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经济法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定义: 经济法律标准所确认的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职权、
经济职责、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 〔二〕种类: 1、经济职权: 2、经济职责: 3、经济权利: 4、经济义务:
〔一〕经济职权
〔1〕定义:国家机构依法行使领导、组织经济建立职能 时享有的一种命令与服从性质的权力。
〔2〕特征: ①主体:国家机关 ②来源:法律规定或授权 ③性质:命令与服从 ④职权与职责相统一
〔二〕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国 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社会公 共性的经济关系。
1、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全局性、社会公共 性的经济关系 。
2、这种经济关系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 济关系
〔三〕经济法不仅注重政府干预, 更关注政府经济行为的标准问题。
〔“干预干预者〞〕
这是由政府的“有限理性〞导致的“政府失灵〞决定的。
7、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三、“需要国家干预〞说
〔一〕经济法最根本的属性表达了国家运用法律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二〕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 性、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
〔三〕经济法不仅注重政府干预,更关注政府经 济行为的标准问题。〔“干预干预者〞〕
1、公私法概述 2、公法与私法划分的社会与政治根底——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3、二元构造困难
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
一、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 〔一〕经济平安 〔二〕经济民主 〔三〕经济秩序
二、经济法的目的性价值 〔一〕实质正义 〔二〕社会效益 〔三〕可持续开展
第三节 经济法的原那么
一、社会本位原那么 二、适度干预原那么 三、平衡协调原那么 四、责权利相统一原那么
二、特征
〔1〕实施主体 〔2〕认定依据具有二元性 〔3〕实施的结果是已经发生或可能带来的经济
损害,包括对其他竞争者,对市场经济秩序的 损害。
三、体系
2、1993.9.2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反不正
第三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 二、商业贿赂行为 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五、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 六、非法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 七、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 八、商业诋毁行为 九、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十、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 十一、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
一、1992年前中国法学界对 经济法的概念界定
〔一〕否认说 1、学科经济法说 2、综合经济法说 3、经济行政法说 〔二〕肯定说 1、纵横统一说 2、密切联系说 3、纵向关系说
二、1992年后中国法学界对 经济法概念的界定
1、宏观调控说 ——谢怀栻 2、行政隶属性经济关系说 ——李中圣 3、限定的纵横统一说〔 “管理协调说〞〕 ——潘
3、梁慧星、王利明著:?经济法的理论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经济法教程? 〔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6、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不正当竞争行为 〔之一〕
采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
事市场交易〔欺骗性市场交易
〔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行为〕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 使用与之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与知名商 品混淆,使购置者误认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 是他人产品的。
〔一〕含义: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 止的客观情况。
〔二〕分类: 1、经济行为: 〔1〕合法行为 〔2〕违法行为 2、事件: 〔1〕自然事件 〔2〕社会事件
第五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提纲: 一、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体例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体例
需要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社会公共 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性的经济关系。具有管理性与公共性。 关系,具有平等性与私人性。
调整方法
采取命令与服从的方法与指导性的方法 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 信用的方法进行调整。
作用
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体现社会 私法自治,体现个人本位。 本位。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1、联系:都体现了国家的干预管理职能;调整的社会关 系都具有隶属性;都要采取命令与服从的调整方法。
2、区别:
经济法
行政法
主体
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作用
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不局 限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 及自然人个人。还包括权力机关, 企业内部机构。 需要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社会 公共性的经济关系。
静成、刘文华、史际春 4、国家协调说 ——杨紫烜 5、国家调节说 ——漆多俊 6、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 ——王保树 7、需要国家干预说 ——李昌麒
参考书目:
1、?中国经济法诸论编写组?:?中国经济法诸 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梁慧星著:?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中国 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以强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方法
为经济体制服务
一方是政府行政机关及人员;另一 方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如下属行政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及自然人 个人。
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政关系, 多数不具有经济内容。
以命令、服从的行政强制性方法为 主
稳定政治关系,为政体服务
三、从法域归属的角度考察
法域归属源自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五〕社会分配法:财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 法
第一章 经济法的兴起
一、经济法概念的提出 二、经济法的立法沿革
一、经济法概念的提出
〔一〕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 ――?自然法典?
〔二〕184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 ――?公有法典?
〔三〕1865年法国蒲鲁东――?论工人阶级 的政治能力?
