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20届高考备考语文小张化测试二【教师版】【刘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乐一中2020届高考备考语文小张化测试(二)
命题:高三(3)部备课组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
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①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
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hún,魂)邪(yé,爷)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
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②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
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
”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
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
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
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减)
[注]①典属国:负责与附属国外交事务的官员,也简称“属国”。
②白马将:乘白马而出监护军队的将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
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
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A(3分)(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
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C.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
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2.D(3分)(是边塞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家世代学习射技,自己当初从军抗击匈奴之时,因善于骑射而杀敌颇多;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的射箭技能也经常发挥作用。
B.李广作战时骁勇过人。
吴、楚两地叛军作乱,他跟随太尉攻打叛军,并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旗帜,
因此立功扬名。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
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
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3 .D(3分)(“得到他人帮助”误解“赎”含义;普通人,不准确)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4.(1)李广的才能(才能气概),天下没有第二个,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负”——或“倚仗”“依靠、凭借”;“数”;“亡”——或“使之死去”,三处各1分,句意2分)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2)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在附近设有伏兵,想在夜里偷袭他们,(于是)匈奴人就领兵撤离了。
(“于旁”——后置;“夜”——在夜里,趁夜晚;“去”——“撤兵”“逃跑”不可以,“撤离”“撤退”可以;三处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庙社:宗庙、社稷。
和銮:又叫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辆首或车架上称“銮”。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阖(hé)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⑹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⑺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和銮(luán):同“和鸾”。
古代车上的铃铛。
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
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
⑻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⑼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创作背景】《病起书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四月,陆游时年五十二岁。
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挑灯夜读《出师表》,挥笔泼墨,写下此诗,"位卑“句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赏析】
《病起书怀》载于《剑南诗稿》,此诗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
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叙事、点题,是诗人诗文自身的写照“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
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
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
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
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
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
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
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
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到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
B.“庙社”“和銮”为借代,用宗庙社稷借指国家,用车铃借指御驾亲征收复失地。
C.此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收结,跌宕起伏,首尾呼应。
D.尾联用典,追怀古人,以古人自期自许,欲效仿诸葛亮率兵北伐亲征统一国家。
5.(3分)C(“首尾呼应”错。
)
6.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6分)
6.(6分)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心声,没有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
②慨叹与伤感之情。
年已老大,屡遭挫折,壮志难酬的深深慨叹和感伤。
③乐观之情。
仍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充满着希望,因为盖棺方能定论。
(每点2分,共6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而随意歪曲,把苟合取悦他人奉为法度。
(2)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使至塞上》中,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3)诸葛亮《出师表》文尾处与文首“开张圣听”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7.(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
鹤, 。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
8.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
B.登堂人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
C.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
D.登堂人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
8 .A[解析]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者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第一空的语境有把“高深难懂”的学问“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的意思,强调把“难事”“轻松不费力”地处理的意思,不是强调学间研究的深度,故选“举重若轻”据此可以排除BD;“妮妮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活动听;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第二空强调的“不倦地”“生动地”说,不是强调“理直气壮地”说,故“娓娓道来”,据此排除C。
9 . 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9. C[解析]本题考察二重复句的划分和理解。
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点鹤。
第一个分句是前提,两个分句是结果,故此排除AD两项。
B项,是一个表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原句是一个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复句。
10 .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10 .B [解析]根据前文的引文内容“文章总俗滥,生活也忌俗滥”,还有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来推断,“将人生纳入艺术”,对应了“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据此排除D。
而AB项的“由人生走人艺术”和“由艺术走人人生"不符合原文“由艺术之美到人生之美"的行文思路。
据此排除AB。
11.下面是某投稿人向编辑部寄送的信件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尊敬的编辑,您好。
前些天向贵刊寄送一篇稿子,不知是否见用。
如蒙不弃,望来函告诉,鄙人即不再他投。
要是有需改动之处,劳烦编辑指正批评,鄙人将尽力配合编辑要求,将书稿改改。
改为改为
改为改为
改为
11. ①“前些天”改为“近日”(先前);②“稿子”改为“拙作”;③“告诉”改为“告知”;④“要是”改为“如果”(若);⑤“改改”改为“修改”。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从2019年3月1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部名为《家国与边关》
的短片。
这部短片时长45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这部短片不“秀肌肉”,只“讲感情”。
飞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
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说,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衙门腔。
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试拟出两点来。
每点不超过35字。
答:①②
21. ①短片弘扬社会主旋律(展现家园情怀),传递正能量,使观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
②从普通边防军人的日常工作入手,以小见大,更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
③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一点3分,任答2点6分)
(解析:先抓住材料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条概括。
结合这段材料具体内容可概括为①"深刻的国防教育,展现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从效果上"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可概括成②"以小见大,引起共鸣";从最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的说法可概括为③"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
让良好家风传承文明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本土先烈遗迹,名达故居,巨贾足印,总结先贤家风家训,以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传承社会精神文明。
在当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淳厚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
家风,亦称“门风”。
是一个家庭生活传承中长期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风范、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
纵观历史,从东汉“四知太守”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的言行,到北宋包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训诫;从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到享受千秋盛名的《颜氏家训》;从广为人知的诸葛亮《诫子书》到备受社会推崇的《曾国藩家书》;从南宋诗人陆放翁的《示儿》到清朝安徽桐城人张文瑞的《六尺巷》;从傅雷家书到当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无不教化人们秉持操守、修身齐家,为后世子孙立规立矩,使其不可乱行。
家风已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约束作用。
家风教我们如何处世立身,治国持家,且日益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风向标。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
举凡德高望重的家庭和家族,皆以良好家风而备受社会推崇。
曾子杀彘,示儿不欺;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等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如此等等家风中流传的质朴语言,业已成为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德谋政等思想的基石。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社会物质高度发展,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的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风,重德重道,以人间大义立身,让家庭和家族长期享受道德的滋润,纵然子孙后代深陷困境也能“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
反之,不良家风,则以得私利为欲求,无视人间大义,其家庭和家族必然不能重贤尚能,苟且终身,而最终成社会之患,为世人所不齿,为社会所不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但凡心怀美好理想、肩担道义之人,始终以崇尚良好家风为荣,以家风浑浊为耻。
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项宝贵的社会财富,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源泉。
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几乎都源于一个个良好的家风。
其实,摈弃良好家风去追求幸福生活,犹如冰雕昙花,终不可持久;而忽略良好家风去追求人生理想,犹如缘木求鱼,必然劳而无功。
因此,一个人抑或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真正的人生价值又何从谈起?倘使家人、族人消极堕落,自己的幸福生活又从何而来?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
也许良好家风并非源自礼义廉耻等内容的说教,也并非源自一句句空洞的“家教”,但一定来源于家长和先辈的各种道德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欲躬行。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良好家风绝非是一句句空洞的道德说辞,而是一个个包含着孝义、忠诚、勤勉、节俭等良好美德的行为。
良好的家风在经年累月的家庭生活中必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每一个家庭具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