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更新和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结业论文试评西安西大街沿街城市设计
西安:有古城墙没有古城的“古城”
西安城是一座奇怪的城,号称中的十三朝古城。

但很多人来了西安之后恐怕都是要失望的,因为在城市中你几乎找不到古城的痕迹,除了城墙和钟楼、鼓楼这几个散点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让这座城市和其它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会说西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

的确,这个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但是棋盘式路网和古城的感觉是完全不能画等号的。

很多大型的居住区、校区、工业区都是棋盘式布局,如果不再建筑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区别,这种总平面上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大多只是给人留下一个城市印象,很难和古城联系在一起。

而且很多人,如果没有仔细研究地图或者别人告知不说,他们自己走在路上是不会自觉感受到西安横平竖直的道路的。

总之,棋盘式路网作为一种手法,也不是古代特有的。

首先西安太大,大到已经成为一个区域,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城市。

这种向特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西安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西安事变、骊山、华清宫、兵马俑这些和西安市区相距遥远的景点,给中外游客造成了第一影响的误解。

其次,出了火车站看到城墙的那种冲突会逐渐被城市里面各色各式建筑冲淡,越深入了解西安往往越发失误。

在我看到90年代大雁塔的老照片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今天的大雁塔广场的前身。

这里不得不提到曲江模式在此处的成功。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西安在值得我们骄傲的同时也有很多让我们惋惜和遗憾甚至是愤怒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还要简单地从历史上梳理:
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让长安城遭受了空前的浩劫,被彻底破坏。

长安从此失去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

明西安府城是明王朝在唐末韩建所筑新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于洪武七年重修西安城墙,以加强军事防御能力,形成了今天西安老城的格局。

清代西安府城的总体规模仍和明代一样,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成辐射状通向四门。

从1912年到1949年的民国时期,西安经济和城市建设因为“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和经济通胀等影响总体上不进反退。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国务院批准的《1953年-1972年西安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把西安市建设成转型的精密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

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均在老城外进行,且当时号召人民“先生产后生活,”故旧城未遭到大的破坏。

从1966年-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使西安的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运动不断,经济停滞,所以老城内旧的格局与尺度仍基本保持原有残破状态。

西安城市规划展馆中有一句话:“一座城市的历史即使一个民族的历史。

”但是展览馆中故意遗漏了这些让我们为西安遗憾的东西。

西大街:似是而非的仿古街道
当我们到日本、到韩国、到越南,看了那里的古建筑,他们骄傲地告诉我们:“我们这里是仿唐代的建筑”。

但是我们回到西安,却看不到一座唐代建筑。

我们对历史无法交待,这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民族无法交待,我们对世界的文明都无法交待。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西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上要求它能够展示我们盛唐风格的原因。

自古以来,西大街商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是贯穿古城东西轴线的商业黄金大道。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大街在2007年完成了城市改造。

西大街为位于旧城西部的中央干道,联系西城门和钟楼,全长1 980 m,中间在广济街到正学街段道路略有偏转,沿街地标建筑钟楼、鼓楼、城隍庙、西城门和向两边纵深延伸北院门、正学街等民居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西大街区域的城市肌理。

西大街通视走廊宽度为100 m,在100 m范围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 m。

通视走廊以外区域限高24 m。

西安古城内的高度限制和原始路网宽度,让旧城基本上是步行尺度。

沿街的两个主要路口广济街口和桥梓口,与钟楼和西门各相距约620 m。

一般人能忍受的步行距离为500 m,当街道具有一定的趣味时距离可稍长,将此四处作为突出西大街传统商业街的风貌的四个城市节点着意营造,建立起由市中心钟鼓楼广场—广济街口(城隍庙)—桥梓口(大麦市街口)—西门内侧广场这样一条有张有弛、收
放自如的步行街道,供漫步其中的游人和市民享受旧城生活的特色和有节奏有情趣的城市空间。

西大街的主要发展理念是轴线聚集,鱼刺状辐射,错位经营,良性互补,形成古朴文雅的商业文化风格。

根据西大街商业规划,以西大街为轴心,沿线聚集最具人气的商贸业态,在大街的东、中、西段,分别以世纪金花、钟楼饭店、时代百盛、唐人街商业步行街、好又多超市等为龙头,带动整条商贸街的发展繁荣。

