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热与能单元测试(重点练)-2020-2021学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通关训练(上海)(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热与能
第五章热与能单元测试
_
一、单选题
1.人体的正常温度是()
A.0℃B.37℃C.42℃D.100℃
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水墨画中墨迹粘在宣纸上B.远远闻到炒菜的香味
C.秋风中落叶缤纷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3.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低于0℃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B.当物体内能增加时,物体的温度就会上升
C.某一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增加,其内能就会增加
D.仅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
4.下列有关比热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C.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弱
D.汽车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5.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B.乙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丙冲程是排气冲程D.丁冲程是压缩冲程
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冰块内能是零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7.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乙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 .比乙物质的比热容大
B .比乙物质的比热容小
C .和乙物质的比热容一样大
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8.有三块金属块,它们的质量相同,比热容之比123::3:4:5c c c =,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
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 .3:4:5
B .5:4:3
C .12:15:20
D .20:15:12
9.小东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铁块和铝块升高相同温度,一定吸收相等的热量
B .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热量,铁块比铝块升温少
C .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小于铁放出的热量
D .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会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10.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质量关系为m 甲=m 乙>m 丙,当其吸收热量情况如图所示时,升高的温度关系为∆t 甲<∆t 乙=∆t 丙。
则关于这三个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的比热容最小
B .甲、乙的比热容相等
C .甲、乙的末温一定相等
D .若三个物体的温度都降低1℃,乙放出的热量最少
11.如下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物质 水
煤油
冰
铝
铜
比热容()J/kg ?C ⋅⎡⎤⎣⎦
34.210⨯ 32.110⨯ 32.110⨯ 30.8810⨯ 30.3910⨯
A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
B .一杯水凝固成冰后,比热容会变化
C.用水作为暖气中的传热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D.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12.甲、乙两容器中装有质量相等的水,水温分别为20℃和70℃,现将一温度为60℃的金属球放入甲容器中,热平衡后水温升高到40℃,然后迅速取出金属球并放入乙容器中,热平衡后乙容器中水温为(不计热量散失和水的质量的变化)()
A.65℃B.60℃C.55℃D.50℃
二、填空题
13.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若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直接测量正常人体温的示数如图,测量结果为___________。
14.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发现它们会粘在一起,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15.如图实验中,我们看到塞子从试管口跳出,这是由于水蒸气对塞子______,水蒸气的________能转化成塞子的机械能。
16.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70%,当外界温度变化较快时,由于水的_______较大,人体温度变化较小,有助于调节自身体温,以免温度变化太快造成损害;寒冷天气,人们常常使用热水袋来取暖,这是利用______的方式使身体的内能增加。
17.如图甲是水火箭被打气后发射出的情景。
打气过程是以______的方式改变气体内能,水火箭被弹射出时的能量转化情况与图乙中的______图相同(选填“B”或“C”)。
18.某单缸柴油机的转速是1800r/min,在1s内这台柴油机要经过_______个做功冲程,其中做功冲程是将___________转化为机械能。
19.在研究物体内能改变的实验中,如图甲,烧瓶内装有少量的水,用塞子塞住,通过塞子上的孔向瓶内打气,当塞子跳起时,可以看到瓶口上出现“白气”,这是因为瓶内空气对塞子_______,将
_______能转化为塞子的_______能,所以瓶内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如图乙,给试管内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发现试管口木塞会被推出,给水加热是通过________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木塞被推出后水蒸气的内能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四冲程内燃机的
________冲程与这个原理相同。
20.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块甲和乙,加热到90℃,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都是25℃、质量也相同的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投入金属块乙的杯内水温较高(整个过程忽略能量损失),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 甲_____c 乙(填“>”、“=”或“<”)。
三、计算题
21.寒冷的冬天,煦煦同学吃早餐时,充满爱心的妈妈要用50℃热水,泡热总质量为400g 的瓶装牛奶,如果要使牛奶的温度由5℃最终升高到45℃。
已知∶牛奶瓶子质量为150g ,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牛奶的比热容为2.1×103J/(kg·℃)。
不计热量损失,求∶ (1)牛奶需要吸收多少J 热量? (2)妈妈至少要用50℃的热水多少kg ?
