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灾难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卷第3期
2020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44No.3Mayꎬ2020
文艺与灾难 专栏
生态灾难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
陈㊀菲1ꎬ龙其林2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㊀宣传统战部ꎬ广东㊀广州㊀510405ꎻ2.广州大学㊀人文学院ꎬ广东㊀广州㊀510006)
摘㊀要:随着生态灾难的大量出现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ꎬ编选者借助这些选本表达了各自的生态理念以及对于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构ꎮ中国生态文学选本与同时期的社会转型关系密切ꎬ编选者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思潮㊁时空意识与文学观念ꎬ也存在着过于贴近时代主潮㊁审美意识不足等问题ꎮ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ꎬ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时代的生态灾难及其文学呈现ꎬ扩大了生态文学阵营ꎬ传播了生态理念ꎬ揭示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阶段性演变及其特征ꎮ
关键词:生态灾难ꎻ生态文学ꎻ选本编选
中图分类号:I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6-6431(2020)03-0152-07
㊀㊀随着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日趋兴盛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陆续出现了一批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ꎮ生态作家或学者们基于各自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及立场ꎬ编选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生态文学选本ꎬ他们力图通过对于各自思想㊁审美㊁语言风格的作品进行筛选ꎬ建构起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㊁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形象的不同认识ꎮ这些生态文学选本对作家㊁作品的选择存在着较大差异ꎬ它们既映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阶段性特征ꎬ又深刻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地区的中国作家或学者对于中国环境问题所持有的复杂观念㊁情感态度ꎮ不同生态文学选本所建构的生态中国形象的时代性落差ꎬ表现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矛盾衍生及变化过程ꎬ深刻地反映出生态危机背后复杂的中国文化症候ꎮ
一㊁生态灾难与中国生态文学选本的出版
1978年12月ꎬ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ꎬ从此确定了中国实行对内改革㊁对外开放的政策ꎮ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ꎬ国外的生态理论及文学作品大量被翻译㊁介绍到中国ꎬ经过数十年潜移默化的传播ꎬ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结构ꎮ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二年ꎬ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蕾切尔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ꎻ随后亨利 戴维 梭罗的«瓦尔登湖»㊁钦吉斯 艾特
玛托夫的«艾特玛托夫小说集»㊁丹尼斯 米都斯的«增长的
极限»㊁E.F.舒马赫的«小的就是美好的»㊁米哈伊尔 米哈
伊洛维奇 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㊁列昂尼德 马克西莫维
奇 列昂诺夫的«俄罗斯森林»㊁鲍里斯 利沃维奇 瓦西里
耶夫的«不要射击白天鹅»等各类生态文学著作在中国大陆
得到翻译㊁出版㊁介绍ꎮ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后ꎬ
重新融入世界发展潮流ꎬ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ꎮ但与此同时ꎬ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
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态灾难ꎬ大气污染㊁水土污染㊁旱涝灾害㊁
水土流失㊁森林锐减㊁动物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ꎮ中国当代
生态文学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ꎬ«人民文学»1980年第9期刊发的张长的短篇小说«希望的绿叶»应是中国当代最早发表的生态文学作品ꎮ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将近20年
的发展ꎬ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积累颇为丰富的生态文
本ꎮ为了展现中国政府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努力ꎬ同时也为
了总结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成就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从1997年2月开始到2000年3月陆续出版了一套大型的中国生态文学选本 碧蓝绿文丛 ꎮ这一套丛书分为三辑ꎬ每一辑
251∗收稿日期:2019-12-12
㊀㊀㊀作者简介:陈㊀菲(1983 )ꎬ女ꎬ湖南祁东人ꎬ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讲师ꎬ主要从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ꎻ
㊀㊀㊀通讯作者:龙其林(1981 )ꎬ男ꎬ湖南祁东人ꎬ博士ꎬ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ꎬ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暨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ꎬ主要从事转型期中国思想与文学研究ꎮ
