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哲学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观点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观点
摘要: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经典”。
孙子的军事思
想处处闪
烁着哲学的智慧和光芒,孙子反对用天命鬼神等迷信唯心论思想指导战争,强调客观
物质条件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知彼知己的唯物论观点。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等论点得到很好
阐述,这些观点也是《孙子兵法》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孙子兵法》哲学对立统一唯物论正文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现代版)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行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5900字。
该书总
结了商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论述了军事领域若干重大问题,揭示了战争和
军事的规律,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
宋代元丰年间,选定历代七部兵书编成《武经
七书》,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就把《孙子兵法》列在首位,称为“兵经”。
同时,
《孙子兵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七世纪时《孙子兵法》传到日本,稍后传入朝鲜,
十八世纪以后又传到欧洲。
至今有日、朝、英、法、德、俄、捷克、罗马尼亚、希伯莱、
希腊、阿拉伯、荷兰、西班牙、越南、丹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文字的译本在世界
上广为流传。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时间上最
早的兵书,其中的军事思想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
唐太宗曾赞之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夫用兵识虚
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孙中山对其的评价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前的兵书有
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是解释当时的战理。
由于那十三篇的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而在《孙子兵法》传出国外时,其征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日本人坂井末雄评价之为:《孙子》十三篇在兵书上固是不朽,即在外交术上、社交术上,亦为万世不易的定理。
美国军事理论家柯林也同样评价到:“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
维茨的著作媲美。
”
但是,《孙子兵法》仅是一部简单的兵书吗?近年来,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愈加
火热,陆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孙子兵法》的著作,如国内有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于汝波的《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
的应用》、洪兵的《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刘庆的《兵法商战基本原理》、
管正的《孙子兵法与行政管理》等,国外有日本大桥武夫撰写的《兵法经营学》、马来西
亚吕罗拔的《我与孙子》、《孙子兵法散论》,《The Iraq War in the eyes of Sun Zi》、美国麦克内利的《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D�D孙子兵法与竞争的学问》等【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不仅仅作为一部兵书,可以说已经延伸
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同时,关于《孙子兵法》在哲学上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学者从哲学的各个角度对其进
行了深度解析。
金中祥、魏占武所写一文《哲学版本探析》中从编辑《孙子兵法》哲学版
本的依据、哲学版本《孙子兵法》的构建(人本唯物论、势哲学、管理哲学)分析了《孙
子兵法》哲学版本存在的合理性,是其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孙子兵法》所具
有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实事求是和知彼知己的唯
物论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等方面论证《孙子兵法》中
的哲学问题。
二、《孙子兵法》中的哲学问题 1、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1.1利与害
《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趋利避害,这正是它实用理性的显著体现。
在孙子看来,
如何对待战争,是否从事战争,怎样驾驭战争,出发点是考察事物本身的利益大小得失
多少。
因此他一再强调“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火攻篇》);“非利勿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火攻篇》)。
其根本宗旨,就是要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道德经》中讲:“长短相形,难易相成,前后相随,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这指的是利与害的辩证统一规律,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孙
子对其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利与害处于同一事物之中,两者如影相随、不离须
臾,“夫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九变篇》)。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子
清醒地看到了利与害错综交杂在同一事物的内部,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没有单纯、绝对之利,也无单纯、绝对之弊。
孙子有关利与害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性质与一般规律。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利与害共生一体乃是普遍的现象,对它只能包容、接受,而无法追
逐单纯之利,排斥单纯之害,否则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与生活的嘲弄。
比如历史上的洋务
运动,如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等,都是忽略了利与害的辩证统一而导致的恶果
或失败。
2.2全与偏
孙子在《孙子兵法》多次提到“全胜”这一概念,如“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谋攻篇》);“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修道而
保法,故能自保而全胜(《形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 ,等等。
孙子认为用兵的最上乘境界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主张用“全胜”之
策角逐于群雄,争胜于天下:“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
但是,孙子又清醒地认识到“全胜”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理想化的“全”与实际操作中的“偏”是相互制约的,但上兵者可把“全”与“偏”
有效地统一起来。
因此孙子强调“途有所不由,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君命
有所不受”(《九变篇》),强调决不能为求“全”而大包大揽,决不应为“全胜”而放弃
“战胜”,一切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孙子有关“全”与“偏”关系的理性认识,
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精髓,是辩证统一的又一表现。
2.3正与奇、虚与实
对于正与奇,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
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
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势篇》)。
其认为“正”与“奇”的统一结合,是“势”与“诡”的统一,“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
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者,诡道也。
”
对于虚与实,孙子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胜〕
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行〕,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成〕势,(水)无(常)〔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同时也给出了判断虚实的方
法“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作)〔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
余不足之处”(《虚实篇》)。
避实击虚要懂得虚实之间的转换,“故我欲战,敌虽高垒
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
所之也”。
可见,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在孙子的手中又得到了见证。
《孙子兵法》还有许多对立统一的例子,比如专与分、己与彼、众与寡、动与静、攻
与手等,但无一例外都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2、实事求是、知彼知己的唯物论观点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子
反对以占卜、问鬼神的形式来预测战争的
胜利与否主张,主张“禁祥去疑”(《九地》),“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
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
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即孙子是坚持唯物论观点,反对唯心论。
孙子非常重视进行战争的客观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为要想赢得战争胜利,
必须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具备战争取胜的各种条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
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
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
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计篇》),而这些东西是不以意识为转
移的(但孙子并不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胜可为”)。
在战争中,孙子主张知彼知己的战略思想,“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
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通过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比较,来预测战争的胜负。
实事求是、知彼知己的唯物论观点是《孙子兵法》的另一魅力所在,因为他是理性的、客观的。
3、唯物辩证法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孙武认为自然界的天是物质的,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四时
无常位,日有短长, 月有死生”(《虚实篇》),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界的
天时、地利,可以使之服务于军事斗争,“昼风久,夜风止”、“行火必有因,(烟火)〔因〕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攻篇》),同时这句话指出了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
而“知彼知己”对于战争胜利起关键性作用的观点,“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也体现出一种
不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所谓,实事求是,认为要想赢得战争胜利,必须具备强大
的物质基础,也是世界是“普遍联系”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世界是“永恒发展”
这一观点在《孙子兵法》中也得到了体现。
孙子指出:“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
短长,月有死生。
”世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
同时,以此类比,指出了军事上的运动性
与发展性,“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军队的士气是“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总之,战争及与战争相关联的事物,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变是绝对的,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既然战争是变化的,那么将
领应该做到,“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
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兵法》中孙子提
出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对将领的应变能力要求发映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基
本问题。
四、结语
《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法,它不仅是一部卓越的军事著作,而且是一
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其中所具有的哲学观点是其在历史上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原
因之一。
明代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的军事理论,在《武备志・兵诀评》中说“前孙子者,孙
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反映出《孙子兵法》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
《孙子兵法》更是被应用到社
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03版)
【2】孙子兵法百科 【3】《中的“有形”与“无形”思想探析》马建新著军事历史 1994年第六期
【4】《哲学思想探究》马杰付海波著辽宁工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5】《论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王新炎著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百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