)及亚型(Rib��P0、 P1和P2)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检测375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Rib��P、 P0、 P1和P2抗体,分析抗Rib��P系列抗体在SLE诊断中的意义。
结果: (1)抗Rib��P、 P0、 P1和P2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 32.8%、39.4%、 55.1%和37.4%,特异性分别97.7%、 97.7%、 95.5%和94.9%。
SLE患者血清中抗Rib系列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
(2)抗Rib��P0、 P1、P2抗体在133例抗Rib��P抗体阴性的SLE中阳性率分别为18.0%、 36.1%和15.8%。
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中有20.3%~44.6%的抗Rib��P系列抗体呈阳性。
(3)抗Rib��P0, P1, P2蛋白抗体中阳性组狼疮精神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
其中抗Rib��P和P2抗体阳性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 抗Rib��P蛋白及亚型抗体均为SLE特异性的自身抗
体,该系列抗体对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诊断有参考意义,并且与狼疮精神损害相关。
【关键词】抗体; Rib��P, P0, P1, P2;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精神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约有17%~75%的SLE患者会出现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受累[1]。
SLE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目前已知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这些抗体对SL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抗体对于狼疮精神损害方面的提示作用较小。
以往研究提示抗核糖体P蛋白
(Rib��P)抗体与SLE的神经系统病变关系密切[2]。
抗Rib��P抗体主要识别60S核糖体上3个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38 000、 19 000和17 000的磷蛋白亚单位P0、 P1和P2,这3个蛋白在C端都共同拥有一段22个氨基酸的线性表位,应用核糖体P蛋白C端抗原表位多肽或重组的Rib��P0融合蛋白可作为抗原通过ELISA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抗Rib��P抗体[3, 4]。
本研究利用ELISA 检测SLE患者、疾病对照组和正常人血清中的抗Rib��P、 P0、 P1、 P2抗体水平,探讨Rib��P蛋白系列抗体对SLE的诊断价值及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6-01/2008-05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198例,其中女性181例,男性17例,年龄14~78岁,平均(36.9±13.6)岁; 病程4月~30年,平均病程6年,诊断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
疾病对照组为107例其他风湿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A)33例,干燥综合征(SS)61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7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6例,诊断均符合各自疾病的国际诊断标准; 女性102例,男性6例,年龄18~79岁,平均(49±16)岁,病程2月~32年,平均病程5年。
正常对照组70例选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健康查体者,男性36名,女性34名,年龄18~55岁,平均(31±6)岁。
1.2 方法
1.2.1 抗Rib��P、 P0、 P1和P2抗体检测抗Rib��P、 P0、 P1和P2抗体试剂盒由德国Euorimmun公司提供,将血清1∶201倍稀释加入微孔板,室温温育30 min,清洗缓冲液洗3次,每孔加入100 μL酶结合物,室温温育30 min,清洗后100 μL色原/底物液至每一微孔,室温避光温育15 min,然后向每孔中100 μL终止液, 450 nm比色,参考波长620~650 nm。
血清中抗Rib��P抗体浓度≥20 RU/mL为阳性,抗Rib��P0、 P1和P2抗体以对照组A 均值+2标准差(s)作为临界值,大于临界值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1.2.2 其他自身抗体的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核抗体(ANA)谱的检测均采用德国Euorimmun公司试剂盒。
其中抗dsDNA抗体和抗Sm 抗体检测试剂盒为ELISA法,检测方法同抗Rib��P抗体。
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浓度分别大于100 IU/mL和20 RU/mL为阳性。
ANA谱检测方法为欧蒙印迹法,可同时检测抗线粒体(AMA)M2型抗体、抗组蛋白抗体(AHA)、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增殖性核抗原(PCNA)抗体、抗着丝点B蛋白(CENB)抗体、抗Jo��1抗体、抗PM��Scl抗体、抗SSB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和抗RNP/Sm抗体。
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检测,结果采用EUROLineScan软件进行结果判断,强度等级≥15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系统软件做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x±s或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抗Rib��P系列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SLE患者中抗Rib��P、
P0、 P1和P2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32.8%(65/198), 39.9%(79/198),
55.1%(109/198)及37.4%(74/198),抗Rib��P系列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SLE患者中抗Rib��P、 P0、 P1和P2抗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
2.2 抗Rib��P系列抗体对SLE特异性自身抗体阴性患者的检测在101例抗dsDNA抗体阴性和133例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分别有24.8%~44.6%和20.3%~44.3%的患者出现抗Rib��P、 P0、 P1或P2抗体(表2)。
此外在133例抗Rib��P抗体阴性的SLE中,分别有24例(18.0%)抗Rib��P0抗体, 48例(36.1%)抗Rib��P0抗体和21例(15.8%)抗Rib��P2抗体阳性。
表2 抗
Rib��P系列抗体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的阳性率
2.3 抗Rib��P系列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抗Rib��P、 P0和
