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⑤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 (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 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 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 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 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 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 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 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25
实验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会场的第 三个陌生人一般会选择8号位子,而走进会 场的第四个陌生人一般会选择3号或4号位。
26
27
28
29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四要素
要素1 要素2 要素3 要素4
谁说? 传达者
说什么 内容
怎样说 渠道
对谁说 听众
30
谁来说?
专业能力:专业上的可信度
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 验的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 了人们的想像。 如果有人真的希望我们做某事时,要拒绝 似乎是很难的事,特别是当这个人处于权威的 位置时。
听众:对谁说?
自尊水平
智商高低
分心程度
年龄大小
37
在交往中:去除自我中心
学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尝试去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人。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值得交的 朋友,而是你自己不愿意换个 角度看人。
38
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哈里斯提出人生的四种态度类型 :
(1)“我不好,你好。” (2)“我不好,你也不好。” (3)“我好,你不好” (4)“我好,你也好!”
16
17
④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 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 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自我表露逐 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 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 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 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 理解,相互信任。
31
增强个人魅力
“美的就是好的”
人们喜欢什 么样的人?
“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
32
说什么?
信息内容:说什么?
问题:救灾筹款中,是引用令人印象 深刻的数字,还是讲述一段悲惨的故事?
33
说什么?
信息内容:说什么?
单面证据与双面证据
问题:劝解一件事情,是利用单面证 据为好,还是双面证据为好?
19
20
21
场景: 一辆上班高峰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的人们都厌烦、没好气的 挤在一起。突然,一个急刹车,一位中年妇女(乙)踩到了 一位衣着光鲜的小姐(甲)的脚。 甲:(还没等乙说话,原先厌烦的脸扭曲的叫道)踩死了! (P心态) 乙:(原想道歉,一看甲的那张不依不饶的脸,来气)吆喝什 么!(P心态) 甲:你踩我了,你还有理了你!(P心态) 乙:小姐---怕挤?怕挤去打车呀你!(P心态) 甲:(手比划着乙)道歉,不道歉我跟你没完。(C心态) 乙:没完就没完,来呀,谁怕谁呀。(C心态) 双方也不顾公交车的拥挤了,大打出手,车上的人拉了这个, 又拉那个,两人都鼻青脸肿的,还秧及了车上的乘客,真是 乱做一团。
前者引起积极愉快的感觉,因而产生吸引,后者相反。
人都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称为
好感回报性法则
12
喜欢导致喜欢
13
② 社会交换理论
14
③六位分割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 出的,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 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 联系,这中间最多通过5到6个朋友就能达 到目的。
15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 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 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 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 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 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 (也叫“六度空间”)得文雅,交际使人变得完善 ——(英)托.富勒
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
他自身的能力,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
——卡耐基
1
2
一、人际交往的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 认知成分是理性条件,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 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关系,反映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 疏关系;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3
8
中西的区别
C
A
B
9
事业成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生人
熟人 亲人
工具性关系
混合性关系
情感性关系
关系由浅入深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 亡!”(刘心武语) 10 这一巨大“魔圈”的真正延续,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必须学会珍惜,要真诚。
克里斯汀福特的“陌生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实验(1997) 实验任务:一个6分钟的演讲任务。 实验分组: 1组---研究者助手支持组:观众是陌生人,是研究者助手, 经过培训,微笑,与被试有目光接触,并小声咕哝:“讲得 好”,“对”等。 2组---朋友支持组:是被试自己带来的朋友,经培训,和助 手支持组反应相同。 3组--研究者助手中性组:陌生人,安静的坐着,没有目光 接触,没有反应。
(二)人际交往的价值
马 斯 洛 的 需 要 层 次 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4
5
6
心理健康:好朋友胜过好的医生
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是独来独往的
7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尔登•科恩所做的一项实验。 “社会联系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
实验过程: 被试:276通过报纸广告招募的志愿者 社会网络评估:包括12种人际关系:配偶,父母,配偶的父 母,孩子,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同事,校友, 志愿者同伴,非宗教性社团成员,宗教性社团成员。在每种 人际关系中,如果与交往的对方在2周内至少面对面或电话 交谈过1次,则该种人际关系得1分,总分为社会网络指数, 在0---12分。 结论:只有0—3种人际关系的被试,与人际关系大于或等于 6的被试相比,期患感冒的危险性要高3.2倍。社交交往越多, 对感冒的免疫力也越强。
结论之一:1、2组的被试在演讲时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 压增加量显著小于3组的被试,而且2组的被试增加量显著 小于1组的被试。这说明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对对急性应激 源的心血管反应,朋友的社会支持大于陌生人的。
11
二.人际交往理论
①(吸引)强化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伯恩和克洛利提出人际吸引强化模式, 即人们都喜欢带给自己酬偿的人,而讨厌带给自己惩罚的人,
34
怎样说?
