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世界观”转向——俞吾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的“世界观”转向——俞吾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读后感
作者:李嘉谊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30期
李嘉谊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本文在回顾俞吾金先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一文的同时,对
科学哲学的世界观由康德式的整体世界观念向马克思式的周围世界观念转向进行了粗略的分析。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康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式的世界观。

第二部分则
叙述传统科学哲学的世界观,并分析其出现的一系列难题。

第三部分则叙述现代科学哲学的实
践转向。

【关键词】整体世界;周围世界;科学哲学;科学实践
理解不同哲学学派对世界的观念是融入那个学派的最好方式。

托马斯·库恩在论述科学的
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时候,也隐喻了不同范式之间对世界的观念是不同的。

俞吾金先生在《哲
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1]第2页一文的第一部分中以两种不同的“世界”概念入手,对两种不同的世界概念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哲学是世界观这一命题进行了解读与批判。

本文目
标并不着重讨论哲学是否是世界观的问题,而是从俞吾金先生一文中不同的有关世界的概念入手,分析传统科学哲学的世界观及其研究方向的异化,最后分析科学哲学的“世界观”走向。

由于“世界观”一词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本文将不加考虑地、继续沿用“世界观”一词来表
达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另外,本文把传统科学哲学限定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之前出
现的科学哲学,而现代科学哲学则为科学实践哲学。

这种分法是站在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观
点上看的。

1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康德与马克思式的世界观是不同的。

俞吾金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康德的世界整体本身是
不可知的,因为康德认为在认识中存在着一种超感经验的、无限的无条件的“自在之物”,若
我们尝试用知性的范畴去把握这些“自在之物”(灵魂、世界、上帝),我们就会陷入谬误推理、二律背反和理想之中。

[1]第4页而在其后,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世界是事实总和”、“整体必然大于部分之和”、“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等等主张。

[1]第2页从文中可
以看出,康德对世界的观念带有形而上的性质,他设想了一个超验的世界,在这个超验世界里,他承认了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的可能性。

在论述完康德的整体世界观念后,俞吾金先生接着论
述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周围世界”。

他指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是以人的生存
实践活动为媒介的世界。

马克思认为,世界应当实践的世界,在没否定康德整体世界的同时认
为更为重要世界应当是与人相关的实践的周围世界。

海德格尔则认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即上
手状态无论以何种方式总归在存在论上同世界及世界之为世界有关系”,“在一切上手的东西中,世界总已在‘此’”。

[2]第97页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更为注重的是人的实
践所能至的周围世界,他们并没有否认可能存在康德式的整体世界,但是人类哲学所重要的应
当是研究力所能及的世界,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那么两种世界观下的哲学研究的问题会相同么?众所周知的是,康德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背景有着极大不同。

在康德那个时代,形而上学开始遭到了遗弃,而康德目的就是批判旧的形
而上学体系并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一方面证明形而上学第一部分作为内在
形而上学或先验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则将超越或超验形而上学排除在了认识领域之外”。

[3]第28页并从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人)能认识什么”或者说是“我们(人)
认识的极限是什么”的问题。

后面可以看到,传统的科学哲学很大程度受到了这种世界观影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理论与实验的对立表现得愈发明显,康德世界观中
的形而上学因素使得对科学的评价变得举步难行。

那么,马克思的世界观又是研究什么样的问
题呢?俞吾金先生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一文写道:“深受黑格尔影响的马
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
世界’。

” [1]第4页从中可以知道,马克思世界观主要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认识世界固然重要,但是它更是作为改变世界的依据,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是不二分的。

他并
不过于关心“自在之物”的问题,而是关心当下,人与社会与自然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经过
人类生存实践活动所中介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才是具有现实品格的自然”。

[1]第7页在马克思的世界观里,不存在不与人联系的独立世界,而人正是通过实践为媒介作用于世界,实践在
马克思的世界观里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海德格尔也吸纳了这种世界观,并把日常实践视为人类
生存的解释学本身。

[4]第8页在后来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实践哲学,特别是劳斯的科学实践解释学进路都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世界观。

2 传统科学哲学世界观及其研究的异化
传统科学哲学主要沿用了康德的世界观,特别是近现代的物理学中,物理学似乎摆脱不了
形而上学的依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哲学家皮埃尔·迪昂对物理学理论和形而上学进
行了反思。

在他的著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中他在分析物理学的目的时候谈到:“诸
如在可知觉的距离上观察到的一切吸引或排斥都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变化”,“他们采取这
种形式的定律是由于需要使他们的说明与事实一致,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哲学的要求”。