同时,沿西大街向南北两侧鱼刺状延伸发展商贸业,北侧延伸至北院门民族风情一条街、北广济街、洒金桥大街、北马道巷;南侧延伸至南广济街、南桥梓口、南马道巷,以扩大西大街地区的商贸业发展范围。

而最值得一道的是,西大街是中国目
前唯一一条整体仿唐的街道。

问题也就出
在这一点上。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西大
街在街区定位、功能分区、交通规划、高
度控制甚至通视走廊、节点处理等方面,
都进行了科学规划而无可厚非。

但是,每
次到西大街我都想起一位非建筑行业的
同学对它的评价:俗。

我通过“西安英语”、“西安拉手网”、
“窝窝团西安之家”等数个本地QQ 群完
成了调查,收集了更多非专业的人对西大
街的评价。

虽然这些评价有些并不客观,
但总体反映了人对西大街的喜厌态度。


结下来,西大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和商业价值,但利用的并不让人满意。

西大街的开发是把唐风作为该街的主要建筑风格加以控制,朱栋、黛瓦、粉墙一系列标志性的唐代建筑元素使得西大街的整体风貌显得鲜亮活力,而这样的建筑风格比较适合用于规模较大的公共、商业建筑。

这种规划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操作中总结网友反馈,我认为有一下几个问题
一、 颜色选择。

西大街除了钟楼饭店等钟鼓楼广场附近的建筑以灰色为主外,建筑都是大红
色。

颜色纯度过高,色彩单一,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

即使和商业相对,也不适合如
此大范围使用这一种单一色彩,刺激过强。

二、 建筑形式。

建筑全部仿古,整体统一,但是建筑单体缺乏个性。

在使用中,业主的二次
设计往往破坏建筑原先的形式,甚至将整个墙面完全遮住,改造为高三层左右的巨大金
黄波纹曲墙面。

三、 建筑结构。

建筑几乎全部为框架、框剪结构,只是在外围添加了古建筑的构件,而且相
当都做了简化处理,甚至斗拱也是画上去的,因而显得无比粗糙。

大屋顶下点缀着红色
构件,感觉如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涂上了胭脂,裹上了头巾。

除去这些不属于建
筑使用范围的装饰构建,其实这些建筑是彻头彻尾的现代
建筑。

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的绪论里,对中国传统建
筑的这种建筑美有着生动、具体的描述。

简明地说,建筑
的美应该是建筑的合理的结构与构造的表达。

换言之,建
筑的美就是建造之美,反映了建造者的技艺水平。

梁思成
在比较盛唐和清朝的建筑时,谈到唐宋建筑之所以雄浑大
气,其原因是那时候的建筑构件,例如斗拱等都具有结构
功能的意义。

到了清朝,斗拱已逐渐退化为一种装饰,建
筑的艺术性也就走向没落。

由此看,西大街唐风建筑其实
正如调查中所说,是一种悲催。

除了少数建筑外,模仿出
来的都不是盛唐的恢弘大气,而是一种强充门面的破落感,
颇有大户家庭逐渐衰败而气势犹存的悲凉气氛。

简单的对冷却塔的遮挡显得轻佻虚假
“如果是文物古迹,就要很好地保存,再破再烂也不能把它拆掉;如果不是文物古迹,是个现代建筑,你要做成仿古的,就应该风格纯正。

”这是西安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的话。

依照西安地方的规划发展,西安的历史街区保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西大街都有所体现。

第一种类型是对于文物古迹,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按照国际的惯例对它们加以保护,不但要保护这些文物的本身,还要保护它周边的环境,比如像西门、钟楼、鼓楼,我们不但保护了它本身,而且对它的周边用地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第二种类型就是历史街区,如上一节所分析,现在西安已经没有唐代的历史街区。

西大街作为一个唐城复兴的工程,目的就是延续历史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就需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因为历史街区是人们要在那里活动的地方。

第三种类型是现代建筑,因为作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它的现代建筑,特别是行政性的和文化性的现代建筑,它应该有唐风,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东边的三大工程,它们都是现代建筑,具有唐代的风格,它又不是完全的唐代风格,它经过了提炼,在现代建筑里面运用唐风,我们把它称之为“新唐风”。

不难看出,西大街整体的失调很大原因是在三种保护措置中举棋不定。

从哲学来分析,这不是西大街和西安其它街道的外部对立,在西安西大街的风格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西大街内部的矛盾冲突。