2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经过5分钟,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3J 的热量。
温度变化如图所示(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
求:(1)水的质量? (2)煤油的比热容?
23.将质量为1kg 的水从80℃降温至60℃,求: (1)水放出的热量Q 放;
(2)若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质量为10kg 的某物块吸收,求该物块升高的温度 t 。
[已知c 物=0.5×103J/(kg ·℃),c 水=4.2×103J/(kg ·℃)]
24.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比热容,小松同学把质量为1m 的铝块从温度为1t 的热水中取出迅速投入到质量为2m 温度为2t 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为12t ,如果不计热量损失,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和已知量推导出待测液体比热容的数学表达式。(铝的比热容用c 铝表示)
四、实验题
25.盈盈同学设计一组实验(如图),请同学们一齐观察实验并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
(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______(选填上或下)方;
(3)根据_______瓶(填上或下)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4)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______(选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5)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离开水面后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了______。
26.如图所示,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
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甲的温度/℃20 23 26 29 32 35 乙的温度/℃20 27 34 41 48 55
(1)分析数据可知,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时,___(填“甲”或“乙”)升高温度更高,说明___(填“甲”或“乙”)吸热能力更强。
我们还可以推测,如果甲、乙降低相同的温度,___(填“甲”或“乙”)放出的热量更多;
(2)甲、乙两种常见的液体中,有一种是水,另外一种液体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J/ (kg·℃)。
27.杨铭想比较阻燃型保温材料和普通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
他用厚度相同的两种材料的板材制成大小相同的两只盒子,盒盖上开有插温度计的小孔。
首先在阻燃型材料的盒内放一烧杯,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盖上盖子,测得温度如图所示,并记录温度计示数下降10°C所用的时间t1。
然后将烧杯移至普通保温材料的盒内,盖上盖子,记录温度下降10°C所用的时间t2.上述实验再重复做两次。
(1)图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C,降温过程中水的内能_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下面是杨铭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表格中A处填写的物理量是____,其单位是____;
材料
实验次数阻燃型普通
温度差T/°C A 温度差T/°C B
1 10 10
2 10 10
3 10 10
(3)杨铭实验方案中存在明显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
答:_________;
(4)苏榕针对杨铭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改。
简要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实验方案。
答:
___________。
28.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在两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水和沙。
分别用同一酒精灯加热,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升高10℃
所需时间/s
升高20℃
所需时间/s
升高30℃
所需时间/s
水54 110 167
沙11 23 36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
(2)实验中应使加入的水和沙_____(选填“体积”或“质量”)相等;
(3)实验中为了使水或沙内外温度一致,采用_____(选填“水浴法”或“搅拌”)的方法;
(4)实验中,使用同一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沙子_____(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吸收的热量”)相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和沙两种物质中吸热能力较强的是_____。
29.在“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______;
(2)实验中必须要选取初温相同且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选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相同时间内甲和乙两种液体______
相同;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______的吸热本领更强(选填“甲”或“乙”)。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人体正常的体温约为37℃,故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A.水墨画中墨迹粘在宣纸上,是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远远闻到炒菜的香味,是香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秋风中落叶缤纷,是宏观物体运动,是机械运动,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符合题意;
