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指导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教学设计【课程目标】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2.掌握信息提取与概括题型的解题方法。
3.理解议论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提取与概括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议论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发展思维。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20年福建中考题议论文阅读题引入课文。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
特别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
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
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
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
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
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
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2.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分)
3.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
(6分)
二、考情分析
1.选材特点:所选文章内容上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题型题量:选择题1题,简答题2题。
3.主要考点:信息的分析与比对、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方法指导
1.考题样式:
(1)文章认为如何才能××?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导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文章/段落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观点?请简述。
2.解题指导:
1.审清题干,确定文段区间
2.抓关键句,理清文段结构
3.分点作答,整合筛选信息
四、合作探究
【2019年福建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9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
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
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
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被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未被发掘的。
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
去深入挖掘。
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
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
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
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字进行深入解读。
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
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
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6分)
2.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3分)
五、小试牛刀
【2021年厦门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题。
(3分)
现代技术正在破坏我们的记忆力吗
贾里德·霍瓦斯
①你是否有过这样抓狂的经历:
(翻开书)马冬梅。
(合上书)马什么梅?
(翻开书)马冬梅。
(合上书)什么冬梅?
(翻开书)马冬梅。
(合上书)马冬什么?
(翻开书)马冬梅。
(合上书)马冬梅!
(合上书)马冬梅!!(合上书)马冬梅!!!
(一周后考试)孙红雷!
②有人说,现代技术正在抹杀我们的记忆力,可是多年不曾背诵的“床前明月光”,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呢?
③要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熟悉记忆的结构。
记忆的过程包含三个步骤:首先,我们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其次,我们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大脑中;最后,我们从大脑中检索信息。
④关于记忆编码,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一个多世纪前已经证实:我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对形成记忆的方式有很大影响。
艾宾浩斯认识到,当我们努力一次性吸收大量信息时,我们最终记住的信息较少,比不上在若干较短的时间段里去吸收同样的信息,最好是各时段之间还穿插着睡眠时间。
⑤关于记忆存储,研究人员发现,大脑能认识到容易获取的信息没有太大必要都存储起来,也就是人们能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大脑常常会自动选择遗忘,所以我们会经常不记得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
但是,我们能记住该信息位于何处,怎样才能访问到这些信息,如何对其进行筛选等。
因此,技术并没有抹杀我们记忆的能力,而是正在改变我们想要记住的信息。
⑥一些研究人员猜测,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初级编码阶段。
如果在编码过程中一个想法或事件引起强烈的情感,那么人们将会形成深层次的记忆。
然而,若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都能记得小时候完全没有情感的电视广告旋律呢?
⑦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于存储阶段。
也就是说,如果同一种体验反复多次,存储机会将会更多,从而促进深层记忆的形成。
若真是如此,将会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记忆绘制出苹果电脑的精确徽标。
可惜并不能,不信,你自己试试看。
⑧事实证明,形成深层持久记忆的秘密在于最终的检索阶段。
简而言之,记忆是有建设性的:检索记忆就是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从深处将记忆挖掘出来,你对记忆中的某个信息检索得越多次,将来就越容易想起来。
可能这就是我们记得这么多电视广告旋律的原因。
遗憾的是,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除了用户名、密码、网址等,我们在检索信息方面表现平平。
⑨总体而言,技术可能正在改变我们编码、存储和检索的信息,但是技术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存储机制。
即使不记得特定文档的内容,你也能记住保存该文档的文件夹的名称,这表明记忆能力仍在不断地发展,只不过我们利用记忆的方式跟前几代人有所不同罢了。
⑩或许,现代技术工具并没有抹杀记忆力,但不意味着它们没有危害。
(选自《世界科学》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为什么说现代技术并未抹杀我们的记忆力?请简要概括。
(3分)
六、心得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七、课堂作业
1、识记答题模板
2、完成《宁德质检卷议论文阅读》
八、板书设计
议论文阅读指导
——信息的提取与概括
方法指导:
1.审清题干,确定文段区间
2.抓关键句,理清文段结构
3.分点作答,整合筛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