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比例原则要求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应当是必要的、适当的,应当避免采用损 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方式,如果为达到行 政目的必须对相对人的权益形成不利影响, 那么这种不利影响应当被限制在尽可能小 的范围和限度内,两者应处于适当的比例。 • 3.尊施行政行 为,应当遵循起码的合理程序。 5.信赖保护原则:是指相对人基于行政机关 行政行为的授益行为享有利益,并基于对 该行为公信力的信赖保有该利益,行政机 关对该利益不得任意损害。 《行政许可法》第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 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
(2)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个人不能成为行 政主体。 (3)行政主体是享有行政权,并能以自己的 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4)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自己行为所产生 法律责任的组织。 区别: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与公务法人、公法人 行政主体与行政公务人员 二、行政主体的范围和种类 (一)范围:国家行政机关、法定授权的组 织和非政府公共行政组织三大类。 1.行政机关
故受到记大过处分,同时学校总务处行政科 依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其罚款100元的“行 政处罚”。王某认为学校行政科不是国家 行政机关,无权对他实施行政处罚,要求 校方退还100元罚款,但校方不予退还;于 是王某申诉到省教育委员会,要求撤销学 校作出的“行政处罚”,同时责令学校退 还100元罚款。
• 此案例中,学校给予王某的罚款究竟是不 是《行政处罚法》中所规定的“行政处 罚”,这个问题的解答涉及如何理解行政 法的“行政”的含义。
不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情形: (1)行政行为因相对人采用欺诈、胁迫、 贿买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作出;(2)相对 人对重要事项为不正确或者不完全的说明; (3)相对人明知行政行为违法,或者应知 其违法但因重大过失而不知其违法; (4)行政行为显然错误;(5)行政机关预 先保留变更权。
信赖保护方式:(1)程序保护,即行政机 关改变或撤销原来的行政行为,可能损害 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的,应当事先听取当事 人的意见。 (2)存续保护,即不论现存法律状态是否合 法,都维持该行政行为,或恢复行政行为 的法律后果。
具体体现为职务上的行政优先权和物质上的 行使受益权。
职务上的优先权包括三方面内容:(1)推 定有效权,行政行为推定有效;(2)获得 社会协助权;(3)先行处置权,在紧急情 况下,可以先行处置,不受法定程序制约, 如先行扣留。 物质上的行政受益权体现为国家向行政机关 或组织提供经费、办公条件以及交通工具 等。
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 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 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 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 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 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这条是信赖保护原则的体现。
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条件: (1)信赖对象是行政行为; (2)相对人因信赖该行为而作出一定的安排; (3)信赖是正当的、有生活经验上的根据的。
• 三、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编 绪论 第二编 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公 务人员、行政相对人) 第三编 行政行为 第四编 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救济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第一节 行政与行政权
• 一、行政的概念、特征 (一)行政法的研究对象:公共行政 区分: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 (1)性质 (2)目的 (3)手段

国务院1982年制定的《城市流浪乞讨人 员收容遣送办法》,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 况下,规定对流浪乞讨者和其他露宿街头 生活无着的人进行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此 条例不符《立法法》的规定。 2003年发生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废止 了该条例,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 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 2.法律优先 法规、规章抵触法律的,执法机关应当 适用法律。 推而广之,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之间发 生冲突,优先适用层级高的法律规范。 (二)行政行为服从法律 合法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要件: 1.主体合格;2.具有职权;3.证据充足; 4.程序合法。
二、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法》、《公务员法》、《行政处罚 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许可 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 施条例》、《行政监察法》、《信访条 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家赔 偿法》、《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 《证据规定》、《管辖规定》、《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 规定 》
(3)财产保护,即撤销、废止或改变原来作 出的行政行为,同时给相对人适当的经济 补偿。 [案例] 某村28岁的吴某结婚成家后欲单过, 向乡政府提出宅基地审批的申请,请求盖5 间瓦房。乡政府报县政府批准,在村东南 角占用四分土地批准其作为宅基地之用。 吴某被许可建房后,即投入10万元
人民币动工建房,5间瓦房盖至近完工时, 突然接到乡政府的通知,房子停建且应拆 除,理由是在其东南方10米处地下发现了 一处汉墓,省文物局马上准备发掘,吴某 的住宅不能再建。 问:吴某在法律上应获得怎样对待?反映的 行政法原理是什么?