P1抗体的阳性组出现抗dsDNA抗体阳性的机率比阴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抗Rib��P0和P1抗体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
198例SLE中当抗
Rib��P和P1抗体出现阳性时,抗Sm抗体出现阳性的可能性较大,与阴性组相比明显(P<0.01)。
而抗Rib��P0和P2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抗Sm抗体的发生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ANA谱方面,抗Rib��P、 P0、 P1和P2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在抗PCNA抗体、抗CENB抗体、抗Jo��1抗体、抗
PM��Scl抗体、抗Scl��70抗体、抗SSB抗体和抗Ro��52抗体的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意义。
但抗Rib��P抗体阴性组的抗AMA��M2抗体发生率高于阳性组(P<0.05)。
抗Rib��P1抗体阳性组AHA和ANu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抗SSA抗体和抗nRNP/Sm抗体的发生率分别在抗Rib��P和抗
Rib��P0抗体阳性组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5,表3)。
2.4 抗Rib��P系列抗体与SLE精神损害的关系抗Rib��P、 P0、
P1和P2抗体阳性组SLE精神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3.1%、 20.3%、 18.3%和
21.6%,均高于阴性组的8.3%、 8.4%、 6.7%和8.1%(P<0.05)。
其中抗
Rib��P和P2抗体阳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
表3 抗Rib��P 系列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的关系
3 讨论
抗Rib��P抗体作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主要识别位于大核糖体亚单位上的3个特异性核糖体蛋白(P0, P1和P2)。
我们利用重组的Rib��P0, P1,
P2蛋白以及天然纯化的Rib��P蛋白作为抗原,分别对198例SLE以及177例对照组中抗核糖体P蛋白系列抗体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抗Rib��P、 P0、 P1和P2抗体均为SLE特异性抗体,各抗体特异性相当,敏感性抗Rib��P1抗体虽然比其他抗体略高,但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明显差异。
从抗Rib��P、 P0、 P1和P2抗体分布来看, 198例SLE中有2例(1.0%)仅抗Rib��P1抗体阳性, 24例(12.1%)仅抗Rib��P1抗体阳性, 1例(0.5%)仅抗Rib��P2阳性,提示Rib��P0, P1和P2蛋白中存在特异性的抗原表位,而在抗Rib��P抗体阴性的133例SLE中,也有51例(38.3%)出现了抗Rib��P0和/或P1和/或P2抗体,而这些抗原表位可能由于核糖体P蛋白的空间构象而被隐藏,只有当抗原以独立蛋白的形式出现时才被显现出来。
由此说明抗Rib��P抗体的抗原表位不仅存在于各亚单位C端的同源序列中,这与文献报道一致[5]。
同时研究发现有4例(2.0%)的SLE仅抗Rib��P抗体阳性,是否是因Rib��P0, P1, P2蛋白组成的Rib��P蛋白形成了新的SLE特异性构象表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抗Rib��P系列抗体对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抗Rib��P1抗体在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中出现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44.6%和44.3%,而其他抗Rib��P,P0和P2抗体阳性的比例为20.3%~33.8%。
这与Lin JL的报道基本一致[3]。
目前关于抗Rib��P抗体与SLE神经精神损害的关系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意见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抗Rib��P抗体与SLE神经精神损害有关[1],有些学者则相反[6]。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如SLE患者的遗传背景、神经精神损害判定标准差异、抗Rib��P抗体检测所用抗原的不同以及检测方法学的差异等都可导致结论的不一致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Rib��P、 P0、 P1和P2抗体均与狼疮精神损害有关。
综上所述,抗核糖体P蛋白系列抗体均为SLE特异性自身抗体; 该系列抗体对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诊断具有参考意义,并且与狼疮精神损害相关。
参考文献
[1] Bonfa E, Golombek SJ, Kaufman LD,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upus psychosis and anti��ribosomal P protein antibodies[J]. N Engl J Med, 1987, 317(5): 265-271.
[2] Eber T, Chapman J, Shoenfeld Y. Anti��ribosomal P��protein and its role in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yth or reality?[J]. Lupus, 2005, 14(8): 571-575.
[3] Lin JL, Dubljevic V, Fritzler MJ, et al. Major immunoreactive domains of human ribosomal P proteins lie N��terminal to a homologous C��22 sequence: application to a novel ELISA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Clin Exp Immunol, 2005, 141(1): 155-164.
[4] Yoshio T, Masuyama JI, Minota S, et al. Correlation of serum IgG antibodies to recombinant P0 fusion protein with IgG antibodies to carboxyl��terminal 22 synthetic peptides and carboxyl��terminal 22 amino acid��deleted recombinant P0 fusion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heum, 1997, 40(7): 1364-1365.
[5] Fabien N, Moreira A, Lavergne JP, et al. Auto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the ribosomal P proteins are not only directed against a common epitope of the P0, P1 and P2 proteins[J]. J Autoimmun, 1999,13(1): 103-110.
[6] Teh LS, Bedwell AE, Isenberg DA, et al. Antibodies to protein P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nn Rheum Dis, 1992, 51(4): 489-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