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月考试题(第12-13章)(含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重庆三十七中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13章)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2.如图所示,是在做“观察某种固态晶体熔化”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所描绘的图象.由该图象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还可以知道()
A.图象上BC段表明,这段时间内晶体温度不变,是由于不从外界吸热
B.图象上BC段表明,这段时间内晶体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C.比较图象上AB和CD段,可知该晶体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大
D.比较图象上AB和CD段,可知该晶体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小
3.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之比是9:10,质量之比是3:5,升高相同的温度,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
A.2:3 B.3:2 C.4:3 D.3:4
4.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B.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C.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少
B.质量为5g、温度为100℃的水含有2.1×104J的热量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不断地放出内能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6.在文艺演出时,常常要制造出弥漫的白雾,演员在其中若隐若现,增添如神话般的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
B.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
D.利用干冰升华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
7.如图所示的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向下压活塞,浸透乙醚的棉花燃烧
B.
哈气使手暖和
C.
搓手使手暖和
D.
铁丝反复弯弯折处会发热
8.由公式Q=cm△t,可得c=Q/m•△t,说明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A.与Q成正比,与m、△t成反比
B.与Q成正比的条件是m、△t 不变
C.与m△t 成反比的条件是Q 不变
D.与Q、m、△t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是总是定值
9.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10.下图是内燃机工作的一个循环,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D﹣B﹣A﹣C B.A﹣B﹣C﹣D C.D﹣A﹣C﹣B D.B﹣A﹣C﹣D
1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C.用扫帚把积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D.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12.在如图所示的四个过程中,食物、温度计、水和圆木的内能都会发生改变,其中利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用冰箱冷藏食物B.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
用纸锅烧水D.
古人钻木取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6分)
13.水是生命之源,它在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填物态变化名称)热,以防止地窖
里的菜被冻坏;冬季在空调房间里,人们也常会放盆水,这是利用水的(填物态变化名称)来提高房间里的空气湿度.
14.如图所示,通常情况下,液化气是气体,人们是用方法将其变为液态的,若液化气钢瓶放在烈日下曝晒,将通过的方法使它的内能(选填“减少”或“增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液化气钢瓶严禁曝晒.
15.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代替氟里昂进行工作的.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经冷冻室时就会发生(液化/汽化)现象,并(吸收/放出)热量.食物放入冰箱内,温度逐渐下降,这是通过(做功/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食物的内能.
16.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贯通.修筑青藏铁路必须解决千年冻土问题.冻土在夏季会因融化而体积缩小,这样路基会出现破裂或塌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青藏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在铁路两侧插了很多叫做“热棒”的柱子,如图所示.这些热棒里面装有液态氮,当路基温度升高时,液态氮吸收热量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变成气态氮,气态氮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同时
成液态氮,又沉入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使冻土维持低温.
17.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而看不清物体,即使不擦镜片,过一段时间镜片上的小水珠也不见了.这一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先是,后是.
18.某市今年春季出现严重干旱,为了缓解旱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用火箭弹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投撤到高空,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高空中许多水蒸气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吸热而变为雨点落到地面上.(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9.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产生了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神舟系列飞船的外表面都涂有特殊材料,它在高温下(填写“吸热”或“放热”)变成气态,对飞船起到保护作用.
20.生活中的“热”字可以用来表示温度,热量或内能,下面几句话中“热”字的含义是什么?
(1)摩擦生热;
(2)冰熔化要吸热;
(3)这盆水很热.
21.(1)狗的汗腺在舌头上,烈日下狗伸出舌头喘气,加快了汗水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汗水蒸发.而蒸发是过程,使狗感到凉快.
(2)游乐园的小朋友从滑梯匀速下滑过程中,动能,机械能总量;同时臀部有灼热感,这是通过方式来改变内能的.
