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课件:第1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 误区警示]
唐、元朝中书省的不同
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机 构,与唐朝尚书省职能类似。
二、选官制度 1.秦汉时期 (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 提示]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
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集体宰相制——在秦汉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增加宰相人数,且相权一分为 三,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分工明确——总结了汉朝以来内朝与外朝相互制约的经验,重设中央机构, 使政令贯彻,效率更高。 (3)相互牵制——吸取了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长期争夺的教训,避免了专权与独 裁。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三省六部制 (1)以三省六部用人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反映了社 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知识精要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 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 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 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3.封建社会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但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封建制度的腐败。
相权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
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演变
枢密院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 计相 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中书省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决策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
[ 史料解读]
根据‚中书做定将上‛ ‚门下缴驳‛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
已‛分析三省的职权及运作程序。 [ 提示] 职权分配:中书省负责政令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尚书省负责
政令执行。运作程序:中书→门下→尚书。
[ 史料二]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
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 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 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论政体》 (2)结合史料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 史料解读] 从关键信息‚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 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中归纳概括。
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按察使司 都察院 (3)顶峰: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察和谏议制的演变历程。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难点: 评价科举制, 归纳从汉到元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2)过程
隋文帝 进士科 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正
式形成。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社会基础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高素质人才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隋唐 1.确立:(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尚书省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
门下省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
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史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
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 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朝“三省”职权的分配以及唐朝中央机构行政运作的程 序。
察举制 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
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 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门第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要。
门下省 (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吏治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
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 象。
2.影响 (1)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 力量。 (2)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收到了集 思广益的效果。 (3)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 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