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给城市留一条回家的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仪三:给城市留一条回家的路
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建筑不只是房子。

它给生命以安全,也呈现给世人和光阴一种文化的表达和记忆。

有人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

”同样,看看保护古城和老建筑的过程,我们亦能知道这个时代的追求——给城市保留一条记忆的路,给未来留存关于生命、自然、传统的敬畏和温情。

好的建筑是要费点时间、费点精力的,是要费一颗心的
解放周末:一段时间来,人们纷纷审视乃至反思我们当下的建筑文化,我们不断在造,不断在拆,我们到底留下了什么?
阮仪三:这就是我一直在追问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盖了成千上万的建筑,究竟留下了什么、会留下什么?为什么现在出不来好东西?原因可以说很多,但说到底是人的因素,好的建筑是要费点时间的、费点精力的,是要费一颗心的。

我们现在是追求速度的时代,在建筑领域也是这样。

解放周末:速度本是可贵的,不可取的是某些以速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急功近利。

阮仪三:过去为什么能留下好的东西,我想是因为那些建筑师们不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抱着不朽的心态去设计和建造它们的。

你看现在,不少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味道。

到处在施工,一会儿造,一会儿拆。

有人讽刺说,最好是干脆给道路装上拉链。

解放周末:城市的另一种建筑心态,是“高度崇拜”。

竞相逐高,一时间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阮仪三:我国目前在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里,我认为有两点确实表现得比较集中。

一是,只追求建设的速度,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中国的、本地的、有特色的东西结合起来。

二是互相抄袭,盲目攀比,你盖多高的楼,我就盖更高的楼。

这样的建筑理念,缺乏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尊重,缺少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地制宜,显然是没有文化的。

而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兴建摩天大楼早已不是潮流,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是否美好,更不是根据其拥有高楼的数量及高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城市是拆不出软实力的,假古董也是造不出文化的
解放周末:是否可理解为,目前许多城市的建设表面上给人以焕然一新的视觉,但那些不恰当的“新”本质上却是对一座城市的、一种文化的伤害?
阮仪三:1961年我大学毕业后,为帮老师编城市建设史,连续4年每年花4个月的时间,跑了近百个城市去做调研。

我看到,那个年代中国各地的城市都保持着原生状态,有许多宋、明、清时期的民居,特别是在一些西北地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时兴搞城市规划建设,许多中国原来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受到了破坏,在毫无特色的建筑审美、建筑文化的覆盖下,我们看到的就是千城一貌。

解放周末:一座座崭新建筑物高耸的同时,一些城市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黯然流逝了。

阮仪三:我始终在说,城市是有生命的,老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

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

没有了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城市,就是失忆的,就是没有历史感的。

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很热衷拆老房子,造假古董,我是极力反对的。

因为,城市是拆不出软实力的,假古董也是造不出文化的。

解放周末:城市的发展无可非议,我们绝不是要回到旧时代,但我们真的是痛心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部拆除”。

老建筑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而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令人油然怀想。

阮仪三:过去我们的江南古镇,诗情画意,有很多的美感。

各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种韵味一种美感,乌镇是秀美,西塘是婉约,南浔是疏朗的……不信你去看看,确实就是这样的。

一度,各地却急着拆旧城,建新房子、修公路。

当年周庄在镇上修公路,要修苏州到周庄的公路,这就好比在美人的脸上划一刀,我能不急、能不出来保护吗!
(周庄古镇)
解放周末:是的,您正是一位保护古城和老建筑的铮铮斗士。

阮仪三:可以举个例子。

上海原来12个文化风貌保护区,其中有一个就是在我的强烈呼吁下保存下来的,就是虹口区提篮桥的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

本来那里已经被划为北外滩地区要进行房地产开发了,我一听说就赶紧叫我的学生们去调查,知道那里还保存着当时的建筑风貌,决心要保护下来。

虽然有些周折,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保留了下来。

后来上海举办犹太人在上海的纪念活动,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
银行行长,已经92岁了,去了那里,跑到当年自己在上海的家,不用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

