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古乌兰察布市兴和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一中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小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
A.臭氧空洞 B.酸雨 C.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
考点: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 A.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B.酸雨是因为空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过多造成的;
C.光化学烟雾,是城市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链式大气化学反应生成以臭氧(O3)为代表的刺激性二次污染物;
D.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解答:解:A.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故A错误;
B.酸雨是因为空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过多造成的,故B正确;
C.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为一次污染物,在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化学反应,衍生种种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故C错误;
D.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联系生活考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同学们需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
2.下列气体中,无色无味的是()
A. SO2 B. NO2 C. Cl2 D. N2
考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氯气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分析:常见的有色气体有:氯气(黄绿色)、二氧化氮(红棕色)等,常见的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常见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氢气、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A.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A错误;
B.NO2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N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物理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气体的颜色、气味等物理性质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3.在常温常压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
A. SO2与O2 B. NO2与NO C. O2与N2 D. NO与O2
考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常温常压下,相互反应的气体,不能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B、C中的气体常温常压下不反应,能大量共存,而D中NO、O2常温下反应生成NO2,不能共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化学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常见气体的性质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D中发生的反应.
4.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现将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品红溶液退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下列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SO2和NO B.肯定有Cl2、O2和NO2
C.可能有Cl2和O2 D.肯定只有NO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由于气体呈无色,所以其中一定没有Cl2、NO2,气体通过品红,品红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呈红棕色,说明其中含有NO,结合原混合气体无色,说明混合气体中没有O2,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气体无色,则说明不含有有色的Cl2和NO2气体;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一定含有SO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则一定没有与NO反应的O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物中肯定没有Cl2、O2和NO2,一定含有的气体为:SO2、NO,
A.根据分析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SO2、NO,故A正确;
B.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O2和NO2,故B错误;
C.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O2,故C错误;
D.混合气体一定为SO2和NO的混合气体,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检验,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即可,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气体不能用H2SO4干燥的是()
A. CO2 B. NH3 C. SO2 D. HCl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凡是能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CO2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A不选;
B.NH3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B选;
C.SO2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C不选;
D.HC1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浓硫酸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具有碱性、能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6.将下列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会增加的是()
A.浓硫酸 B.稀硫酸 C.浓盐酸 D.浓硝酸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难挥发,浓盐酸和浓硝酸具有易挥发性,根据三种酸的物理性质解答该题.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会增加,故A正确;B.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难挥发,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不变,故B错误;
C.浓盐酸易挥发,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减小,故C错误;
D.浓硝酸易挥发,溶液置于敞口容器中,溶液质量减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的物理性质的异同,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7.检验氨气可选用()
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
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 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考点:氨的化学性质.
专题:氮族元素.
分析:根据检验氨气的方法:氨气是碱性气体,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氨气能和浓盐酸反应生成白烟.
解答:解:氨气和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导致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氨气和HCl反应生成白烟氯化铵,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氨气的检验,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氨气是高中阶段唯一的碱性气体.
8.在下列反应中,HNO3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A. H2S+2HNO3═S↓+2NO2↑+2H2O
B. CuO+2HNO3═Cu(NO3)2+H2O
C. 4HNO34NO2↑+O2↑+2H2O
D. 3Cu+8HNO3═3Cu(NO3)2+2NO↑+4H2O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HNO3表现出氧化性,应被还原,N元素化合价降低,又表现出酸性,可生成硝酸盐,以此解答.
解答:解:A.反应中硝酸只表现为氧化性,故A错误;
B.硝酸只表现为酸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硝酸分解,既表现出氧化性,又表现出还原性,不表现出酸性,故C错误;
D.硝酸钡还原生成NO,表现为氧化性,生成硝酸铜,表现为酸性,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硝酸的性质,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硝酸的氧化性和酸性的特点,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解答该题.
9.将1.92gCu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Cu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L(标准状况),则反应中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
A. 1mol B. 0.05mol C. 1.05mol D. 0.11mol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 n(Cu)==0.03mol,与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和NO2,根据N元素守恒计算.
解答:解:n(Cu)==0.03mol,与硝酸反应生成Cu(NO3)2、NO和NO2,根据原子守恒得生成硝酸铜需要的n(HNO3)=2n[Cu(NO3)2]=2n(Cu)=2×0.03mol=0.06mol,气体为氮氧化物,气体的物质的量=n(NO)+n(NO2)==0.05mol,
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共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6mol+0.05mol=0.11mol,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根据氮原子守恒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中等.10.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19号元素,请您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第0族 B.第六周期Ⅱ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 D.第七周期第ⅦA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氡的原子序数为86,位于第六周期的零族,而第七周期排满应含有32种元素,以此来分析.
解答:解:因稀有气体氡的原子序数为86,位于第六周期的零族,
第七周期排满应含有32种元素,
则第七周期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86+32=118,
则119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的第Ⅰ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熟悉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每周期元素的种类数目即可解答,也可利用电子排布来分析.
11.正确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H、D、T互为同素异形体
B.氨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共价键
C. NH4Cl的电子式:
D. S2﹣的结构示意图:
考点: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分析: A.同素异形体为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研究对象为单质;
B.氨气分子中存在3个N﹣H键,氮氢键为极性共价键;
C.氯化铵为离子化合物的,氯离子没有标出最外层电子;
D.硫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6,核外电子总数为18,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答:解:A.H、D、T为氢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不属于同分异构体,故A错误;B.氨气分子中的化学键为N﹣H键,属于极性共价键,氨气分子中不存在非极性共价键,故B错误;
C.氯化铵中存在铵根离子和氯离子,电子式中既要标出离子所带电荷,还要标出最外层电子,氯化铵正确的电子式为:,负C错误;
D.硫离子核电荷数为16,最外层为8个电子,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子式、离子结构示意图、共价键的类型、同素异形体与同位素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明确同位素与同系物、同素异形体的区别,明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的正确表示方法.
