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是怎样革命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道静是怎样革命的
【摘要】本文主要从个人意义和革命向度上分析卢嘉川这个最具理想政治色彩的革命范导者形象的特征。

作为完美楷模的卢嘉川带领林道静走出个人主义的狭小视野,步入志同道合的革命之路。

在林道静由个人走向革命的过程中,卢嘉川带着背后浓重政治意味在女性的个体成长经历中起着重要范导作用。

【关键词】《青春之歌》;卢嘉川;范导者
引言
杨沫的《青春之歌》 [1]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塑造了从争取个性解放到献身于社会革命事业中的林道静及其周围知识分子的群像。

虽然“十七年文学”服务于政治的要求使得文学人物普遍带有概念化、模式化的倾向,《青春之歌》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的深厚艺术功力,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卢嘉川作为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范导者之一,将她从沉闷的个人小圈子里带出并使她接触到充满激情的革命生活。

这个虚构的形象带着作者强烈的政治理想色彩,在以往研究中往往不被重视,但是细读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卢嘉川的范导者形象更为复杂,论文就此展开具体的叙述。

一、“完美”:卢嘉川形象的核心特征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之所以被卢嘉川所吸引主要是由于他身上所拥有的完美魅力,一个引导林道静关注苦难民众、走向社会
的优秀楷模。

杨沫在塑造他时不可避免带着时代的烙印,但可贵的是并没有忽视人物的真实塑造与鲜活表达,使其形象没有干瘪、浅薄和简单化。

在日记中杨沫表达了她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我很爱他(而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我集中了我所喜爱的布尔什维克的优秀品质于他一身。

当作品中似乎是我的化身——当然并不全是我,而是把我更美化、更集中的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林道静爱上卢嘉川的时候,我也就爱上了他……” [1] 杨沫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充分表现了林道静在个人情感上的爱憎透视。

庸俗卑琐的余永泽是“黑瘦的脸”、“亮晶晶的小眼睛”;而对卢嘉川的描写就带有一种抽象的理想色彩,“仿佛这青年身上带着一股魅力,他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人吸引到他身边”;再看江华则是“一个高高的、身躯魁伟、面色黧黑的青年”。

作者对卢嘉川与余永泽的外貌做了比较,特别以独特的男性视角来观察审视彼此来标明林道静选择卢嘉川的缘由。

先从余永泽的视角看卢嘉川,“他眼中闪过卢嘉川那奕奕的神采,那潇洒不拘的风姿,同时闪过道静望着卢嘉川那闪烁着的快活的热情的大眼睛,他又忍不住地被痛苦的忿恨攫住了”。

再反过来卢嘉川对余永泽的印象,“卢嘉川站在门边,静静地看着余永泽那瘦骨棱棱的背影——他气得连呢帽都没有脱去,头部的影子照在墙上,活像一个黑黑的大圆蘑菇。

他的身子呢,就像那细细的蘑菇柄。

”卢嘉川一开始就以雄健的男性魅力压倒了羸弱、委琐的余永泽。

在平时交往中卢嘉川更是自然
亲切的朋友,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睿智,爽朗和诚恳,这本身符合女性对男性的理想憧憬,林道静流露出的是对卢嘉川的深深爱慕。

卢嘉川这一虚构的理想人物不仅在个人意义演绎完美境界,在精神上更传达出革命的崇高和神圣。

虽然卢嘉川在外貌上击败了余永泽,但是林道静最终爱上卢嘉川却更多是他身上的道义优势。

《青春之歌》不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小说”,也不是一部纯粹的“言情”小说,它的独特性,在于“‘性’与‘政治’的神奇组台”。

[2]共产党员卢嘉川和林道静在杨村小学相识,这样一个“专爱研究国家大事”的热血青年使林道静“被煽动起来的愤懑情绪中还隐隐含着一种惊异的成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学生,他和余永泽可大不相同”。

初次不平常的见面让林道静对这个大学生有一种“惊异”的崇拜。

相识后的林道静向他诉说自己的“不幸”,渴望着拯救,而卢嘉川的拯救方式主要是讲述革命道理,传递革命书籍,慢慢在她心里开始升腾起一种渴望前进的、澎湃的革命热情。

在林道静的眼里,形象上完美,精神上崇高的卢嘉川是她作为女性所倾慕的男子,更是她所崇拜的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的革命引路人。

二、“革命”的具象:林道静个人成长背景下的卢嘉川
杨沫曾说:“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情感,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
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3]林道静的转变正是在卢嘉川等革命者引导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卢嘉川对林道静的思想改造意义:首先是除去林道静身上的浪漫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其次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其进行革命的教导。

这两方面的改造恰巧正是卢嘉川作为范导者的使命。

在林道静所谓的“灵魂的改造”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暴露林道静的的一些弱点,为知识分子需要不断思想改造提供依据。

诸如她第一次散发传单后的兴奋;被捕后总想着“舍生取义”;在党的地下机关做着枯燥而无味的工作时的不耐烦……卢嘉川就曾对她这样说过:“你想想,你的动机是为了救人民与水火呢,还是为了满足你的——英雄式的幻想,为了逃避你现在的平凡生活?”因此当她自己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就对这种小资产阶级属性进行自觉抵制和坚决摈除。

林道静刚离家出走时,带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去欣赏美丽的大海景色,无视身边“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的贫民。

在卢嘉川革命思想启悟后,林道静开始了由个体知识分子向隶属于集体的革命者的精神转变,当同样的大自然美景再次呈现在她眼前时,她内心自觉回避了过去的小资产阶级情感,心甘情愿接受革命洗礼:“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感情!你那浪漫的诗人情感要到什么时候才变得和工农一样健康呢?”她将小资产阶级情感作为一种不健康心理加以驱除,是林道静内心施加给自己的一道命令,同时也彰显
出革命话语对她的灵魂改造的彻底性。

林道静在男性之间做出的选择就不单指向个人情感维度,更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爱上卢嘉川标志着林道静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皈依。

而卢嘉川的牺牲是林道静“将整个生命无条件地交给党”强心剂。

她最终选择江华,无所谓爱不爱,只因在林道静的心里,“党”的形象已经与江华是重合在一起的,嫁给江华就是嫁给了党。

在入党仪式上林道静曾虔诚地说:“从今天起,我将把我的整个生命无条件地交给党,交给世界上最伟大崇高的事业”。

在林道静心里已经弃置了自我,放掉了个人利益和得失,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完全交给了党,完成了个体与政治的完美结合。

结语
在林道静由个人到革命变奏中,我们既看到了卢嘉川在小资产阶级女性个体精神成长中的范导作用,也感受到其背后浓厚的政治意味。

完美的卢嘉川全身笼罩在人们对革命的希望里,人们对这类理想化的人物有一种无以言说的膜拜情结,不断被其吸引。

《青春之歌》在当时一出版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充分地展现出特殊历史情境中个体身上所存在着的强大的精神魅力,传递出对历史认知的重新构建。

注释:
[1]《青春之歌》有1958年的初版本及后来的不同修订本,本文所作原文引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8年版.
【参考文献】
[1]杨沫:《自白—我的日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179).
[2]李扬:《50一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
[3]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a].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