沟通中的自我暴露
当你与别人分享秘密时,你就从倾听 者那里获得了许多信任。 通过自我暴露,可以找到彼此“共同 点”,从而拉近关系,改善沟通质量。
35
怎样说?
沟通中的自我暴露
“寻找共同点”:
品位和兴趣 态度和观点 工作或学习 金钱 个性与身体……
36
对谁说?
22
⑥舒茨的“三维人际需要理论”:
基本 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交往方式
主 动 被 动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控制需要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自己
情感需要
对他人表示亲热
期待他人对自己 表示亲热
23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24
不容侵犯的个人空间
会场中有10个依次排列的座位,在6号和 10号位子上已经分别坐上了两个人。这时, 你走进了会场,你与这两个人互不相识, 你最有可能选择第几个位子坐下呢?
⑤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伯恩 (Berne,T.A)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 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3个小我:父母、成人与 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 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 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 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 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 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25
实验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会场的第 三个陌生人一般会选择8号位子,而走进会 场的第四个陌生人一般会选择3号或4号位。
26
27
28
29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四要素
要素1 要素2 要素3 要素4
谁说? 传达者
说什么 内容
怎样说 渠道
对谁说 听众
30
谁来说?
专业能力:专业上的可信度
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 验的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 了人们的想像。 如果有人真的希望我们做某事时,要拒绝 似乎是很难的事,特别是当这个人处于权威的 位置时。
听众:对谁说?
自尊水平
智商高低
分心程度
年龄大小
37
在交往中:去除自我中心
学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尝试去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人。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值得交的 朋友,而是你自己不愿意换个 角度看人。
38
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哈里斯提出人生的四种态度类型 :
(1)“我不好,你好。” (2)“我不好,你也不好。” (3)“我好,你不好” (4)“我好,你也好!”
16
17
④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 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 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自我表露逐 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 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 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 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而且,对他人的自 我表露可以引发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进 理解,相互信任。
31
增强个人魅力
“美的就是好的”
人们喜欢什 么样的人?
“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
32
说什么?
信息内容:说什么?
问题:救灾筹款中,是引用令人印象 深刻的数字,还是讲述一段悲惨的故事?
33
说什么?
信息内容:说什么?
单面证据与双面证据
问题:劝解一件事情,是利用单面证 据为好,还是双面证据为好?