他还一一告诉别人,“瞧这间房是我们家的,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

”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

”见到了自己当年的生活,想到那样的历史,他的表达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感恩。

接着,还有至少5-6家犹太人的公司,主动表示愿到这里投资保护,并且都带着感谢中国的心情。

这就是城市的记忆,生动地记载着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珍贵友情。

你说,这个城市记忆重要不重要?
从保护古城和老建筑的过程中,我们能知道这个时代的追求
解放周末:您的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具象了一个有关传统老建筑的感性说法:它们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

阮仪三:一条“回家”之路,一条记忆之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一些城市大兴拆建行动,导致了一批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建筑物消失了,走了一条弯路。

我真的忧心如焚。

当时很少有人能听得进话,那我们就从推土机下抢救,救下一点是一点,只希望不要把我们好的东西都弄光。

现在有关部门开始认识到应该保护它们,保护这些“文明的碎片”。

否则,当这些老建筑老房子都逝去了,城市就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保老城,建新城”的做法现在已经被一些城市接受,功能性的建筑另辟空间“万丈高楼平地起”,而看似“破烂”的古城才是最“值钱”的。

对古城的保护意味着城市可以从中发掘多样的社会价值,凸显个性,打造知名度。

解放周末:那么,您的斗争可以结束了?
阮仪三:战斗仍在继续!过去,我是和“有眼无珠”斗争,有些人根本
不知道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风貌的价值,把珍品当废品。

现在,当建筑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一些人因此发财后,我就要和纯粹的逐利斗争。

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成功后,总有些人想多开商店,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因而造成了破坏。

一些地方是把保护作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手段,在“保护”的旗号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从内部进行深层次的破坏。

解放周末:这样“保护”,是赢了近利,输了文化。

阮仪三:可以说,这方面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现在很盛行。

平遥保护什么时候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到1996年它成为世界遗产以后才开始为人所知,真正兴盛是在2000年,我是20年磨一剑啊。

还有个小山村,留存了原真的城镇形态,有明代古塔,还有完整石板路铺成的仙霞古道,小山村留下了完整的《族谱》,祖屋也都在。

被发现后一下子变得很有名,前年他们找我去做规划,去年我按照原样修复给它做了保护规划。

最近,我们去一看,简直傻眼了。

完全没按我们的保护规划来做,一味迎合旅游市场,主要的老房子没修好,倒在旁边造了很多新建筑。

说旅游景点都有牌坊就做个大牌坊,说现在城市都有广场就在古镇前铺了个光溜的石板广场,广场周围弄了雕花石栏杆,还有亭子和碑廊,把山村原来的古朴、原生态场景作了根本性破坏!我打电话质问他们,你猜他怎么回答?他说这样很好啊。

你的保护规划我们没动啊,就是在旁边加了点东西。

怎么可以加东西呢?保护名镇名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平遥广场)
完全从旅游出发,只看到历史遗迹可以拿来赚钱。

赚钱可以,但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

要合理!然后再赚钱。

杀鸡取蛋怎么可以?
解放周末: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

”而在保护古城和老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亦能知道这个时代的追求。

阮仪三:保护老建筑,既是保护一条记忆之路,让城市找到“回家的路”,也是为了着眼未来。

因为新时代要创造自己的新风格。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留存古代遗产,更重要的是要让后人知道,这是清代的、这是明代的……而且它还在发展。

我们给下一代什么东西?给他们一堆大杂烩?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建筑精华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比如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钢结构,新的,但是,它也是苏州的,有江南水乡味道的,将来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

我们留存古建筑是为了记忆,也是为了创造我们的新建筑、新生活、新文化。

记者手记
采访阮仪三,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有故事的人,和一种充满情感和张力的表达,并且那些故事那些表达,和中国与“世界文化遗产”这样意义深远的主题相关。

他一再挺身而出,为保护古城战斗着,平遥、周庄、同里……惊心动魄的故事过后,这些古城美好依旧。

他时常拍案而起,怒目痛骂。

“有人说我会骂人,你说那些古城镇的败家子,该不该骂?有些地方城市保护要用三五百万说没钱,但建假古董却能花上亿。


而当阮仪三隔着办公室里的橱窗玻璃,指着一个中国古代木结构模型,连连赞美的时候,那动作那神情,突然变得喜悦、柔和,还有些许孩童
般的澄澈。

或许,阮仪三的痛骂,阮仪三的赞美,都应该被理解成是一种深情,为保护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深情。

所以,他从来不吝自己的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