我们在西大街不会有突兀的感觉,更多是一种没有尽善尽美的遗憾和某种莫名的别扭。

西大街商圈:叫好不叫座
别扭在哪?不要忘记,西大街是一条商业街。

巨大的建筑体量、宽阔的大路,稀稀落落的人,这就是问题!
现实的情况,也确实不容乐观。

整个西大街街区,以百盛为分水岭,东头热,西头冷。

西大街改造后商贸零售总额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9年商贸销售额突破38亿元,预计今年突破50亿元不是问题,但这个增长幅度远远没有达到各方预期。

街区店面总体来说,很多在亏损。

西大街上,特别是广济街以西的很多商业店面,正玩“空城计”。

荣民国际商务中心、唐人街购物中心、上海城时尚广场、唐元宫、同方婚庆城等,室内、楼上、地下商铺大面积空置。

而部分已营业店面,生意气氛也很显清淡。

拓宽后的西大街曾经被一种说法笼罩:路宽散财。

从风水学藏风得水的角度的确是这样。

比较一下西大街和与之位置对应的繁华的东大街,西大街确实没有多少人去,也营造不出唐朝大长安比肩继踵、挥汗如雨的集市风貌。

科学地说,这和街道的尺度、色彩的营造、商业的布置等都有关系。

过大的尺度失去商业步行街的归属感,缺乏私密性。

中国成功的商业街比如南京路、春熙路、秀水街无一不拥有怡人的尺度。

西大街自2005年道路拓宽后,道路中间设立了严密的隔离栏。

人们行车多处需要绕行,加上南北只有三个地下通道和两个人行通道,这被认为是难聚集人气的原因之一。

因此,更多时候人们只是通过西大街,然后在钟楼下车,西大街被许多商家戏谑为“西大路”。

单一的色彩和建筑风格使得各个店铺缺乏区分度,和东大街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商店相对,更容易产生疲惫感。

而红色的刺激让人更容易加加快脚步。

此外,商业的选择也是我认为不太成功的地方。

西大街的商业整体缺乏规划,没有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商业种类过多过杂,加上很多相近的店面,很难让人留下较为强烈的地理印象,对商业自然不利。

西大街的建筑某种程度上确实很有特色,但西大街的商业有什么特色?其业态与其他商圈趋同,几乎全是大百货,这还给消费者出了个难题:我来西大街的理由是什么?我到底该去哪个百货商场购物?
西大街上有很多银行和行政单位,一到晚上,整条商业街就会出现几个‘黑窟窿’,与商业旺街极其不协调。

众多非商业机构的设立,非常影响西大街完整的商业氛围。

而经过统计,西大街沿街竟然共有机关企事业单位16家,银行19家,占用了很多的商业旺地。

大面积的非商业建筑,现代的建筑和大屋顶结合,巨大的商标都很值得反思
各商户申请店外活动,需经西安市户外广告办、市执法局、市商贸局、莲湖区执法局等多个部门审批备案,且审批门槛很高。

商户的店外活动,一般达不到预期目的,阻碍了人气的汇聚。

西大街停车也比较难,地下地上总计1600余车位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停车需求,特别是旅游团队大型车辆停车更为困难,从而失去了部分消费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大街的人气。

与之对应,香榭丽舍大街全长1800多米,东段是长约700米的林荫大道,绿树茂密,芳草如茵,间或有白色或乳白色的高级饭店点缀其间。

西段1000多米长的大街是商业区,聚集了大量大银行、大公司。

西段大约80米才是热闹的商业街,街中可并行10辆汽车。

法国重大的节日、庆典也在这里举行。

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商店、商品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如古老的银器、宝石、珍珠、装饰品等。

西大街的问题不仅是仿古的形式问题,也有商业的功能问题。

两方面就是我对于西大街现状的理解和反思。

并且在阐述问题时附加了部分措施。

我希望未来的西大街可以通过进一步协调,在短时间内解决功能性的问题,通过岁月来逐步解决形式问题。

因为我也始终相信:每个时代都有权利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建筑。

西大街纵然有很多错误,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里,我们对于古代文化的看法和水平。

即使这种看法是错误、水平是低下的,也可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检验。

这就是历史不得不走的曲折。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建筑史
建筑是什么,季元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