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清平淡泊胡同韵-实用word文档 (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平淡泊胡同韵
一日闲暇无聊,心中正在盘算着去哪里转转,忽然电话铃响了,拿起来接听,是长林的声音:“老同学,别来无恙?来家喝酒如何?”长林是我中学的
同学,也是少年时的好友,这种友情是不能拒绝的,我欣然前往。
长林的家居住在北京正阳门外笤帚胡同的一所小院中,从前门地铁口出来,只觉得眼前一亮,昔日低矮破旧的瓦房不见了踪影,整洁宽阔的道路人来车往,雄伟挺拔的箭楼整修一新。
我放眼看去,居然判断不出前门大街的方向了。
按图索骥,凭着鼻子下面的一张嘴,凭着对前门地区熟悉的记忆,愣是摸
到了北火扇胡同口,问及行人笤帚胡同皆答不知,心中发怯,便掏出手机给长
林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工夫,长林蹬着个破旧的自行车来接我了。
其实,从北
火扇胡同径直往里走,不远处就是笤帚胡同了。
说起北京的胡同,那学问可大去了,别说我们这些新北京了,就是正宗的
老北京也未必熟悉这些四通八达的幽径胡同呢。
前门附近胡同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前门的官名曰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
南端,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北京内城九门中规模最大的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城门,它体现了中国
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展示出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是北京城的象征,正阳门
外是箭楼,早年间两楼之间有城墙连接为一个瓮城,是紫金城防守的重要屏障,箭楼之东有一幢灰白色的欧式建筑,那是1903年建成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原先钟楼上的大钟是英国制造的,除了工艺价值也有历史价值,数年前听
说被当废铁卖掉了,不知道现在的这个大钟是何来历了。
出了前门牌楼路东紧挨着有两家老字号,他们是全聚德烤鸭和都一处烧麦,全聚德建于清朝同治三年,是河北的杨全仁当年盘下了一家干果店开办的,都
一处创业于乾隆三年,起初叫“王记酒铺”,由山西人王瑞福创办,该店的匾
额是乾隆皇帝所赐,前门外的商业景象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拥挤着南来北往的
商贾游客,一代又一代地续写着它的历史、它的辉煌……
前门大街的西南角就是举世著名的大栅栏,北京人称大十辣儿,大栅栏里
商贾云集,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街道,有句老话叫做:头顶马聚元(帽店),身
穿八大祥(绸缎店),脚踩内联升(鞋店),腰缠四大恒(钱庄),这个顺口
溜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商家的气势和北京人的豪放。
在大栅栏东边就是有名的烟花之地“八大胡同”,大栅栏一带的陕西巷、
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寡妇斜街(现叫王广福斜街)、万佛寺湾
(现万福巷)、大外郎营胡同和胭脂胡统称八大胡同,这八大胡同非常红火,
经常有“南班子”和“北班子”在此互相叫板挣地盘的现象。
光绪31年,烟花业成了受法律保护的行当,八大胡同中商人、地主、官宦
子弟云集,为此就有了“倒赶城”一说,原来的城门一律晚十点关闭,可是去
八大胡同玩耍,不可能这么早就回城去的,为了方便这些玩客,前门楼子在午
夜再开一次城门放人回家,此即为“倒赶城”。
我跟着长林不一会就来到了他在笤帚胡同的家,青灰色的院墙,黑漆的大门,木门下有着高高的门槛,进得院来,迎面是堵影壁墙,拐过弯去便可看到
院里的物事,没有标准四合院的宽敞,也没有电影中的四合院漂亮,上房和偏
房并不是规规矩矩地布局,而是成不规则状,问及长林何故,他答道:“解放
前这是座很宽敞的四合院,当年老父亲在这里开了间印刷模具厂,其规模之宏
大可想而知,解放后公私合营搬走了车间,安排住了许多住户,随着时代的变
迁不断地改建和修缮,所以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
长林的家只是这所院里的两间偏房,听说其它的房子在解放后和文革中两
次被收走了,政府只给他们留下了现今的这点栖身之处,进得屋来与他的母亲、妹妹不免寒暄一番。
时值盛夏,这单薄的平房却凉爽宜人,可见祖先们把屋顶
设计成立体三角型的科学性。
中午时分,长林招呼我与他同去胡同口买下酒菜,我们各骑一辆破旧的自
行车出门了,我们的单车穿越在青砖铺地的小胡同,弯弯曲曲地左摆右绕,忽然,一声轻脆的女孩声音:“朋友您好!”我还以为是哪位姑娘对我说话呢,
正在甜蜜之际,抬头看看却是一只漂亮可爱的鹦鹉。
来到了胡同口的熟食店,长林把自行车随地倒放后大摇大摆地入内去了,
见我没有进来,又探出头来招呼我一同前往,我说:“自行车没有锁啊!”他说:“我们这里从来不会丢自行车的!”这是我第一次听见这样的回答。
笤帚胡同又窄又短,但是这小小的胡同不可小觑,解放前曾是三教九流的
集聚之地,天下第一武生杨小楼的故居就在这条小小的胡同里,杨小楼乳名
“三元”,光绪四年(1878年)生于北京,八岁时入小荣椿班一科学武生,并
取名春甫,因拜伶界大王谭鑫培为义父,随谭氏子辈排名嘉训字嘉年,出科后
为借其父之名望,取艺名“小楼”,当年杨小楼的父亲杨月楼是慈禧太后最喜
欢的“供奉”,而杨小楼从长相到表演技巧和嗓音都酷似其父,且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所以也被慈禧太后看中,于光绪三十二年杨小楼便成了“内廷供奉”,每逢朔望进宫演戏,屡屡得到厚赏。
笤帚胡同中还有一所清真寺,清真寺修建于明末时期,距今已有5O0多年
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重新修缮别具风格。
出得笤帚胡同西口,就来到了琉
璃厂东街,这里与对面的西街连起来,就是北京有名的文化街,都是些卖字画、瓷器、笔墨纸砚和书籍的店铺,东街西口与和平门外大街相交处是有名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