[5]第
21页因此他得出了“没有什么形而上学体系足以构造物理学理论”。

[5]第19页按照他的观点,物理学的目的不应当是对形而上学的说明,形而上学体系也不能推导出构造物理学理论的全部
要素。

在这里,迪昂希望物理理论能摆脱形而上学的枷锁,试图把实证科学与形而上学加以区分,使得物理学不再从属于形而上学。

但他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康德世界观的束缚。

在他书中,他认为物理学中的实验不仅仅是现象的观察,此外,它是这个现象的理论诠释。

[5]第178页也就是他实际承认了独立于人的外部的世界,而物理理论正是要描述这个世界现象的种种。

但是
也正由于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会产生出了一些传统哲学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
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不断在争议的地方:究竟观察和实验能不能使我们通达外部的世界?这是
一个表征世界与被表征世界的通达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认识的客观真理性和科学的进步标准
问题。

也正因为这个问题,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出现了异化,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是放在了如何
论证通达成为可能或者不可能上,忽略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跟现实科学的接轨。

导致了实在论
与反实在论的对立。

随着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矛盾与两方论者之间
的观点冲突越来越明显。

直到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兴起,科学哲学才开始了实践转向,这种转向是渐进的,首
先表现在反对静态知识观上。

波普尔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在科学的合理性上,他认为“一种不能用任何想象得到的事件反驳掉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不可反驳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长处,而是短处”,[6]第47页他试图证明这样一个道理:询问科学知
识的起源的神圣并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正确性,科学发展必须经历猜测、证伪、猜测、再证伪
这种动态过程。

托马斯·库恩则更进一步,沿着科学是如何进行的路子提出了范式学说,他认
为“科学革命的结构应当由以下序列组成:常规科学、解谜、范式、反常、危机、革命”。

[7]第4页尽管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十分吸引人并能较好符合科学史的发展,但是他的理论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在科学进步上,他并不能好好地回答我们科学的发展是否是进步着的;在
范式替换上,他也未能回答为何新范式能替代旧范式,新范式是如何产生的等等问题。

科学社
会学尝试着用社会的观点看待知识,对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产权等方面有详细的回答。

科学知
识社会学则更进一步,它不仅开放了“指认科学知识与社会性维度”,[4]第34页还开放了
“实践的维度”。

经过了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累积,科学知识社会学得出了许多“新鲜”的结论,例如在实验室实践研究进路中得出了知识是地方性的结论等等。

但是正如安德鲁·皮克林所说
的那样,实践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只是“一种服务性手段,是科学家的概念网络为适应环境而
实现的一种创造性扩展而已”。

[4]第37页所以在科学知识社会学那里,实践的概念虽然被运
用但却是有所不足,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那种实践的世界观。

但也正因科学知识社会学打开
了实践的世界观的大门,后来的科学实践哲学才能从中诞生并从中获取大量资源。

3 新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实践转向
科学实践哲学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马克思的世界观。

与马克思的世界观不同的是,科学实践
哲学并不以物质作为第一位,而是以实践作为第一位的。

在其看来,实践塑造着人,也塑造着
世界。

[4]第8页科学实践哲学的实践解释观点的思想源泉来自于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将实践视为人类生存的本身,人们在使用工具和科技的同时,事实上就是在解释着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世
界的理解。

科学实践哲学的世界观是围绕实践来展开的,探讨的是实践中的世界、当下的世界,从而回避了康德世界观中表象与自在之物的冲突的矛盾。

而是去追问“什么是可供使用的,在
使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

[4]第9页它批判了传统科学哲学的理论优位,提出了实践优位的概念;继承与发展了知识是地方性的思想,批判了传统科
学哲学中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观点;批判了传统科学哲学认为科学是观察和描述世界的方式,提
出科学是作用于世界的方式;批判了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评价标准,承认科学是对原有成功的
积累和失败的纠正;同时批判科学始于问题的学说,认为科学始于机会。

科学实践哲学是马克
思世界观的深入和运用的细化,给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后继的科学哲学理论提供
了一条新的进路。

但是也正由于是实践优位的世界观,科学实践哲学也遇到一些困难:第一是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下的,科学实践哲学的解释学进路与科学实验哲学的融合还不能很好的
实现统一,若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必然为解释学进路提供许多辅助的资源和深刻的见解;第二
则是对优位的认识,虽然科学实践哲学成功实现了对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科学实践哲学需要
继续追问:“为什么实践是‘优位’的呢?我们能否有一条不具有这种‘优位’的思维方式的
科学观呢?”。

从第二个问题中出发,不排除会诞生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而这种科学哲学所持
的世界观必然比上文提到的世界观更具有丰富多彩含义。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J].哲学研究,2013(8).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2012.
[3]张志伟.《纯粹理性批判》对形而上学的贡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4]吴彤,等.复归科学实践——一种科学哲学的新反思[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皮埃尔·迪昂.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M].商务印书馆,2011.
[6]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7]伊安·哈金.“导读”,科学革命的结构[M].4版.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薛俊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