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精品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第1篇】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它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
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征。
在此次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藏”这个字来进行设计,辅助“雾把什么藏起来”这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朗读课文。
学生在边读边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非常具有典型童话特色——反复结构。
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结构相同,表达相似,“雾来到哪里,把什么藏起来,结果是怎么样的景象”。
这样反复了三次,结构清晰,富有节奏感,是朗读和语言学习运用,模仿习作的好材料。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在圈划中学生对每个段落的段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将第二、四、五自然段组合出示,让学生去寻找每个段落的共同点,发现每段结构相似,都是:
提炼出这个模板之后,在让学生想象,雾还会来到什么地方,会把什么藏起来,又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有了支架,学生乐于去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而将学生引入习作中。
在最后的设想中,是想将学生的习作串联成散文诗,但是由于时间把控不准导致这个环节的缺失。
在这个环节我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去圈划去发现,目的是认识到童话的反复结构,为之后第八单元的童话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但是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这点,反而缺失了原本课文朗读的趣味,有失偏差。
特别是朗读雾说的话时候,没有让学生去揣摩雾说话时的语气,朗读时间比较少。
本课出现13个生字需要识记,难度较大,所以在课堂上我以随文识字为主,集中识字为辅,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识字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认读生字,但是大多停留在浅层的拼读上,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识记生字,生字教学飘浮云端,不够扎实。
同时本课书写生字容易出现错误,特别是“切”与“步”。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生字上面,多让学生练写这两个生字。
在书写教学我认为我还是有所欠缺,特别是生字展评,再次书写环节,常常没有做足功夫,让学生去评。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真正落实书写,让展评为书写服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第2篇】
《雾在哪里》是一则有趣的科普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把雾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
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本文让孩子们通过一个
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雾的聚散变化的特点,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认知特征。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本课中,我主要围绕雾“淘气”“藏”来设计。
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朗读。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我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读给同学听,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来理解文章中雾把东西藏起来时的情景,以及雾散后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配合幻灯片图片展示,更加清晰直观。
这样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效果不错。
二、成功之处:
1.在激趣导入的环节,我通过一个小谜语“像云不是云,像烟不是烟,风吹轻飘飘,日出慢慢散”,让同学们猜一猜,从而引出“雾”,让孩子们感知雾的特点。
然后趁热打铁,播放一些雾的图片,带孩子们进入雾的情境当中。
2.在指导阅读时,我充分利用课上的师生互动多层次进行阅读的指导。
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读对于理解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范读、指生读、师生合作配
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雾的淘气。
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3.课上,我根据本课内容,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说话,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三、不足之处:
1.在读书环节时,个别学生没有端起书本,姿势不端,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对于写字的指导,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进行书写,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2.课上,讲到“岸”和“暗”这两个同音字时,虽说清楚了读音的相同之处,但对于形旁边表义这个特点却没有深入讲解。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雾在哪里教学反思第3篇】
但是这一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在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可以再改进的:
1、各个环节分配的时间不均匀,小组合作朗读的时间过长。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所占的时间,充分备课。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有所取舍,该放手时就放手,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
2、课堂的指令语不明确。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同桌合作朗读的方式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孩子们不知如何去读、怎样读,导致课堂在应该读书的时候非常安静。
结合其他语文老师给出的建议,我也做了认真的思考:一是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并与之形成一定的默契,一个特定的指令与发出后,学生应该采用哪种学习形式。
应该相对固定,这样可以减少教学指令与占据过多过多的课堂时间。
把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
二是教学指令语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语言,文字形式,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都可以充分利用,避免教学过程枯燥,有效减少学生的适应性疲劳。
第三个是教学质量的重复,让学生明白教学指令与发出后自己应该做什么,对指定语进行适当的重复无疑是需要的,但是简单的重复会造成教学过程的单调,甚至是学生的厌烦,因此,对教学指令语的重复应该是另外一种意义。
3、评价语缺乏,没有针对性与时效性。
对于孩子们来说,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去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评价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其他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是我今后需要特别去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