D.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能用分子运动理论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
A.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故A错误;
B.当物体内能增加时,物体的温度不一定会上升,比如晶体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某一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增加,其内能不一定增加,故C错误;
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则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A.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但也有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相同,如冰和煤油的比热容都是2.1×103J/(kg⋅℃),故A错误;B.比热容的大小与质量无关,同种物质比热容相同,故B错误;
C.比热容反映了物体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强弱,比热容大说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能力强,故C错误;
D.水的比热容较大,用水做冷却剂时,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这样可以把这些热迅速吸收,使发动机的温度不致升的太高,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
A.甲图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做功冲程,将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故A 正确;
B.乙图中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行,气缸容积减小,是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故B错误;C.丙图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行,气缸容积增大,是吸气冲程,故C错误;
D.丁图中排气门打开,进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气缸容积减小,是排气冲程,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
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则0℃的冰块内能不是零,故A错误;
B.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会增加,故B正确;
C.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故C错误;
D.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7.B
【详解】
A .比热容指的是物体的吸/放热本领,相同时间内,电加热器提供的热量相同,即甲乙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变化慢的比热容大,故甲的比热容比乙的比热容小,故A 不符合题意;
BCD .升高相同的温度,甲吸收的热量少,甲的比热容比乙的比热容小,故B 正确符合题意,C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8.D 【详解】 由题可知
123::3:4:5c c c =
要分解开
12:3:4c c =,23:4:5c c =
吸收相同的热量后,1与2升高的温度之比
112212420
315Q
t c m c Q t c c m
∆====∆
吸收相同的热量后,2与3升高的温度之比
322323515
412Q
c t c m Q t c c m
∆====∆
整理上二式,可得升高温度之比
123::20:15:12t t t ∆∆∆=
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
9.D 【详解】
A .在质量不确定的情况下,铁块和铝块升高相同温度,无法判断哪个吸收的热量多,故A 错误;
B .由图知,铁块和铝块升高相同温度,铁吸收的热量少;所以,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热量,铁块比铝块升温多,故B 错误;
C .由图知,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升高相同温度,沙子吸收的热量大于铁吸收的热量;所以,质量相等的沙子和铁,降低相同温度,沙子放出的热量大于铁放出的热量,故C 错误;
D .由图知,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升高相同温度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即比热容较大,所以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会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故D 正确。
故选D 。
10.D 【详解】
AD .由图可知Q 丙=2Q 乙=2Q 甲,由Q cm t =∆吸
可知
Q c tm
=
∆吸
甲与乙相比吸热量、质量相同,∆t 甲<∆t 乙,则甲的比热容大于乙;乙与丙相比,乙吸热量为丙的一半,m 乙>m 丙且∆t 乙=∆t 丙,则可知丙的比热容大于乙,即乙的比热容最小;若三个物体的温度都降低1℃,乙放出的热量最少,故A 错误、D 正确; BC .甲、乙吸热量相同,质量相同,但温度变化量不同,故比热容不相等,由于初温未知,则末温无法计算,故BC 错误。
故选D 。
11.D 【详解】
A .由表格知,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但也有相同的,比如煤油和冰的比热容相同,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表格知,水和冰的比热容不相同,所以一杯水凝固成冰后,比热容会变化,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生活中用水作为暖气中的传热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与其它液体在相同质量时,降低相同的温度能放出更加多的热量,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表格知,铝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那么质量相同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如果没有质量相同这个前提条件,则无法判断吸热的情况,故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
