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G209线卢氏县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汇报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道G209线卢氏县改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汇
报
简
介
河南豫西路桥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一年五月
国道G209线卢氏县改建工程
施工图设计情况汇报
一、总体设计
1.1 任务依据
(1)三门峡市公路局对河南豫西路桥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关于《国道209线卢氏县城段改建工程》编制施工图设计的通知
(2)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豫发改设计【2011】167号关于《国道209线卢氏县城段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1.2设计标准
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为: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设计。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地震烈度为:Ⅶ度,按Ⅷ度设防;设计洪水频率:路基桥涵1/100;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1.3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主要构造物
(1)路线起终点、走向和全长
拟建项目国道G209线卢氏县城段改建工程地理位置属于卢氏县东明镇、文峪乡和横涧乡,路线为东北-西南走向。
路线起于卢氏县城文峪乡石岭头村(起点桩号K0+0),先向南跨越洛河,然后右转向西南方向前进,路线始终沿洛河南岸前行,经黑了宿村与省道S322线相连,于南寺村过老洛河桥南端,依次经岗台村、营子村、石家庄村,进入横涧乡后,经柏树坡村、乔家窑村,跨越寇家湾河滩,最终到达黄村桥头与原国道G209相接(终点桩号K13+940.313),路线里程长13.940公里。
(2)中间控制点包括:以坝代路延长线和新洛河大桥北端交叉处,老洛河桥头南寺交叉处,岗台大桥西端,岗台村台地、下柳村台地、黄村洛河桥头交叉处。
本项目共设大桥641.72米/3座,中桥235.74米/4座,小桥23.8米/1座.
钢筋砼圆管涵217米/7道。
1.4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本项目采用双向四车道和路基宽度21.5米,与初步设计方案一致。
本项目采用路线走向、技术标准和建设规模与初步设计一致。
二、路线
2.1路线概况
2.1.1路线宏观位置
拟建项目国道G209线卢氏县城段改建工程地理位置属于卢氏县东明镇、文峪乡和横涧乡,路线为东北-西南走向。
路线起于卢氏县城东明镇石岭头村,先向南跨越洛河,然后右转向西南方向前进,路线始终沿洛河南岸前行,经黑了宿村与省道S322线相连,于南寺村过老洛河桥南端,依次经岗台村、营子村、石家庄村,进入横涧乡后,经柏树坡村、乔家窑村,跨越寇家湾河滩,最终到达黄村桥头与原国道G209相接。
拟建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三门峡市同华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物质文化交流,能极大地促进项目所在地三门峡市和卢氏县的经济发展,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交通基础。
同时,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两岸居民出行、增进物资流通,拉大城区框架,促进卢氏县更快发展。
2.1.2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全线共设平曲线17个,纵断面设计共设变坡点23个。
路线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见下表。
2.2路线平面线形设计
2.2.1路线布设原则
路线方案是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补充报告所选定的路线大方向和主要控制点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沿线地形、地物、水文、地质、文物、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按现行部颁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选定的,具体布设时,着重考虑了如下因素和原则:
(1)在技术标准的掌握应用上,根据沿线的地形特点,考虑到本项目的重要性,在不过多增加工程量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益。
(2)路线线位的布设在条件许可时,尽可能照顾地方和群众的利益,不毁或少毁沿线基础设施,不穿越大的村镇,避免大规模拆迁,重视环境保护,
少占或不占高产农田和经济林木,尽量避免压占矿产资源。
(3)合理运用线形指标,使之与地形、地貌相吻合。
本项目在初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并进行了多次局部调整,以使线型更加合理。
(4)在满足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尽量作到填挖平衡,为保护环境在不过大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尽量对填挖土方做到合理调配,取弃土场做好水土保持和复耕措施。
