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与观察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与观察
实验
教案:探索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与观察实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观察天气现象的方法,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
和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
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气象仪器(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观察记录表、实验用品(水、杯子、冰块等)。
2. 教学环境:整洁美观的实验室或户外天气观察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晴天、
雨天、多云等。
2. 提问:你们在家中、学校或户外是否经常观察到这些天气现象?
Step 2 学习(10分钟)
1. 教师简要讲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对天气变化
的原因进行探索。
2. 教师展示气象仪器,简要介绍温度计、气压计和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告知学生将进行观察实验。
Step 3 实验设计与观察(20分钟)
1. 学生分组设计观察实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如阳光
对温度的影响、湿度与降雨有无关系等。
2. 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和实验用品进行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和
实验过程。
3. 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观察结果,探讨实验现象的原因。
Step 4 总结与讨论(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2. 学生针对观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进行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晴天气温较高?为什么在下雨天湿度较大?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实验结果,并向其他小组提问和回答问题。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
1. 学生自行在家中或校园进行天气现象的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和想法。
2.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想法进行整理,互相分享。
五、板书设计:
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 温度
- 湿度
- 气压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学生在实验设计和观察过程中积极参与,并展示了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
但在实验设计环节,部分学生思路较为局限,需要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课堂互动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