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景德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景德镇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1979年,邹衡先生就语重心长地指出: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邹先生其实是在告诫我们,探索夏文化,“方法”远比“发现”重要。

过去数十年的考古实践表明,学术界对于夏文化的认识不但没有形成共识,反而有渐行渐远的趋势,甚至有学者开始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夏代。

毫无疑问,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探索夏文化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回望夏文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居于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是“都邑推定法”。

此种方法又可粗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将某处遗址推定为夏代某都,典型者如以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为夏代晚期文化;另一类则是先论定成汤亳都所在,由此来定早商文化,进而向前追溯夏文化,在夏商文化研究中先后居于统治地位的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循此思路而展开研究的。

学者们偏爱“都邑推定法”,固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更在于潜意识中希望能够找到一处“殷墟”般的“夏墟”,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

这就说明“都邑推定法”是有严苛的前提条件的,它必须寄托于王陵、文字这一类“铁证”的基础之上。

试想,如果在殷墟没有发现西北冈王陵,又未发现甲骨文,现在恐怕依然会有很多人怀疑殷墟的性质,那么晚商的信史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表面上看,以都邑遗址中王陵、文字等特殊类遗迹遗物为标准来探寻夏文化是在追求更为坚实可信的科学依据,但殊不知,对于此类证据的刻意追求早已偏离了考古学的轨道——因为考古学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把这类遗迹遗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

换言之,尽管以王陵、文字等“铁证”为主要依据的“都邑推定法”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夏文化问题,但它却不能算作考古学研究——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门学科,考古学不可能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遗迹遗物之上。

换句话说,离开了这些“铁证”,考古学真的就对夏文化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邹衡先生早就说过,有人之所以“怀疑遗址中常见的陶片能据以断定文化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是因为“他们对现代科学的考古工作还不十分了解”。

所以,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实际上是对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和不信任。

“都邑推定法”盛行的后果就是研究者往往容易深陷于某一处遗址或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期盼能够从一个点上形成突破口,从而“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研究者围绕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大做文章,企图从遗址性质或文化分期上来解决夏文化问题,由此产生了诸多的异说和无谓的纷争。

这种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只不过是研究者们“用简单的方式各抒己见”而造成的虚假繁荣。


们争说夏文化,实际上是对学术研究工作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是非常不严肃的。

(摘编自孙庆伟《鼏宅禹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考古界和学术界有很多发现证实了夏文化存在。

考古实践表明,探索夏文化,“方法”重于“发现”。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就是直接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桀都斟寻,然后据此推定登封王城岗遗址为禹都阳城。

C.考古学这门学科,应有更多的研究主体和方法,所以不必把自身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对遗迹遗物的研究上。

D.夏文化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异说和纷争,其根源是研究者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使用“都邑推定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采用“都邑推定法”探索夏文化存在偏差,这导致当前学术界对于夏文化认识不一。

B.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都邑推定法”,再指出其大体分类,并且对此进行了解说。

C.文章第三段关于殷墟的假设论证强调,按“都邑推定法”探寻夏文化必须找到“夏墟”和文字。

D.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邹衡先生的话,是为了证明探索夏文化不必刻意追求文字一类的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邑推定法”在夏文化的探索历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虽然存在不足和局限,但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B.二里头遗址西亳说和偃师商城西亳说都是以先论定桀都所在,再定早商文化,进而追溯夏文化为研究思路。

C.学者们意欲找到如“殷墟”的“夏墟”,一劳永逸地解决夏文化问题,这是他们偏爱“都邑推定法”的原因。

D.即使找不到“夏墟”,找不到王陵、文字等“铁证”,我们也依旧可以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探寻研究夏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

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马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

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助力。

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围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

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

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

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

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

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兴盛,及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

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竟相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

明清之际有两部书,就是讲书斋的陈列、布置,一部是文震亨的《长物志》,另一部是高海的《遵生八笺》。

在《长物志》中,文震亨认为,书桌应当“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而高濂更是要求书斋里要准备“卧榻”,目的在于读书劳累了可以“偃卧趺坐”,宛如今日许多人在书房里放置的沙发。

当时文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得有一只大水缸养鱼,还必须要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流行的昆腔。

有条件的,还需陈列一些金石碑、名家字画等古玩艺术品,经常邀请朋友来鉴赏分享。

书斋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是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明清书斋,见证了中式生活美学的极致:繁复之美。

文人们不但践行、推崇这种繁复之美,而且还将其理论化,除了前文所述文震亨与高濂的两本书之外,还有李渔的《闲情偶寄》、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著述,均对此颇有研究。

无论是陋室还是书斋,它们最大的差异,是在生活美学上的审关情趣不同,要说藏书,其实都不能算规模宏大,多半收藏一些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

因为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大
部分私人书房都不可能有巨量藏书。

但在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真正对得起“汗牛充栋”这个词的书房。

那就是兴起于明清时期江南的藏书楼。

动辄几十万卷的藏书量再加上与之相辅相成的园林、水法及木质建筑的藏书楼,共同反映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另外一端:极致之美。

最著名的代表,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坐北向南,左右砖登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的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其风景“曲岸弯环,水漾涟漪,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皆沉浮波中”。

这种奢华的园林景观与几十万卷藏书交相呼应,可谓极致之美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了宁波天一阁之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

乾隆帝曾称这类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

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摘编自韩晗《书房里的生活美学》)材料三: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

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庐、庵、山房等等,各有寓意。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

”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

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

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

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延里收藏围书,便以“阁”为宫之名。

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

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

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润、簃、虔、牖、庋、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作“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几什么工作,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号之中,往往遗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和思想。

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重要
的部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摘编自寒食《中国文人书斋命名及文化释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属于人物专访,根据冯骥才的说法,琴棋书画与文人是相关的。

因此,文人的书房里一般会有这些东西。

B.名士之美极致之美、繁复之美都是中式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这些生活美学在我国古代书房文化中均有所体现。

C.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图书收藏等多元功能,而今天的书房则只是阅读写作的地方。

D.材料二运用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不同“书房”进行了介绍,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书房的生活美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通过纵向比较,阐述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书房的不同之处。

B.透过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清之际书斋的陈列、布置的情况。

C.兴起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藏书楼常常既有园林景观,又有几十万卷藏书,可以说是古代书房极致之美的典范。

D.归有光将书房命名“项脊轩”,辛弃疾将书房命名“稼轩”,这与他们的书屋外形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有关。

6.下列书斋命名中,可以反映书斋主人“达观的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A.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活到老、学到老。

B.明代张薄,读文章时边抄边诵边记,反复六七次,于是把自己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C.清人蒲松龄常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把闲谈加工整理成小说,于是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聊斋”。

D.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新中国成立前住在个茅草屋里,却将自己的书斋起名“嘉禾”别墅。

7.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8.根据上述材料,请归纳从古至今“中国书房”的共通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

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
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此时,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

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

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

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

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

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

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

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

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

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

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

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

“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

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

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

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

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

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

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
个罪人的忏悔……
⑭“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

”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

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

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

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

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注】元书纸:竹纸的一种,是产于浙江富阳的传统手工艺品。

北宋真宗时期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名为元书纸。

9. 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美。

10. 结合散文内容,概括捞纸师傅徐洪金的形象。

11. 全文反复写“水在滴”的声音,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2.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已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
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 旄钺,又称白旄黄钺。

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

本文中,旄钺指君主。

C. 屯田,古代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D.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后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

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

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 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

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责任在于自己用人无方,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 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

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

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懿忍不住称赞。

D. 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

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