12.C 【详解】
现将一温度为60℃的金属球放入甲容器中,热平衡后水温升高到40℃,水吸收热量,球放出热量,根据热平衡条件可知
1021()()Q c m t t Q c m t t =-==-水水球球放球水吸
然后迅速取出金属球并放入乙容器中,水放出热量,球吸收热量,热平衡后乙容器中水温为t 3,则
4331()()Q c m t t Q c m t t =-==-水水球球吸球水放
联立可得
4331
1021
t t t t t t t t --=
--
代入数据可得
33
70C 40C
40C 20C 60C 40C
t t --=︒︒︒--︒︒︒ 可解得
355C t =︒
故选C 。
13.热胀冷缩 37.8°C 【详解】
[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C ,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直接测量正常人体温,其结果为37.8°C 。
14.引力 斥力 【详解】
[1]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紧的压在一起,撤去压力后会发现它们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2]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物体不能无限制的被压缩。
15.做功 内能 【详解】
[1]水蒸气对塞子做功,使塞子跳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此时水蒸气对塞子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
16.比热容 热传递 【详解】
[1]人体内水的比例很大,有助于调节自身温度,这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2]寒冷天气,人们常常使用热水袋来取暖,这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身体的内能增加。
17.做功 C 【详解】
[1]打气过程中活塞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用做功的方式改变气体内能的。
[2]水火箭被弹射出时,被压缩的气体内能转化为水火箭的机械能,与内燃机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图中B 为排气冲程,C 为做功冲程。
所以与图乙中C 图相同。
18.15 内能 【详解】
[1]单缸柴油机的转速为
v =1800r/min=30r/s
柴油机每秒转30转,所以要完成15个工作循环,所以要经过15个做功冲程。
[2]内燃机的燃料燃烧时,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燃机的压缩冲程中,活塞的机械能转化成燃气的内能;在做功冲程中,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成活塞的机械能。
19.做功 内 机械 热传递 减小 做功 【详解】
[1][2][3]根据图甲可知,当瓶内空气把塞子冲出时,瓶内空气对瓶塞做了功,瓶内空气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内空气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4]如图乙,用酒精灯加热水的过程中,水从酒精灯火焰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水的内能增加的。
[5][6]试管口木塞会被推出时,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则水蒸气内能减小;四冲程内燃机的做功冲程,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机械能,与这个原理相同。
20.< 【详解】
设金属块的初温为t ,两杯水的初温为t 水,未温分别为t 甲和t 乙,对金属块甲有
()()c m t t c m t t -=-甲甲甲甲水水水
对金属块乙有
()()c m t t c m t t -=-乙乙乙乙乙水水
由于两金属块、两杯水的质量均分别相等,两式相比得
()()()
()
t t c t t c t t t
t --=--甲
水甲甲乙乙
乙水
由t t <甲
乙可得
t t t t -<-甲乙水水
t t t t ->-甲乙
可解得
c c <甲乙
21.(1)2.1×104;(2)1 【详解】 (1)奶的质量为
0.4kg-0.15kg 0.25kg m ==
根据吸热公式可知,牛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3410 2.110J/(kg C)kg ()0.25() 2.110J 45C 5C Q c m t t ⨯⋅︒⨯⨯︒︒⨯=-=-=奶吸
(2)不计热量损失,热水向牛奶进行热传递,最后达到热平衡状态,末温为45℃,即
01()Q c m t t Q ''=-=放水水吸
则
13
042.110J
1(kg 4.210J/(kg C)50C 45)C)
(Q m c t t ⨯⨯===-''-⋅︒⨯︒︒水吸
水 答:(1)牛奶需要吸收2.1×
104J 热量; (2)妈妈至少要用50℃的热水1kg 。
22.(1)5kg ;(2)2.1×103J/(kg ⋅℃) 【分析】
(1)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值小,据此确定哪个是水的温度变化图象,利用Q 吸=cm ∆t 可求水的质量;
(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经过相同的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利用Q 吸=cm ∆t 可求煤油的比热容。
【详解】
解:(1)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值,所以B 为水的图象,经过5min ,水的温度变化
∆t 水=30℃10℃=20℃
由Q 吸=cm ∆t 可得水的质量
534.210J
5kg 4.210J/(kg )Q m c t ⨯===∆⨯⋅⨯吸水
水水℃20℃
(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经过相同的时间,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即
Q 吸水=Q 吸油
而加热时煤油的温度变化
