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考生家庭教育的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减”背景下中考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研究
【内容摘要】“双减”的落地,给家庭教育带来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家庭教
育发挥实效?作为家庭主角的中考生家长该怎么做?笔者分析3种家庭现状,提
出积极引导、智慧陪伴、多方联动以及心态调整等多种方式来促使家庭教育的有
效性,以期达到家校共育,携手孩子未来。
【关键词】双减;家庭教育
一、“双减”背景下中考生家庭教育现状
“双减”政策的发布推行对于家有中考生的家庭无疑是“平地惊雷”,校外
培训机构没了,学校作业也需要减量,那孩子的中考怎么办?家长们表现不一,
有的以为“双减”就是“躺平”,不用额外努力了;有的因“何去何从”而产生
新的焦虑与担忧;有的则是在暗暗较劲,减负中有增量。
不同的家长表现让孩子
有了不同的行为走向。
(一)放任不管VS始终如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事业,更是家长的事业。
但事实上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有些家长不再为孩子"补课"操心,就甩锅给学校,对孩子的在家在校情况放任不管,听之任之。
也有些家长始终清晰地认识到
中考是拼尽全力后的无怨无悔,哪怕是减负,减的绝不是学科质量,课还是要“补”,作业还是要做,一旦考试退步,继续加量;或是千方百计找补课资源,
让孩子负重前行。
(二)焦虑不安VS佛系心态
中考生势必面临各种各样的练习,家长们面对实时的作业反馈,心神不定,
一方面觉得孩子太累,确实需要有更多的睡眠时间,另一方面又担心时间上的不
加量,导致孩子掉队。
中考在即,焦虑的家长对上佛系的娃,结果可想而知。
话
说不到一处,随着考试的临近,家长焦虑失眠,孩子则是“高枕无忧”的摆烂模式。
无论是哪种模式,“双减”之后的中考家长孩子都不该是这个模样。
教孩子,“减”即是“加”。
“减”的是作业量、补课时间,“加”的是学习兴趣、学习
持久力、抗挫力……
二、“双减”背景下中考生家庭教育的策略
策略一:“减”消极心理,“加”无限可能。
对于孩子而言,家长要做的不是预言家,而是人生导师。
每个人的未来都未
曾经历,具有无限的可能,所以不轻易给孩子设限,给孩子多点希望,多点方法。
中考的成绩定义不了孩子,但中考前夕的努力却能塑造孩子的未来。
所以,无论
是暂时落后的还是“一路凯歌”的,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积极引导,为孩
子构筑阳光的未来。
中考前夕,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容易放大孩子问题,未雨绸缪,提醒这
警告那,始终牵着“分数绳”,一旦有波动,不由地会“批评”孩子,将最坏的
结果告知,以此期望孩子懂事,然而,对于有些不自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双重
打击。
在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行”下,孩子就给自己套上了“我已无可能”的枷锁。
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及时给予正能量,孩子就会情绪低落,反而影响正
常学习状态。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不是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反而是更加理性地面对
升学所带来压力,以及懂得化解孩子“一触即爆”的情绪。
尤其是面对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的偏差时,孩子抵触情绪的生发,如何正面引导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显得尤其重要。
给孩子积极的正向力量,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追求。
家庭是
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理念带给孩子众多
“暗示”,想要孩子“阳光”,家长内心必然需要“灿烂”。
策略二:“减”客观影响,“加”主观能动。
近几年,外围的特殊性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带来不少影响。
比如疫情的时不时
出现,“局促一室”的网课学习,“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双减的推行,
越加对家庭教育的氛围提出更高的要求。
孩子多出来的空闲时间,有形的学习资
源(培训机构)消失,对家庭资源是一种考验。
曾在网上看到一家长举报某家庭“补课”,原因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做作业,认为自己孩子无处补课,而父母皆是
初中主科老师的孩子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必须禁止该父母为孩子补课。
这家长的
做法让人无语,但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当课外培训机构被取缔掉后,我们家
长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智慧陪伴,让孩子拥有坚实的后盾。
占据孩子一生的更多是家庭所带来的影响,父母的高明育儿与不负责任的
“只生不养”将给孩子带去不同的结果。
毋庸置疑,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比自己过得好,但因为方法不当往往会“事与愿违”。
孩子在特殊时期很容易迷上网络、手机游戏,或是选择更多的安逸享受,有
不少家长就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让孩子屈服,砸手机、断网络,让孩子心
生“恨意”。
家庭教育需要“走心”的教育,灵魂的无声拷打胜过简单粗暴的打骂。
越是到初三,孩子会碰到越多压力与挫折,家长的缺位,会让孩子丧失前行
的动力,在寻找突破口时,很容易被诱导,直至迷失。
此时家长的陪伴,就是孩
子成长路上的“增量”。
家长并不是一定要“学富五车”,对孩子的学业问题能
不假思索做出来,有擅长者自然可以与孩子PK,激发孩子攻克难题的兴趣,但不
善学业者则可以做好后勤,给孩子无声的鼓励,尤其是在孩子熬夜做题时,只是
让孩子感受你们温馨的陪伴,此足够矣。
策略三:“减”无效焦虑,“加”方法引领。
双减之下,作业量变少,就意味着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如果家长仅