(5)注意路线平、纵面线型合理组合。
努力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与地形、地物、景观相协调,保持路线的连续性,满足汽车行驶安全和驾驶人员视觉与心理反应的要求。
2.2.2路线整体布设情况
本项目起终点和原国道G209衔接利用极少老路,其余绝大部分为新建路段,路线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标准。
考虑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充分利用,新建洛河大桥南端路线平面线形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标准。
2.3 路线纵断面线形设计
2.3.1设计标高与超高方式
本项目设计标高为路基中心标高。
半径小于250米的平曲线设置全超高,超高方式采用绕行车道中心旋转,超高过渡段在缓和曲线内完成。
2.3.2纵断面设计标高及坡长的控制
本项目为新建工程,路基设计高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满足规范中纵坡坡度、坡长、竖曲线半径等的要求,最大纵坡采用2.878%。
(2)路线右临洛河,满足路基防洪设计标准,路基大部分为填方路堤。
2.4安全设施
(1)标志
本工程设置警告、禁令、指路、地名等标志,各种标志均采用铝合金板,一级反光膜。
(2)标线
标线采用热熔型标线漆,标线漆厚0.7~2.5毫米不等。
(3)护栏
全线路侧设置波形护栏。
(4)防眩设施
中央分隔带护栏上部设置双面防眩板
(5)其他安全设施
改建工程全线设置百米标、公路界碑;全线不封闭。
2.5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本项目按照初步设计批复的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标准执行,和初步设计路线长13.6公里相比,全线共发生1处断链,路线里程增加0.340公里。
三、路基路面
3.1一般路基设计
3.1.1路基横断面布设
(1)路基宽度
标准路段路基总宽度为21.5米,具体为:2x(0.75米土路肩+1.5米硬路肩+2X3.75米行车道+0.5米左侧路缘带)+1米中央分隔带。
(2)路基边坡、护坡道及排水
全线路堤最大填土高度约9米。
路堤边坡坡度均为1:1.5,坡底设置1米宽护坡道,横坡为4%。
挖方路堑:路段路堑最大挖深约20米。
路堑边坡坡度为1:0.5,坡底设置2米宽碎落台,横坡为3%。
3.1.2路基压实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3.1.3路基清表与填前夯实
为路基施工之前,应做好清表工作,并进行耕地填前夯实;零填和挖方地段进行冲击碾压,以保证路床压实度满足规范要求。
冲击压实
冲击压实是利用凸轮强大的势能就地将地基压实的一种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消除表层土体不均匀的现象,可以使地表以下1米范围内的土体的密实度得到明显提高,适用于对路基、地基的增强补压。
3.2特殊路基设计
3.2.1软弱土
全线共有10处湿软地基处理,其中6处路段位于洛河南岸坝体左侧,由于坝下渗水或雨水汇集形成池塘,施工时需先排水后挖除淤泥,4处矿泥池需挖除矿泥,然后进行换填石灰砂砾并压实。
3.3路基防护工程设计方案
部分高填方或临河地段设置衡重或仰斜式路肩挡土墙,以减少填方数量并加固路堤。
高路堤和深路堑边坡均设置防护措施,坡高5米以下边坡设置三维网植草绿化防护,坡高5米以上边坡采用拱形骨架防护,以保护边坡稳定并美化环境。
3.4取土、弃土方案
经过勘测、调查,广泛征求当地意见,并综合考虑沿线自然环境、水文、气象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决定采用集中弃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取弃场的设置与节地造田地相结合。
弃土前应先对底部进行处理,可采用冲碾设备压实或局部湿软路段换填碎石土,使弃土、造田和恢复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本项目路线临近洛河滩,取土以洛河滩砂砾为主。
路基土石方数量表
单位:m3
3.5路面设计
3.5.1路面
(1)设计原则
路面设计依据交通量、道路等级、交通组成等基础资料,考虑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原则,结合路基工程进行综合设计。
(2)设计依据
依据初步设计提供的基础资料,按照交通部颁发的设计规范、规程进行设计。
(3)技术标准
设计采用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
(4)交通组成、交通量及轴载计算
根据工可报告提供的交通量、交通组成、重载、超载等实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其交通组成如下:
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小客车辆/日
特征年车型构成
(5)路面结构的确定
分别按设计弯沉值和容许拉应力两种方法计算结构层厚度,并验算路面防冻厚度。
最终确定路面结构为: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cm 粗粒式沥青砼混凝土+乳化沥青稀浆封层+18cm 水泥稳定碎石+18cm 水泥稳定碎石+16cm水泥稳定砂砾
(6)路面结构组成
主路线路面结构组成表
被交道路路面结构组成表
桥梁路面结构组成表
(7)路面主要工程数量
路面工程数量表
单位:m2
3.6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1)路基排水设计
全线路堑地段设置浆砌边沟,以排除路面汇水。
(2)路面排水设计
为保证排水通畅,在凹型竖曲线底部路堤边坡处和边沟末端修筑送水槽,以保证路面汇水排至公路以外。