∆t 油=50℃10℃=40℃
由Q 吸=cm ∆t 可得煤油的比热容
534.210J 2.110J/(kg 5kg 40)Q c m t ⨯===⨯⋅∆⨯吸油油油油℃℃
答:(1)水的质量是5kg ;
(2)煤油的比热容是2.1×103J/(kg ⋅℃)。
【点睛】
本题考查了Q 吸=cm ∆t 应用,常见题目。
23.(1)48.410J ⨯;(2)16.8℃ 【详解】
(1)由吸放热公式可知,水放出的热量为
0341 4.210J/(kg ()1()8.41C)0kg 80C 60J C Q c m t t ⨯⋅︒=-=⨯⨯︒︒⨯-=水放
(2)若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质量为10kg 的某物块吸收,即
48.410J Q Q ⨯==吸放
由吸放热公式可知
43
16.8C 0.510J/(kg 8.41C)kg
0J 10Q t c m ⨯︒⨯⋅︒⨯∆===物吸物 答:(1)水放出的热量为48.410J ⨯; (2)该物块升高的温度为16.8℃。
24.11122122()
m (t )
c m t t c t -=-铝液
【详解】
解:如果不计热量损失,铝块放出的热量等于液体吸收的热量,即
Q 放=Q 吸
因
Q 放=c 铝m 1(t 1t 12) Q 吸=c 液m 2(t 12t 2)
故
c 铝m 1(t 1t 12)=c 液m 2(t 12t 2)
得
11122122()()
c m t t c m t t -=-铝液
25.间隙(或空隙) 下 上 ④ 变大 变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详解】
(1)[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和分子之间不是紧密靠在一起的,而是之间留有空隙。
(2)[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索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方,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
(3)[3]二氧化氮气体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运动,但由于扩散现象可以向上运动,所以根据上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4)[4]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最高温度④下气体扩散最快。
(5)[5][6][7]如图丙所示,盈盈同学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离开水面时受水分子的引力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竖直向下的物体重力、吸引力之和,所以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离开水面后测力计示数为物体的重力,会变小。
26.乙 甲 甲 31.810⨯
【详解】
(1)[1]甲、乙两种液体用相同热源进行加热,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由表可知,甲、乙吸收相同热量时,乙升高温度更高。
[2]相同质量的甲、乙液体,吸收相同的热量,甲升高温度较少,说明甲的吸热能力更强。
[3]甲的吸热能力强,则放热能力也强,所以,如果降低相同温度,甲放出的热量更多。
(2)[4]常见液体中,水的比热容最大,故甲是水。
由表中数据可知,吸收相同热量时,甲、乙升高温度之比为3∶7,所以有
ΔΔ7Δ3ΔQ
c m t t Q c t m t ===水甲乙乙甲乙
故,乙液体的比热容为
()()3333
4.210J kg C =1.810J kg C 77
c c ==⨯⨯⋅︒⨯⋅︒乙水
27.87 减少 时间t 1 s (h 或 min ) 两次实验没有保持初末温度与室温的温差不变 在两个盒内同时放质量及初温相同的热水,比较同一时间内热水下降的温度 【详解】
(1)[1]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 ,示数为87°C 。
[2]降温过程中,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3][4]实验需要记录温度降低的时间,所以A 处的物理量应该是时间t 1,单位为s (h 或min )。
(3)[5]水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同,水散失热量的速度不同,温差越大,热量散失越快,由实验可知,该实验没有保持初末温度与室温的温差不变。
(4)[6]探究时,必须进行控制变量,所以修改的方案是:在两个盒内同时放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热水,比较同一时间内热水下降的温度。
28.秒表 质量 搅拌 吸收的热量 水 【详解】
(1)[1]从表中数据可知,需要知道时间,那么还需要的工具是秒表。
(2)[2]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时,要控制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
(3)[3]实验中为了使水或沙内外温度一致,即受热均匀,可以不断地用搅拌器搅拌。
(4)[4]使用同一酒精灯加热,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
[5]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需要的加热时间长,水吸收的热量更多,故水的吸热能力要强一些。
29.天平 质量 吸收热量 不同 乙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控制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所以还需要天平。
(2)[2]实验中,要控制变量,要选用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所以要控制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
[3]相同的热源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选用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甲和乙两种液体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相同时间内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
(3)[4]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不同,所以吸收的热量不同。
[5]升高相同温度,乙需要加热更长时间,即吸收更多热量,所以乙的吸热本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