12.食盐(NaCl)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HCl是胃酸的主要成分,下列关于两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放入食盐并不破坏NaCl中的化学键
B. HCl的电子式是
C. NaCl熔化时破坏共价键
D. HCl的结构式是H﹣Cl
考点: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电子式;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分析: A.食盐溶于水破坏化学键;
B.HCl为共价化合物;
C.NaCl为离子化合物,不含共价键;
D.HCl中H与Cl通过一个共用电子对结合.
解答:解:A.食盐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破坏化学键,故A错误;
B.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B错误;
C.NaCl为离子化合物,不含共价键,故C错误;
D.HCl中H与Cl通过一个共用电子对结合,其结构式为H﹣Cl,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化学键、电子式等知识的考查,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13.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A. A<B<C<D<E B. C<D<A<B<E C. B<A<D<C<E D. E<C<D<B<A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 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碱性,且碱性B>A,则金属性:A<B,原子序数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则C和D应为非金属性元素,非金属性C>D,所以原子序数C>D,五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E应是在周期的最后,所以E的原子序数最大(除稀有气体),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B、C、D、E是同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碱性,且碱性B>A,则金属性:A<B,原子序数B<A,C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C>D,则C和D应为非金属性元素,非金属性C>D,所以原子序数C>D,五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E应是在周期的最后,所以E的原子序数最大(除稀有气体),综上所述A、B、C、D、E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B<A<D<C<E,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位置性质结构的相互关系,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从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的角度解答,提示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把相关基础知识牢固把握.
14.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原子半径X>Y,离子半径X+>Z2﹣
C.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Z在X、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平均原子序数为12,则X为Na、Z为O、进而可知Y为Cl,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解答该题.
解答:解:X、Y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可推Z在X、Y的上一个周期,又因为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平均原子序数为12,则X为Na、Z为O、进而可知Y为Cl,则
A.X为Na,由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知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故A正确;
B.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核电核数越大,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应为:Z2﹣>X+,故B错误;
C.Z的氢化物为H2O,含有氢键,常温下为液态,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故C 正确;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和元素周期律,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元素的推断的角度以及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
15.下列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符合如图的是()
A. Zn与盐酸反应 B.CaO与H2O反应
C. 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 D.消石灰与NH4Cl固体反应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C(s)+H2O(g)→CO(g)+H2O; C+CO2→CO的反应,以及KClO3、KMnO4、CaCO3的分解、铵盐和碱的反应等.
解答:解:A、锌和盐酸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化合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
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C不符合;
D、消石灰与NH4Cl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属于吸热反应,故D符合;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难度不大,学生应注重归纳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5分)
16.(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②③④⑤⑥,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
①煅烧石灰石②木炭燃烧③炸药爆炸④酸碱中和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2)某化学反应,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则该反应为放热热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热反应.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反应热和焓变.
分析:(1)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少数分解、复分解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绝大数分解反应、少数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
解答:解:(1)①高温煅烧石灰石制二氧化碳,需要在高温下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②所有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木炭燃烧为放热反应;③炸药爆炸为放热反应;④酸碱中和为放热反应;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是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②③④⑤⑥;①;
(2)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可以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释放出来;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吸放热反应和反应吸放热的判断,属于记忆型题目,题目难度中等.
17.(17分)(2015春•周口期末)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A>B,其中A、B处在同一周期,A、C处在同一主族.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C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试回答:
(1)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 C ,B O ,C Si ,D Na .
(2)这四种元素中在常温常压下的液态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而小的顺序是H2O>CH4>SiH4.
(3)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电子式是,B与D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
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4)A元素某氧化物与D元素某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的化学方程式是
2CO2+2Na2O2═2Na2CO3+O2.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A>B,其中A、B处在同一周期,A、
C处在同一主族,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大致相对位置为:,A、C处在同一主族,二者质子数相差8,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故B的质子数为8,B为O元素;C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故C最外层电子数为4,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A为C元素,C为Si元素,D为Na元素,据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B、C、D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D>C>A>B,其中A、B处在同一周期,
A、C处在同一主族,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大致相对位置为:,A、C处在同一主族,二者质子数相差8,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A、B原子核内质子数之和,故B的质子数为8,B为O元素;C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故C最外层电子数为4,D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A为C元素,C为Si元素,D为Na元素,
(1)由上面的分析可知,A为C元素,B为O元素,C为Si元素,D为Na元素,故答案为:C;O;Si; Na;
(2)四种元素中在常温常压下有液态或气态氢化物的为C、O、Si,它们的非金属性O>C >Si,故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O>CH4>SiH4,故答案为:H2O>CH4>SiH4;
(3)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为CO2,其电子式是,B与D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为过氧化钠,它的电子式是,故答案为:;
;
(4)A元素某氧化物与D元素某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应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是2CO2+2Na2O2═2Na2CO3+O2,
故答案为:2CO2+2Na2O2═2Na2CO3+O2.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关键是正确推断元素的种类,注意根据原子位置关系及半径大小找出其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