1、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反不正当竞争的立 法体例
〔1〕以民法的侵权行为法作为反不正当竞 争法
〔2〕反不正当竞争单行立法 〔3〕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合并立法 2、我国〔大陆〕反不正当竞争的立法体例
第二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 义与特征
一、定义: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 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 秩序的行为。
〔二〕经济职责
〔2〕分类: ①主动作为与不作为 ②被动作为与不作为
〔三〕经济权利
〔1〕定义:主体依法可以为或不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 一定行为的资格。
〔2〕特征: ①自己为一定行为: ②不为一定行为: ③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3〕内容: ①国有资产管理权 ②经营管理权 ③自主经营权 ④承包经营权 ⑤经济请求权 ⑥申诉、举报和起诉权
〔四〕1916年德国法学家海德曼――?经济 学字典?
二、经济法的立法沿革
〔一〕战争经济法 〔二〕危机应付经济法 〔三〕自觉维护经济协调开展之经济法
第二章 经济法的定义 与调整对象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定义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定义
一、1992年前中国法学界对经济法的概 念界定 二、1992年后中国法学界对经济法概念 的界定 三、“需要国家干预〞说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 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 示。
〔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1、商标的概念、作用与分类 2、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表现
〔1〕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品效 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一样或近似的商标 。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销售 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四〕经济义务
〔1〕定义:主体一方为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必 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2〕分类: 为行为;不为行为
五、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定义: 主体的职权、职责、权利、义务直接指向的对象。 〔二〕范围:
1、经济行为: 2、物: 3、科学技术成果: 4、经济信息 :
六、经济法律事实
?经济法学?
提纲:
〔一〕根底理论:概念、调整对象、独立性、价 值、原那么、法律关系
〔二〕市场主体调控法:企业形态、市场准入、 社会责任
〔三〕市场秩序调控法: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 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 量法、广告法
〔四〕宏观调控法:价格法、金融法、国有资产 管理法、生态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1、任何经济法律关系都由三要素构成,缺 一不可。
2、任何一个要素都要有确定性。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定义: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拥有经济职权或权利,承担经
济职责或义务的当事人。 〔二〕取得:
1、法定取得: 2、授权取得: 〔三〕分类: 1、经济决策主体: 2、经济管理主体: 3、经济实施主体:
国家从全局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关系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价值及根本原那么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
第三节 么
经济法的根本原那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的独立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一、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考察 二、从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考察 三、从法域归属的角度考察
一、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考察
经济法拥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二、从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 的关系考察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1、联系:都肩负着调整市场经济的职能
2、区别:
经济法
民法
主体 调整对象
即包括了民法中的主体,还包括管理机 地位平等的公民、法人及其他 关,企业内部机构,而且在经济管理活 组织。 动中地位不一定平等。
预、过度干预是常态,而最有效干预那么是偶然。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市场主体调控关系: 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
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展必要干预过程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 二、市场秩序调控关系: 国家在培育和开展市场体系过程中,为维护国 家、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市 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进展必要干预发生的社会 关系。 三、宏观经济调控和可持续开展保障关系: 〔一〕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C、在同种商品、效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 的商标
D、在类似商品、效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近似 的商标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注意: 停顿侵害责任:无过错责任 损害赔偿责任:过错责任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和 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
第四章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五、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六、经济法律事实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参加表达国家 干预经济的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 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理解: 〔一〕与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经济关系的区别 〔二〕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1、经济行政关系: 2、平等经济关系: 3、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
〔一〕经济法最根本的属性表达 了国家运用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
的干预。
国家为什么要干预经济生活:“市场缺陷〞抑制的理论
市场缺陷: 其一、市场的效率缺陷。 Ⅰ、自由竞争不可防止导致垄断,增大社会本钱。 Ⅱ、市场孤立、价格扭曲导致的生产的盲目性、滞后性及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Ⅲ、公共物品提供的缺乏。 Ⅳ、外部不经济的存在。 其二、市场的伦理缺陷。 Ⅰ、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Ⅱ、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的信用缺失与道德失落 Ⅲ、信息不对称导致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的有限理性表现在: 1、政府获取信息受政府本身信息传递机制和政府本身判
断能力的局限,可能导致政府的决策失误。 2、政府机构由于缺乏竞争易导致低效率,监视机制不完
备。 3、政府介入市场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政府的决策不一定
对社会资源配置有利。 4、国家在干预过程中低效干预、无效干预甚至负效率干
〔4〕在同种或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 一样或近似的文字、图形作为商品名称或装潢使 用,并足以造成误认
〔5〕成心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
〔1〕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同种或类似商 品效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一样或近似 的商标
A、在同种商品、效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一样 的商标
B、在类似商品、效劳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一样 的商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