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读者接受理论”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读者接受理论”之我见
作者:姚旭李传静任蕊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0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48-01
摘要: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根据读者接受理论解释译文读者对翻译行为造成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行为中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因素。
关键词:读者接受翻译译者译文读者
一、读者接受理论
读者接受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
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
该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谢满兰,2007)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所以,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作者和读者的共同作用写产生的。
二、译作的可接受性
翻译服务于读者,只有被读者认可的译作才能算是成功的译作,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译作的可接受性。
所谓译作的可接受性指的是译作的语言符合目标语言规范,能够为目标读者接受并理解。
译作的可接受性具有不确定性,会因地因人因时而异。
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以及种种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讨论,说到底,都是围绕译作的可接受性而展开的。
译作的可接受性是相对翻译标准的“信”(“忠实”)和“达”(“通顺”)而言的。
(司显柱,2006)译作的可接受性既是译文对于目标读者客观产生的一种直觉的交际效果,又是译者主观努力的方向,因此它是一种面向读者的综合性的翻译标准。
译作的可接受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用不同的翻译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衡量译作的可接受性,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就译作的可接受性而言,传统翻译理论注重译作对原作的忠实性,并且认为只有忠实于原作的翻译才是可接受的翻译。
在诸多翻译标准中,无不把“忠实”的标准放在首位。
“忠实是译者的天职。
”(方克平,1999) 在传统翻译理论看来,不忠实于原作的翻
译即是对原作的背叛,是不可接受的。
现代翻译理论认为,是否忠实于原作无疑是判断译作可接受性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惟一的标准。
好的翻译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是很难的。
在源语向目标语的转化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会遭到“背叛”。
比如,汉诗英译中就存在着韵律和内容取舍的矛盾:保留韵律就会部分舍弃内容,保留内容就会舍弃韵律。
对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古诗的翻译为: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许渊冲译),可见保留内容就会舍弃韵律。
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是不可能做到对原作的忠实的。
但翻译时形式和内容不能兼顾,只能根据交际双方的意图来确定取舍。
这是由语言因素造成的。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具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要把汉语的“意合”语言转换成英语的“形合”语言,不仅形式上不能做到对等,而且由于文化因素的原因,语义上也会有所差异。
这就使翻译的忠实性大打折扣。
另外,译者的理解力不同也会造成译作的不忠实。
不同的译者,依其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必然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法,只不过译作有优劣之分。
(邵志洪,2003)好的译作不仅传达了源语的语言信息,而且达到了源语的修辞效果,做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完美结合。
小品的翻译在国内目前还是凤毛麟角的,这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幽默在跨文化跨语言传播交流中存在着层层的障碍,对于翻译工作也是一个极大地挑战。
怎么把我们自己的包含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翻译成其他语言,让我们自己的艺术、自己的幽默可以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展现出来,同事尽最大的可能传播给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让更多的人们得以了解中国特色的幽默。
翻译时我们首先应考虑到小品中方言的使用,如:那嘎哒,俺们的,爱咋咋地…其次,还应注意原文中的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
”还有中国式的讽刺,如:“这叫鞋拔子脸啊?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等。
为了让读者更多接受、理解异国文化,真正达到文化和交流的目的,译文在处理具有民族特色,异国情调的事物、形象或表达方式时,如异国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等,采取异化策略,尽量保持其特色,更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宽读者的视野,增长读者的知识,达到更好的“读者接受”。
三、小结
总之,译文读者的各种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翻译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就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因素。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原作为读者所接受,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目的。
为此,在翻译策略选择时,要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策略做到扬长避短并打破其局限性。
译文要像原作一样通顺,就要在语言形式上尽量归化;要充分传达原作的意蕴,就要在文化差异上坚持异化。
正是通过这种辩证的应用,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相辅相成,译者才能把原作者的意图更好的传达给读者,使原作的意蕴更多的保留从而呈献给读者。
参考文献
[1] 谢满兰 2007 读者接受理论与影视字幕中的隐喻翻译 [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2期 P104.
[2] 谢天振.2002 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总第49期P24-41.
[3] 方克平.1999 论翻译中的矛盾:忠实、科学与艺术 [J].中国翻译.第6期 P6-9.
[4] 邵志洪.2003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P198-200.
[5] 司显柱.2002 译作一定要忠实原文吗? [J].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P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