㊀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70022)ꎻ广州大学2017年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BJ201717)ꎻ广州市创新团队项目 转型社会与中国故事的书写 ꎮ
分为小说㊁散文㊁报告文学三卷ꎬ前后推出了9本生态文学作
品选ꎮ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出版于1997年2月ꎬ张力军主
编ꎬ包括散文卷«愿地球无恙»㊁小说卷«放生»㊁报告文学卷«地球 人 警钟»ꎻ第二辑出版于1999年1月ꎬ许正隆主编ꎬ包括散文卷«人类ꎬ你别毁灭自我»㊁小说卷«秀色»㊁报告
文学卷«水啊ꎬ水»ꎻ第三辑出版于2000年3月ꎬ由 碧蓝绿文
丛 编委会主编ꎬ包括散文卷«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㊁小说
卷«大绝唱»㊁报告文学卷«北中国的太阳»ꎮ在 碧蓝绿文
丛 陆续出版的过程中ꎬ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ꎬ引发了
全社会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ꎮ1998年夏秋之际ꎬ包括长江㊁
嫩江㊁松花江等在内的河流发生罕见的全流域型特大洪水ꎬ
导致江西㊁湖南㊁湖北㊁黑龙江等全国29个省(自治区㊁直辖
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ꎬ受灾面积3.18亿亩ꎬ受灾人口
达2.23亿人ꎬ死亡4150人ꎬ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ꎮ长
江流域洪水泛滥的直接原因是ꎬ长期以来长江流域森林乱砍
滥伐现象突出ꎬ森林覆盖率锐减ꎬ水土流失严重ꎬ加上中下游
围湖造田㊁乱占河道ꎬ使两岸水土蓄水功能急剧退化ꎬ最终导
致了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ꎮ这一套 碧蓝绿文丛 的重要意
义在于ꎬ它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生态文学选本ꎬ反映了不
同时期的生态灾难及其影响ꎬ而且还在于它对于此后中国作
家所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产生的良好社会反响ꎮ
2002年的SARS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ꎬ并直接促使了一些中国作家的生态思考与创作转向ꎮSARS事件两年之后ꎬ受SARS事件触动的广东清远生态诗人戚华海于2005年12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当代生态诗歌»ꎮ该书收录了34位诗人的生态诗歌作品ꎬ由华海为每首作品撰写了评论ꎬ这是中国第一部生态诗歌选本和生态诗歌评论著作ꎮ2005年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召开ꎬ认为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ꎬ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ꎬ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ꎮ2005年底ꎬ«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ꎬ发展循环经济ꎬ倡导生态文明ꎬ强化环境法治ꎬ完善监管体制ꎬ建立长效机制ꎮ2006年12月ꎬ高彩霞编的«生态文学作品导读»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ꎮ这部选本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比较宽泛ꎬ其中既收录了«江南»«饮酒»«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ꎬ也收录了«竹林的故事»«边城»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ꎬ并将这些作品辑录为诗歌㊁散文㊁报告文学㊁小说四个类别ꎮ2009年4月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张晓斌主编的生态小说选本«感恩自然»ꎬ其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生态小说或童话ꎬ如«藏羚羊跪拜»«月光下的郊狼»等ꎮ2009年6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了由钱晓征主编的生态文学选本«生态美文»ꎬ该书主要针对中学生读者和家长而编选ꎬ小说㊁童话㊁散文等不同文体杂糅其中ꎬ其中包括邓一光的«狼行成双»㊁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等ꎮ
2008年1月29日ꎬ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
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㊁各个方
面相协调ꎬ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
协调ꎮ2008年9月19日ꎬ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
强调中国必须走生产发展㊁生活富裕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
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㊁全面协
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ꎮ2008年12月15日ꎬ«在纪念中国科
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中国要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
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ꎬ更好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ꎬ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
和挑战ꎬ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㊁民主化水平ꎮ在国家对
于生态文明建设愈加重视的背景下ꎬ2010年12月由浙江大
学吴秀明主编的 文化现代性与生态文学前沿丛书 出版ꎬ该
丛书包括«新世纪文学现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中外生
态文学文论选»«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中外生态文学作品
选»四部ꎬ其中由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为一
部主要以中国生态文学作品为主的选本ꎮ这个选本的主要
特点有两个:一是将中外生态文学同时收入选本ꎬ在中西对