• (三)行政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目的的公益性 3.合法性与裁量性 4.整体性与连续性 5.积极性与主动性 6.对沟通与配合的注重 7.接受监督性
• 二、行政的分类 (一)按行政内容和目的:干预行政、 给付行政、计划行政 (二)按行政作用的领域:内部行政、 外部行政 (三)按行政的方式:权力行政、非权 力行政
2.公共行政与国家行政 公共行政 国家行政 公共行政组织实施的行政
(二)行政的概念 是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所实施 的组织管理活动。
• 案例:王某要求省教育委员会撤销学校行 政科给予的“行政处罚” 【基本案情】 王某是某高校二年级本科生。1996年10 月下旬一天傍晚,王某在宿舍私自用电炉 煮饭时不慎失火,造成部分公私财物损失, 本人也被轻微烧伤。因其行为严重违反了 学校关于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各种用于煮 饭、烧水的电热器的规定,
• 三、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范数量庞大、形式多样 (二)内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2.行政法具有较强变动性 3.行政法常集实体规范、程序规范于一身
第三节 行政法的渊源
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行政规章; 6.法律解释; 7.国际条约和协定
• (1)行政机关的概念和特征 • (2)行政机关的种类: 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机构组成) 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职能 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派出 机关)
5.不可处分性
第二节 行政法的概念、内容、特点
一、行政法的概念: 三种定义方式:以调整的法律关系为标准 以包含的内容为标准 以多因素综合为标准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活动的法,是关 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 的授予、行使进行监督和对后果进行 补救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 二、行政法的内容 1.关于行政权的授予和组织行政机关的规 范——行政组织法 2.关于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的规范——行政 行为法(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裁判、 裁决) 3.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监督和对后果进行补 救的规范——行政监督与救济法(权力机 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司法监督)
• 三、行政权的概念、内容、特点 (一)概念 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 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 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 管理活动的权力。 注意(1)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权 (2)行政权来自国家法律的赋予或 认可。
• 区别:行政权和行政职权 行政权和行政权限 (二)行政权的内容 (三)行政权的特点: 1.执行性 2.法律性 3.强制性 4.优益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管理者、行政相 对人)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人身)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导致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法律原因称为法 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两个方面。
第五节 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
• 一、行政法的地位 (一)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部门法之一 (二)是宪法的实施法 二、行政法的作用 1.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 2.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保护相对人的合法 权益。
第二编 行政法主体
第四章 行政主体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 政相对人互有权利义务的另一当事人,是 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 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2.特征(1)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 政相对人有对应权利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
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 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九)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四、五、九项内容为绝对保留事项。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 一、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权力来自法律——职权法定 1.法律保留 有些事项的立法权只属于法律,其他法律规范 无权涉及。 《立法法》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 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三)行政争议依法解决 行政机关发现自己的行为违法,应自动 纠正。拒不纠正,相对人对行为是否违法 有争议的,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法定途径解决。 行政机关承担责任的方式(1)撤销违法 的行政行为,必要时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责 令重新作出行政行为;(2)限期履行;
(3)确认行政行为违法;(4)国家赔偿。 公务人员承担责任的方式:行政处分、刑 事处分和追偿责任。 二、行政法的若干具体原则 1.平等原则:同类情况同样处理,没有正 当理由不得区别对待。 2.比例原则:是从行政行为所要达成的目 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是否适当的角度来 考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课程属性: 课程学时: 适用对象: 授课教师:
一、教材及参考书 (一)基本教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应松年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二)参考书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马怀德 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 版),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第二章 行政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国家行政法学的历史 1.欧洲大陆国家行政法学的开创(法、 德、日) 2.行政法学在英美国家的承认 二、中国现代行政法学的诞生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行政法学始于清末 的“赴日研习法政运动”。
进入民国后,行政法被列为必修课之一。中国 行政法学者开始登台执教、著书立说。我们今天 使用的大部分行政法学概念在民国时期即已确立。 三、中国当代行政法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学教育刚刚恢复,行政 法学迈出了最初的脚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立 法,尤其是1989年制定的《行政诉讼法》,有力 地推动了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备和行政法治的发展。 之后,一些重要行政法律相继出台。
第四节 行政法律关系
•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一)概念 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 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区别于行政管理关系) (二)分类 1.按法律关系主体: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2.按适用规范的不同: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与行政程 序法律关系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权的代表。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 3.主体地位平等,但权利义务不对等。 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5.行政管理者的实体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