离沟河较远地段,送水槽末端设置蒸发池。
路线穿越村镇时,修建盖板边沟以方便生产生活需要,在路线与其它公路平交处,均设置边沟涵。
路堤边坡坡底均设置浆砌排水沟,以保护路基边坡稳定。
3.7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本项目路基和路面基本按照初步设计批复的建设规模及主要技术标准执行。
施工图设计阶段,考虑一级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卢氏县2007和2010年均发生特大洪灾,经详细优化,路线设计高程增加,路线纵断面设计变化较大,路基土石方约增加40万m3。
经路面结构计算,原初步设计18cm自然砂砾垫层更改为18cm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
四、桥梁、涵洞
4.1设计标准的采用情况
(1)桥面净20.5+2 x0.5米钢筋砼防撞栏杆,全宽21.5米;涵洞与路基同宽
(2)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3)设计洪水频率:1/100。
(4)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基本烈度为Ⅶ度,结构物按Ⅷ度设防。
(5)涵洞、通道的长度:满足路基宽度的设计要求
4.2沿线桥梁设置概况
全线新建大桥3座641.72米,中桥4座235.74米,小桥1座23.8米。
沿线桥梁设置概况
水文概况
项目沿线属黄河流域之支流洛河水系。
经桥梁外业调查,结合水利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根据汇水面积和形态断面调查等方法计算,并结合了《防洪影响评价报告》,水文资料及计算结果见下表:
桥梁水文资料及结果一览表
4.3桥梁的防护工程、抗震措施
为防止水流冲刷和路基挡土,U台均设置锥形护坡,轻型桥台台前均设置坡面防护,采用M7.5号浆砌片石进行防护;桥下锥坡横桥向坡度为1:1.5,顺桥向坡度为1:1。
本项目桥梁设计均按Ⅶ度设防,墩、台设置防震挡块,桩柱式桥墩立柱与盖梁、基桩连接处箍筋配置和箍筋接头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并在墩高大于7米处设置了桥墩基桩横系梁。
4.4涵洞
新建钢筋砼圆管涵7道217米。
全线涵洞设置一览表
4.5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初步设计全线新建大桥3座611.26米,中桥5座243.28米。
新建钢筋砼圆管涵2道53米,钢筋砼盖板暗涵5道145.5米,钢筋砼拱涵3道90.1米。
施工图设计全线新建大桥3座641.72米,中桥4座235.74米,小桥1座23.8米。
新建钢筋砼圆管涵7道217米。
前后相比较,施工图设计桥梁座数不变,黑了宿桥、南寺桥、崖前桥、岗台大桥、卜乐桥、寇家湾大桥桥型和跨径发生变化,桥总长增加46.72米。
涵洞减少3道,总长减少71.6米。
五、路线交叉
5.1路线交叉的分布及设置情况
(1)全线路线交叉,均设置为平面交叉。
(2)新建洛河大桥北端,路线与以坝代路延长线交叉处(K0+850),桥面设计高程高出以坝代路延长线路面2.7米,交叉处西侧约40米处为1座20
跨径空心板桥,东侧30米处为工业园区新建1家大型企业场所,设计受目前实际建筑位置和卢氏城区即成规划制约,此处路线交叉暂不设计,卢氏政府已承诺施工时由当地自行解决。
(3)全线共设置2处大平交:即南寺桥头K3+860.524~K4+001.277处和K13+623.373~K13+703.5处,大平交范围内路面加宽,主线沿路线方向进出口均设置宽度渐变段。
5.2平面交叉
全线与各级公路平面交叉共2处,进行了平面交叉设计;与等外公路、大车道、生产道平面交叉共11处,仅进行了顺接设计,列出了工程数量。
平面交叉汇总表
5.3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初步设计中平面交叉13处,比施工图设计增加1处,其中包括2处大型平交叉。
被交道路面结构相应改变。
六、筑路材料、施工方案
6.1筑路材料
本项目全线临近洛河,地理位置靠近卢氏县城,料源丰富,交通便利。
沿线河滩砂砾填料较多,但土源紧缺,施工应充分利用沿线河滩砂砾料,
采取集中取料,严禁乱挖滥采,取土场完工后要恢复平整。
施工时要充分考虑保护沿线自然地形、地貌,防止水土流失。
三门峡地区筑路材料比较丰富,砂、砂砾灵宝等当地及卢氏均有供应,粉煤灰可从三门峡西运输,水泥来自张茅水泥厂、渑池水泥厂及灵宝水泥厂,钢材及特殊材料从三门峡或灵宝市购入,其它筑路材料均可由当地供应。
6.2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按照初步设计批复执行。
施工方案
项目建设总工期17个月,工程采用国内公开招标方式,计划于2011年8月开工,2012年12月建成通车。
七、道路保通方案、设计预算
7.1 道路保通方案
(1)施工保通方案
本项目大部分路线为新建道路,部分路段和省道S322及文峪至横涧的乡村路并行,施工时应统筹考虑,协作分流,减少运料工程车辆和正常行驶车辆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时尽量减少项目施工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造成干扰。
(2)宣传及临时设施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改建工程的开、竣工日期,施工期间,道路通行情况的告示。
在改建工程的起终点和各平面交叉口处,设置临时标志等安全设施。
7.2 设计预算
预算总金额:285,109,466元;
公路基本造价:285,109,466元;
平均每公里造价:20,452,615.93元。
7.3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施工图预算比初步设计概算多出20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