照解读的视域中形成对于世界生态文学的整体印象ꎻ二是力
图将自然生态问题和人文精神关联起来ꎬ正如主编吴秀明所
言: 从意义上说ꎬ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人文精神讨论ꎬ在不
经意之间已涉及了文化生态系统失衡问题ꎮ只是由于多种
原因ꎬ未能将人文与生态联系起来ꎬ思维与视野基本停留在
知性化的空间而未能深入ꎮ [1]1该书按照文体来归纳生态文学作品ꎬ分别划分为生态诗歌㊁生态散文㊁生态小说㊁生态剧
本㊁生态报告文学五个类别ꎮ编选者挑选生态文本有所偏
好ꎬ生态诗歌㊁生态散文㊁生态小说三个类别作品较多ꎬ生态
剧本只有一部«可可西里冰河»ꎬ生态报告文学也只有«寂静
的春天»(节选)㊁«祁连山下»㊁«林区与林区人»㊁«淮河生态
报告»(节选)㊁«靠谁养活中国»(节选)几部作品ꎮ不难发
现ꎬ陈力君在编选时较少选择写实性较强㊁贴近现实问题的
作品ꎬ而是更喜欢选择探讨自然与人类精神关系的作品ꎬ如«诉讼笔录»(节选)㊁«野性的呼唤»(节选)㊁«怀念狼»(节选)㊁«银狐»(节选)ꎬ其中也选入了一些不太具有生态意识
的作品ꎬ如«孕妇和牛»«我与地坛»等ꎮ2012年ꎬ由荣荣主编
的«绿野风情:中国生态文学原创作品选»由宁波出版社出
版ꎮ宁波市生态办联合市文联«文学港»杂志社举办了 宁
波作家生态行 活动ꎬ组织上百名作家㊁摄影爱好者采风ꎬ创
作出一批生态文学作品ꎮ编选者从千余篇征文中挑选出四
十多篇文章ꎬ分为 诗意行吟 山水徜徉 炊烟依旧 低碳
答卷 四个栏目辑录ꎮ从文体而言ꎬ该书主要挑选的为散文ꎮ2012年11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㊁政治建设㊁文化建设㊁社会建设㊁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ꎮ2013年2月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
351
会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ꎮ2013年11月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建立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ꎮ2014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用严格的法律制
度保护生态环境ꎮ2015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
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ꎬ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ꎮ2016
年1月ꎬ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
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ꎬ环境就是民生ꎬ青山就是
美丽ꎬ蓝天也是幸福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ꎮ2016年5月ꎬ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
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ꎮ2017年10月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
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ꎬ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
生命共同体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ꎬ要加
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ꎬ建设美丽中国ꎮ2018年5月ꎬ习近平
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ꎬ指出只有实行
最严格的制度㊁最严密的法治ꎬ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
靠保障ꎮ在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的治国战略与重要发展目标
的背景下ꎬ一系列生态文学选本也陆续问世ꎮ2014年1月ꎬ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ꎬ该书隶属于陈思和主编的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丛书ꎮ 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丛书一共分为九卷ꎬ包括记忆卷㊁乡土卷㊁都市卷㊁底层卷㊁科
幻卷㊁武侠卷㊁奇玄卷㊁青春卷㊁生态卷ꎮ值得注意的是ꎬ王光
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侧重点是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作品ꎬ这与以往的生态文学
选本具有了重要区别ꎮ编选者力图从新的文学类型角度来
看待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现象ꎬ将其视为一种写作类型与题材
范畴: 中国新世纪以来的 生态小说 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出
现的一种新的类型的文学ꎬ当生态问题成为21世纪以来全
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时ꎬ这一类型的文学必将有新的发展ꎮ我
们选编的这一本生态小说集中的作品ꎬ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
尽人意的地方ꎬ但却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学的价值和意
义ꎮ [2]5由于该书限定的是小说这一文体ꎬ因此实际编选的作品均为新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ꎬ如«鱼»«哦ꎬ我的可可西里»«豹子最后的舞蹈»«哈纳斯湖»«老虎大福»等ꎻ囿于篇幅ꎬ长篇生态小说则只存目ꎬ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选读ꎮ