三、简答题(6分+4分=10分)
22.请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混合液的凝固点/℃﹣17 ﹣28 ﹣37 ﹣49 ﹣48 ﹣
混合液的沸点/℃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汽车发动机用水来冷却,这是因为水的较大.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 B.40% C.60% D.90%
(4)请在图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5)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23.向手背吹气和呵气,感觉有什么区别?请解释其中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题(7分+8分+6分+8分=29分)
24.回顾实验和探究:
(1)晓丽用100g固体探究“熔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做出如图所示的图象.则:
这种晶体是,熔化过程耗时min.
第3min物质是状态.BC段物体吸热J.
运用比较法并由表可知:煤油的比热容为J/
25.在探究水的沸点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甲)中所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
是.
(2)当水沸腾的时候,小明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你认为可能是造成的.
26.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淡水.则:(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
27.小黄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他取①泡沫塑料和②卫生纸两种作保温材料,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开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其中一个装置如图1所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得图2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请回答:
(1)你认为小黄在操作时,就控制变量法方面还要注意什么?.(只要求写出一条)
(2)①和②相比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理由是.
(3)当时的室温大约是.
五、计算题(本题11分,要求写出必要的解题步骤)
28.有一款太阳能热水器,铭牌上的部分参数如右表所示.将它安装在阳光充足的水平台面上,并送满水.
0.3m2,求它对台面的压力和压强.(取
g=10N/kg)
(2)泰州地区(晴天)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每小时接收的太阳能约为2.8×106J.若该热水器接受太阳能的有效面积为1.5m2,每天日照时间按8h计算,则它一天中接收的太阳能(E)约为多少?若这些太阳能有60%被热水器中的水吸收,则可使水温升高多少?[c水
=4.2×103J/(kg•℃)]
(3)若该热水器一天中接收的太阳能,由燃烧煤气(热值q=4.2×107J/kg)来获得,则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煤气?
(4)请你:①从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出提倡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两点主要理由;②说出当前在利用太阳能方面所面临的某一主要困难(可从自然因素或技术因素等方面思考).
2015-2016学年重庆三十七中九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2-13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考点】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温度、内能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A、温度是影响内能大小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A不正确;
B、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且二者是等效的,所以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故B不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不正确;
D、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总和为物体内能.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的理解以及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2.如图所示,是在做“观察某种固态晶体熔化”实验时,根据实验数据所描绘的图象.由该图象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还可以知道()
A.图象上BC段表明,这段时间内晶体温度不变,是由于不从外界吸热
B.图象上BC段表明,这段时间内晶体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C.比较图象上AB和CD段,可知该晶体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大
D.比较图象上AB和CD段,可知该晶体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小
【考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比热容的概念.
【专题】压轴题;图析法.
【分析】(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的热量是用来破坏晶体的结构,使固态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晶体的由于内部结构变化,其内能将增大;(2)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慢.
【解答】解:A、图象中BC段表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故A说法不对;
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吸收了热量,使内能增加故B说法不对;
C、从图象上来看,AB段比CD段温度升高的要快些,由于该晶体在固态和液态时质量不变,加热方式不变,可知在固态时的比热容要小一些.故C说法不对.
D、解答同C.D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了学生从熔化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比较固态和液态比热容时,关键是观察温度升高的快慢程度.
3.甲、乙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之比是9:10,质量之比是3:5,升高相同的温度,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
A.2:3 B.3:2 C.4:3 D.3:4
【考点】比热容的概念.
【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之比,根据公式Q吸=cm△t即可求出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
【解答】解:因为Q吸=cm△t,所以c=,
所以==××=××=.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量公式的掌握和运用,代入比值时要细心,防止因颠倒出错.
4.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在水循环中,不断地在大气和地表之间运动,如图表示水循环的一部分,图中标着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环中的三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阶段是蒸发,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B.X阶段是蒸腾,Y阶段是凝结,Z阶段是降水
C.X阶段是凝结,Y阶段是蒸发,Z阶段是凝固
D.X阶段是降水,Y阶段是蒸腾,Z阶段是凝结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物态变化进行解答,知道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过程遇冷变成小水珠的过程叫液化,是凝结过程,很多的小水珠便成了雨下落到地面.
【解答】解: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升温会发生汽化现象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小水珠在飘动过程形成大的水滴变成雨下落到地面;即图中x
为蒸发过程,y为凝结过程,z为降水过程;
故选A.
【点评】此题要结合蒸发和液化现象进行解释,知道雨的形成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属于应用题目.
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一定少
B.质量为5g、温度为100℃的水含有2.1×104J的热量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不断地放出内能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考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A、温度低的物体,不一定吸收的热量小;
B、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D、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
【解答】解:
A、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的变化量、物体的质量、加热的时间等有关系,与物体初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用含有、具有等来修饰,故B错误;
C、在物体对外做功过程中.是把内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而不是放出内能,故C错误;
D、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变化就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量、内能、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而改变内能的方式可以是热传递,也可以是做功.热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而不能说含有.
6.在文艺演出时,常常要制造出弥漫的白雾,演员在其中若隐若现,增添如神话般的效果.这种白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的真实烟雾
B.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成
D.利用干冰升华放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吸热液化而成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在此题中首先要确定白雾是什么,然后再对其形成追根溯源,即可突破此题.【解答】解:白雾是小水滴,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在剧场内的每个地方都存在着水蒸气,为什么只有舞台这个地方的水蒸气会遇冷发生液化现象.由此联想到是喷洒的物质干冰造成的舞台附近温度降低.即:干冰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升华吸热造成周围温度下降.
综上分析,故选C.
【点评】在此题中,选择项D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要注意细节液化是吸热,不是放热.
7.如图所示的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向下压活塞,浸透乙醚的棉花燃烧
B.
哈气使手暖和
C.
搓手使手暖和
D.
铁丝反复弯弯折处会发热
【考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分析】本题抓住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形式.
【解答】解:A、迅速压下活塞棉花着火燃烧,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哈气使手暖和,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C、搓手使手暖和,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反复弯折铁丝发热,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
8.由公式Q=c m△t,可得c=Q/m•△t,说明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A.与Q成正比,与m、△t成反比
B.与Q成正比的条件是m、△t 不变
C.与m△t 成反比的条件是Q 不变
D.与Q、m、△t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是总是定值
【考点】比热容的概念.
【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仅与物质的种类和所处的状态有关.
【解答】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吸放热的多少、质量、温度的变化都没有关系,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与Q、m、△t大小无关,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在物态一定时是总是定值,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比热容的概念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目.
9.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压轴题.
【分析】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
根据题目所给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解:“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白气”现象.
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也会产生“白气”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液化知识来解释具体实例的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定义来分析两种“白气”现象.
10.下图是内燃机工作的一个循环,其中正确的顺序是()
A.D﹣B﹣A﹣C B.A﹣B﹣C﹣D C.D﹣A﹣C﹣B D.B﹣A﹣C﹣D
【考点】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专题】比热容、热机、热值.
【分析】四冲程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根据两个气门的打开与关闭以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可以确定每个冲程,从而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解答】解:A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因此是第二个冲程﹣﹣压缩冲程;B图中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因此是第四个冲程﹣﹣排气冲程;
C图中两个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因此是第三个冲程做功冲程.
D图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因此是第一个冲程﹣﹣吸气冲程;
按照四个冲程的先后顺序应该是D、A、C、B.
故选C.
【点评】熟悉每个冲程的特征是识别冲程的关键,该题难度不大,逐个确定每个冲程,然后进行正确排序.
1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B.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C.用扫帚把积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D.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具体做法然后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相结合,即可解决此题.【解答】解:A、把湿衣服展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通风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向阳,提高了液体的温度,这三个措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电热吹风吹头发,热表明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
C、将地面的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蔬菜放入冷藏室内,降低了液体的温度,用塑料袋包起来,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在如图所示的四个过程中,食物、温度计、水和圆木的内能都会发生改变,其中利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用冰箱冷藏食物B.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
用纸锅烧水D.
古人钻木取火
【考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现象,需知做功的特点,掌握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异同点.
【解答】解:A、冰箱冷藏食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食物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B、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计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属于能量的转移,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用纸锅烧水,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抓住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电流做功、压缩气体做功等,做功实质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