19
20
21
场景: 一辆上班高峰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的人们都厌烦、没好气的 挤在一起。突然,一个急刹车,一位中年妇女(乙)踩到了 一位衣着光鲜的小姐(甲)的脚。 甲:(还没等乙说话,原先厌烦的脸扭曲的叫道)踩死了! (P心态) 乙:(原想道歉,一看甲的那张不依不饶的脸,来气)吆喝什 么!(P心态) 甲:你踩我了,你还有理了你!(P心态) 乙:小姐---怕挤?怕挤去打车呀你!(P心态) 甲:(手比划着乙)道歉,不道歉我跟你没完。(C心态) 乙:没完就没完,来呀,谁怕谁呀。(C心态) 双方也不顾公交车的拥挤了,大打出手,车上的人拉了这个, 又拉那个,两人都鼻青脸肿的,还秧及了车上的乘客,真是 乱做一团。
前者引起积极愉快的感觉,因而产生吸引,后者相反。
人都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称为
好感回报性法则
12
喜欢导致喜欢
13
② 社会交换理论
14
③六位分割理论: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 出的,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 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 联系,这中间最多通过5到6个朋友就能达 到目的。
15
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
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 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 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 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 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 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六度分割 (也叫“六度空间”)得文雅,交际使人变得完善 ——(英)托.富勒
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
他自身的能力,而85%取决于人际关系。
——卡耐基
1
2
一、人际交往的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个相互联系的成分组成的: 认知成分是理性条件,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 情感成分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关系,反映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 疏关系;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 3
8
中西的区别
C
A
B
9
事业成功: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生人
熟人 亲人
工具性关系
混合性关系
情感性关系
关系由浅入深
人生一世,亲情,友情,爱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皆缺,活而如 亡!”(刘心武语) 10 这一巨大“魔圈”的真正延续,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必须学会珍惜,要真诚。
克里斯汀福特的“陌生人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实验(1997) 实验任务:一个6分钟的演讲任务。 实验分组: 1组---研究者助手支持组:观众是陌生人,是研究者助手, 经过培训,微笑,与被试有目光接触,并小声咕哝:“讲得 好”,“对”等。 2组---朋友支持组:是被试自己带来的朋友,经培训,和助 手支持组反应相同。 3组--研究者助手中性组:陌生人,安静的坐着,没有目光 接触,没有反应。
(二)人际交往的价值
马 斯 洛 的 需 要 层 次 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4
5
6
心理健康:好朋友胜过好的医生
心理有问题的人常常是独来独往的
7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谢尔登•科恩所做的一项实验。 “社会联系与对感冒的易感性实验”
实验过程: 被试:276通过报纸广告招募的志愿者 社会网络评估:包括12种人际关系:配偶,父母,配偶的父 母,孩子,其他亲密的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同事,校友, 志愿者同伴,非宗教性社团成员,宗教性社团成员。在每种 人际关系中,如果与交往的对方在2周内至少面对面或电话 交谈过1次,则该种人际关系得1分,总分为社会网络指数, 在0---12分。 结论:只有0—3种人际关系的被试,与人际关系大于或等于 6的被试相比,期患感冒的危险性要高3.2倍。社交交往越多, 对感冒的免疫力也越强。
结论之一:1、2组的被试在演讲时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 压增加量显著小于3组的被试,而且2组的被试增加量显著 小于1组的被试。这说明社会支持能降低个体对对急性应激 源的心血管反应,朋友的社会支持大于陌生人的。
11
二.人际交往理论
①(吸引)强化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伯恩和克洛利提出人际吸引强化模式, 即人们都喜欢带给自己酬偿的人,而讨厌带给自己惩罚的人,
34
怎样说?
沟通中的自我暴露
当你与别人分享秘密时,你就从倾听 者那里获得了许多信任。 通过自我暴露,可以找到彼此“共同 点”,从而拉近关系,改善沟通质量。
35
怎样说?
沟通中的自我暴露
“寻找共同点”:
品位和兴趣 态度和观点 工作或学习 金钱 个性与身体……
36
对谁说?
22
⑥舒茨的“三维人际需要理论”:
基本 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交往方式
主 动 被 动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控制需要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配自己
情感需要
对他人表示亲热
期待他人对自己 表示亲热
23
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24
不容侵犯的个人空间
会场中有10个依次排列的座位,在6号和 10号位子上已经分别坐上了两个人。这时, 你走进了会场,你与这两个人互不相识, 你最有可能选择第几个位子坐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