2016年3月开始ꎬ由远人主编的«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陆续由花城出版社出版ꎮ«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与之前的生态文学选本具有了明显的不同ꎬ即它由深圳市光明新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策划ꎬ湖南作家远人主编ꎬ顾问则是长期从事生态文化研究的深圳大学文学院王晓华教授ꎬ政府㊁高校㊁作家三者共同推动了这套选本的问世ꎮ迄今ꎬ«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一共出版了十三册ꎬ分别为:第一卷«重回生命之树»(2016年4月出版)㊁第二卷«让时光葳蕤»(2016年6月出版)㊁«当繁星闪烁»(2016年9月出版)㊁«流淌吧ꎬ河流»(2016年11月出版)㊁第五卷«天空安详如镜»(2017年3月出版)㊁第六卷«在群峰之上»(2017年6月出版)㊁第七卷«听江声浩荡»(2017年9月出版)㊁第八卷«给心灵以辽阔»(2017年11月出版)㊁第九卷«沿一片青草»(2018年3月出版)㊁第十卷«等绿荫覆盖»(2018年6月出版)㊁第十一卷«山川无尽延绵»(2018年11月出版)㊁第十二卷«大河昼夜奔腾»(2018年12月出版)㊁第十三卷«蓝色是种激情»(2019年5月出版)ꎮ在«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的各卷中ꎬ编者不拘体裁限制ꎬ选编了包括张曙光㊁雷平阳㊁马永波㊁宋宁刚㊁汪树东㊁陈永强等不同作家㊁学者的文章ꎬ囊括了小说㊁诗歌㊁散文等多种文体ꎬ是一部规模庞大的生态文学选本ꎮ编者如此表达其出版旨趣: 意在于今天的文学表达中ꎬ有一种直接面对生态的文学能提供给读者一方心灵和阅读的净土ꎬ为当代文学提供一种亲近自然㊁回归自然㊁塑造自然的生态文学样式ꎮ [3]封底
2017年6月ꎬ由张辉主编的«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于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ꎮ这本生态文学选本的特点在于ꎬ它是中国第一部以报刊文章为编选对象的生态选本ꎮ中国环境报社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了 大地文心 首届生态文学作品征文活动 ꎬ征文共收到3000余篇投稿ꎬ«中国环境报»择优刊发了31篇ꎬ并根据刊发的先后顺序排序选编为«大地文心:中国生态文学优秀作品集»ꎮ在该书的前言中ꎬ编选者如此阐发生态文学选本的社会价值: 环境保护ꎬ是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都关注的写作课题ꎮ关注人与自然的主题ꎬ不仅反映了当代的文学理念ꎬ更顺应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ꎮ用文学的特性书写环保题材ꎬ讴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话题ꎬ是再恰当不过的表达方式了ꎮ [4]5在这些陆续出版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中ꎬ最有代表性㊁最能展现中国生态文学整体面貌的ꎬ当属 碧蓝绿文丛 ㊁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和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ꎮ因此本文在举例分析生态文学选本时ꎬ重点以这三个选本为重点ꎬ以期勾勒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内容㊁趣味及文学观念ꎮ
二、选本编选与中国生态文学的时代性内涵
编选者对于生态选本的热衷ꎬ事实上形成了对中国生态文学地图的重绘与中国生态形象的建构ꎮ读者对于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中国形象的印象ꎬ很大程度上为生态选本所建构的生态文学样貌所规约ꎮ生态文学选本既是有限的文字史料的组合ꎬ又指涉了中国民众共同感受的生态问题ꎬ为民众的生态想象提供了基础ꎮ无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ꎬ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ꎬ生态中国形象既是个人阅读形成的印象ꎬ也是社会传播形成的共同想象ꎬ还是生态选本经过筛选之后进行重构的结果ꎮ通过这些中国生态文学选本ꎬ读者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它们所努力勾勒的生态中国形象ꎬ而且可以通过种种耐人寻味的迹象体味编选者内在的动机与价值观念ꎮ
中国生态文学选本鲜明地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表现方式ꎮ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ꎬ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451
迅速转型到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ꎮ 改革开放 整体上是沿袭 中体西用 模式ꎬ经济与政治㊁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ꎬ再加上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带来自身的问题ꎬ如贫富差距㊁生态污染㊁食品安全㊁居民住房㊁教育公平㊁养老医疗等ꎬ这些问题随时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索ꎮ [5]107-115改革开放后ꎬ中国社会表现出了对于发展经济㊁追求物质生活的狂热ꎬ个体欲望的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指向相契合ꎬ攫取金钱㊁获得物质㊁改善生活水平成了大众不约而同的追求ꎮ 碧蓝绿文丛 各卷中ꎬ第一辑报告文学卷«地球 人 警钟»㊁第二辑散文卷«人类ꎬ你别毁灭自我»㊁报告文学卷«水啊!水»㊁第三辑小说卷«大绝唱»都是以揭露环境问题为主的生态文学选本ꎮ20世纪80㊁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ꎬ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获取的短期效益ꎬ在生态文本中作家们对于这段狂热岁月进行了呈现与反思ꎮ在这些揭露生态灾难的文学选本中ꎬ作家们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欲望的膨胀㊁民众生态意识的阙如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缺位ꎮ而在2010年陈力君编选的«中外生态文学作品选»㊁2014年王光东编选的«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 2010 生态卷»中ꎬ尽管其中不少作品依然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类型ꎬ但编选者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作品过于注重生态理念传达而导致文学审美性削弱的问题: 早期的生态文学为了表达生态理念的强烈愿望ꎬ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往往会自觉地让位于自然生态的社会责任承担ꎮ在此过程中ꎬ文学也就更多地成为自然生态理论的宣传ꎬ生态知识的传递ꎻ大量的生态案例的呈现ꎬ生物学名词和术语的挪用ꎻ物种演变轨迹和发展历史乃至衰败历史的介绍ꎮ不同的生态观念在文学文本中也可以直接地不加过滤地得到呈现ꎮ显然ꎬ这样的文学状态不是生态文学的理想状态ꎬ明显的主题先行㊁科学数据的罗列㊁科学概念的衍生都在无形中破坏了文学的细腻敏感的审美神经ꎮ [1]6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ꎬ中西生态文化与文学已经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㊁融合ꎬ新世纪的编选者有意识地追求选本中的生态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思想特质ꎬ而不再满足于对于客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现状的批判与反思ꎬ努力从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视野寻找中国生态文学的多元面貌㊁本土文化特质: 自然生态 的变迁必然带来人的精神生态的变化ꎬ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体验到人的精神生态的内在焦虑㊁痛苦㊁希冀与快乐 如果生态小说能够进入到这种精神的层面ꎬ也许会呈现出另一种想象的艺术世界ꎮ [2]4-5不同生态文学选本的陆续出版ꎬ一方面是生态文学创作日益繁荣㊁作品不断增多后必然出现的筛选结果ꎬ是文学经典逐渐沉淀的发展过程ꎬ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不同社会身份㊁价值观念的编选者及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对于生态文学话语权的兴趣ꎮ生态文学选本的出现即意味着编选者对于生态文学优劣的一次筛选ꎬ编选者的立场㊁身份㊁思想㊁处境等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编选结果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ꎬ编选即修改ꎬ不过它不是对于具体作品内容的修改ꎬ而是对于生态文学创作布局和整体面貌的一次系统修改ꎮ众多编选者之所以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兴趣ꎬ根
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影响生态文学队伍的文学权力与思
想话语的竞争ꎮ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本的编选过程中ꎬ党和政府部门
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导力量ꎮ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选
本中ꎬ9卷本的 碧蓝绿文丛 尤其表现出了这一倾向ꎮ 碧
蓝绿文丛 是一次从上至下的编选实践ꎬ带有强烈的国家行
政力量性质ꎬ体现出鲜明的政府环保部门色彩ꎮ 碧蓝绿文
丛 第一辑的主编张力军曾先后任中国环境报社社长㊁国家
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㊁党组成员㊁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等职ꎬ 碧蓝绿文丛 第二辑的主编许正隆曾先后任中国青年报总编室副主任㊁中国环境报编辑部主任㊁副总编辑㊁副社长㊁总
编辑等职ꎬ他们先后主编第一辑㊁第二辑主要目的还是在于
总结政府环保工作经验与教训㊁宣传环境保护意识ꎮ正如解
振华所言ꎬ 碧蓝绿 文丛的出版ꎬ是近几年环境文学实绩
的展示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大好事ꎬ我很乐意为之写序ꎬ并肯
定它会受到环保战线和文学界的珍视与支持ꎮ [6]2在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的内容简介中ꎬ编选者毫不讳言其编选动机: 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的推动下ꎬ环境文学创作愈加茁壮发展ꎮ为进一步促进环保宣传ꎬ增强全民环保意识ꎬ发挥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ꎬ特编辑 碧蓝绿 文丛ꎮ [7]封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中国在经济㊁社会发展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ꎬ但同时也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ꎬ在这样的形势下总结生态文学创作的成绩ꎬ强调环保工作的意义ꎬ表现环保部门的职能ꎬ向民众传播生态理念ꎬ便成为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ꎮ解振华在 碧蓝绿文丛 第一辑的总序中这样说道: 在行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ꎬ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ꎬ也是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ꎮ环境的不断恶化ꎬ包括水污染㊁臭氧层破坏㊁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大㊁全球气候变暖㊁生物多样性锐减㊁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等等ꎬ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ꎬ使我们清楚地看到ꎬ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ꎬ不能等闲视之ꎮ对此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ꎬ环境保护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ꎮ [6]1正是在这种背景下ꎬ生态保护工作引起了国家的重视ꎮ1993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ꎬ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批重要文件ꎮ正如亲历者解振华所言ꎬ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ꎬ今年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ꎬ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亲临指导ꎬ讨论并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㊁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与近期治理目标ꎬ吹响了这个跨世纪重大工程的进军号角ꎮ目前ꎬ整治淮河㊁辽河㊁海河和太湖㊁巢湖㊁滇池等重大项目已付诸实施ꎬ环境保护的呼声正成为举国关心的重大问题ꎬ环境意识的加强已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ꎮ [6]1在 碧蓝绿文丛 第二辑小说卷«秀色»的后记中ꎬ编选者之一的章仲锷这样说道: 应该是既有暴露ꎬ也有歌颂ꎬ不只是揭露公害和污染现象ꎬ还须从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出发ꎬ着眼于心灵净化和精神文明建设ꎮ特别是
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