仅关注孩子表面的学业成绩,差则打骂,好则奖励,却没有帮孩子准确定位,引
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秘密,那么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会随着成绩的下降而渐渐消失。
多方联动,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法。
1.多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术业有专攻,哪怕父母是名校毕业,对孩子的学业情况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控。
老师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能真实了解孩子的听课情况、作业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与老师多加交流,一方面促使老师多关注你的孩子,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感受你
的专业,因为你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并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会让孩
子信服你的话,这样就可以将话说到孩子心里。
对家长而言,因为真实地了解孩
子的学习情况,自然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在与老师的互动中,也学到了帮助
孩子的方法,也就少了很多“无力感”。
2.多与“道友”交流,分享彼此的育儿心得
所谓“道友”,指的是孩子同学的父母,大家都是“同道之人”,尤其是中
考阶段,彼此之间的分享会让自己少很多焦虑,可以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的问题。
再者,对孩子问题互相吐吐槽,无形之中,压力也会减少,心情容易转好,可以
更加从容处理孩子的各种状况,彼之教训乃此之良药。
比如说,“道友”吐槽自
己孩子一回家就不抓紧时间学习,总是磨磨蹭蹭,以致晚睡。
互相探讨之后,采
取两个孩子竞争的方式进行主动“刷题”,谁刷得快,谁对得多,家长们一交流,反馈给孩子,孩子间可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提升学习内驱力。
3.多让成员加入,共创有序的初三生活
家庭教育应该是全家总动员,不可父母两人只有一方全心付出,而
另一方一概不管,两人之间需要有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又要相互补台。
孩子面
临初三,更需要做好完善的后勤保障,同时又要情绪平和地随时与他交流,了解
不足,对症下药,扬长补短,趋向完善。
但值得注意一点,两人对孩子的想法要
保持一致,要求要达成共识。
4.多向专家学习,提供孩子的成长支架
初三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分水岭”,孩子在一年之后的去向总是令父母们
忧心,但如果只是进行高压政策,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刷题,简单机械的劳作会让
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此时,家长比孩子更需要学习,其实家长的学习平台很多,比如美好教育家长云课堂,市面上的各种供家长阅读的书籍。
通过学习,家长可
以明白,在初三,分数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成长支架,让孩子
学会自控,学会质疑,学会时间管理。
这些才是根基,做好这些,之后的收获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父母学习得越多,对孩子的养育就更加有智慧,这样一来,
双减背后提升的是孩子能力。
策略四:“减”无效比较,“加”自我肯定。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比”当中,不是你跟人家比,就是人家跟你比。
在不可
避免的“比”当中,家长需要摆正心态,允许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拥有自己
的节奏,对自己的付出多一份自信,多一份肯定。
摆正心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
节奏。
时间管理的最好方式是先预估,再安排,完成后比较与预期的差异,反思改
进方式,多次自我管理后,孩子就懂得把控自己的节奏。
在这过程中,家长不能
过于着急,一看小孩与别的孩子有差距,就忙不迭帮忙制定计划,替孩子做决定,以至于孩子失去试错的机会,管理能力越来越弱。
家庭教育是要使人成为人,成
为独立自主的人。
如果家庭教育把孩子变成了完全没有自主能力的依附者,那实
在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关于成绩,如果做家长的整天盯着别人,寻找孩子与别人家的差距,那么在
比较中,孩子可能会越来越丧失信心,心理会失衡,情绪也会失控。
找差距可以,但要适可而止,家长也要明白差距找到之后的分析才是至关重要。
无效的“比”
只会让孩子陷入失败的泥淖,缺乏自我肯定的勇气。
三、“双减”背景下中考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双减”的进一步落实,对于家庭教育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但遇压力,不是
一味做“减法”,而是要多思考,多结合实际,适时调整。
理论上讲,父母是最
了解孩子个性、脾气的人,如果家长能学会多种方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中考,“减”简单说教,“加”相机引诱。
叶圣陶先生说过:“先生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诱,必令学生
运其才智,勤其训练,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这是为
师之道,同理,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养育孩子不是仅仅通过管教,苦口婆心说教,
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找回自信,孩子更能“轻装上阵”,赢得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于晓冰.减法教育.中信出版集团,202109
2.《家庭教育杂志》,浙江省妇女联合会,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