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二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渡荆门送别6教案-人教部编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送别 6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主旨并能默写本诗
2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
品诗想象,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壮阔奇丽的画面。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涉及的古诗并不多,学生很难想象到诗歌的意境,特别是对李白浪漫主义诗情的理解很难。
学生对于诗歌所描绘的画面难于理解。
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很关键。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意思和主旨。
品味凝练含蓄跳跃的语言。
难点:品诗想象,再现颔联和颈联所描绘的壮阔奇丽的画面。
理解诗人浪漫的诗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
1.你知道古代诗歌中描绘送别的诗句吗?请你讲一讲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不一样的送别诗
3.板书渡荆门送别
4.出示课件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李白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出示课件
活动4【讲授】范读
1.老师范读
2。
出示课件两种不同节奏。
让学生比较谁的节奏画得好
3.小结五言律诗23停顿规律。
活动5【活动】朗读
1,。
反复朗读,读出节奏。
2.抽学生朗读,看谁读得好。
3.评价
活动6【活动】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意
1.分组
2.首联“第一组”颔联“第二组”颈联“第三组”尾联“第四组”
3.老师到小组指导。
活动7【活动】讨论
讨论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景的?
讨论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这联诗所描讨论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远景,这联诗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活动8【讲授】品味凝练的语言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
想一想好在何处?平野和大荒给诗人视觉上有什么感受?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9【讲授】品味语言小结
1,出示课件
一个“随”字,把“山尽平野现”这一景观,描述成了“山随平野尽”,
这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随”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
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一个字让本来安静的山动起来了,化静为动,神奇的
文字调动了读者的丰富感受:读者可以跟着这个字去感受画面,读者的视
线也跟着这个字移动,想象力也因为这个字而丰富了起来。
更进一步,这
山到底随着什么消失了呢?略一沉吟,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山是随着李
白的行舟,李白的视线,李白的速度而消失在平原的!这是很重要的发现。
并不是让山动起来表达就一定好,而是因为山这一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
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兴奋的心灵。
正因为有了这
个人,有了这双眼睛,才有了我们从诗句中笼统感受到的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
呼应着这个“随”字的还有“入”字。
如果说“随”字写“动”了山,“入”字,则
写活了江水。
“入”字将李白和他的行舟送进了整个辽阔的湖北平原。
本来,冲出三峡的江水已经渐渐平静,它亘古流着,镶嵌在这开阔的原野中,就如同一条白炼。
如
果跳出画面来观照画面的话,“长江”“大荒”组成的是一幅静止的图画。
这一“入”字,仍然是让读者不仅发现了长江之奔腾,发现了天地之开阔,更从自然景物中发现了“李白”,发现了那个精神振奋豪情满怀的李白:人坐舟中,舟行水面,水
咆哮而下,舟和人也随着咆哮的江水冲进了漠漠平野,无边大荒,给人一种无比刺激
之感,新奇之感,振奋之感。
“随”“入”两字就这样把诗人的感受移情给了山水,打破了客观世界的沉寂,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活跃感,同时还传达了年轻的李白此时此刻的兴奋和喜悦!江水年
年在,行舟日日有,但读者的幸运处就在于豪情满怀的李白遇上了这奇丽壮阔的画面。
我们之所以感觉诗句好,就是因为诗人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艺术。
尾联中的“仍”字非常值得品味。
“仍”,还,继续,依旧的意思。
暗含着情况尽管
发生了变化,似乎可以不这样了,但到底还是这样了。
情况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前面三联就是对这个变化的具体铺垫,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试着描述诗中“仍”
字前后的关系:尽管李白已经离开故乡来到异地,而异地的景色又是这么新异开阔,
此时李白喜悦、兴奋、激动,胸中豪情万丈,壮志满怀(由诗歌的颔联、颈联可以读
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应该暂时忘了故乡,才符合常理。
然而作者偏偏没有忘
记故乡,不仅没有忘记,反而在不经意一低头的瞬间,由默默流淌的江水勾起了对故
乡的无限眷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字就写出了理不该如此,却情不由
衷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里表达出来的是初出家门的李白对家乡的情不能自已。
活动10【导入】概括主旨
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活动11【练习】朗读、比较。
出示课件
李白的诗句很多都与长江有联系,
大家就曾学过他的《早发白帝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开
阔,激情荡漾。
(投影):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请同学们朗读、比较,这首诗与《渡荆门送别》在意境上有何相似之处。
1.朗读、比较。
这也是李白青年时期初次出四川
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诗人
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
眉山尖的半圆的秋月,山月的影子
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
流,好似也依恋着这个初次离家的
游子,与《渡荆门送别》有异曲同工
之妙。
3.请同学将两首诗做对比朗读
活动12【测试】背诵默写
背诵默写《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