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诗鉴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甫
广东阳西一中高二文科 涂坤林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 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 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 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 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 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 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 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 平淡寡味。(答“在”字1)思乡怀人之情 (2)漂泊孤寂之感 (3)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或贬谪之苦 (4)感伤时光易逝,物是人非
3、常见手法: (1)景物描写:(景情关系、描写手法) 正衬(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反衬(乐景哀情) 白描、动与静、多角度相结合…… (2)虚实结合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更见思家心切。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 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 了暗示手法,将“独看” 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 显著。
1.常见意象:
月亮、夕阳、浮(孤)云…… 浮萍、秋(霜、蓬草、黄叶)、春草 …… (孤)雁、猿、杜鹃、沙鸥、归鸟…… 驿站、客馆(寒灯)、岸边、溪桥、江楼、车 船…… 节日(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上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作简要分析。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 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 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 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例 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⑴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虚写(想象
平实质朴
⑵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作者深夜灯前默默呆坐的情形,“影伴身” 又体现了作者此刻只有形影相吊,更突显出了思家时 孤寂的心情。
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 (抓住“鄜州、闺 月 夜 不说自己思家,却说 中”) 家中妻子思念自己,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借人映己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思念之痴。不知不觉 就已经夜深了。其实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 家人的思念之切。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通过景 物描写,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 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寒山寺的钟声,表达了 舟中游子内心的凄凉、愁苦、孤寂。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 是什么? 以动衬静。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 夜的静谧,更突出了客子漂泊异乡的孤寂心情。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 年代。②指进入仕途为官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简析之。
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 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 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 用?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 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夜的寂静,表现了诗 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情怀。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 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 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 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广东阳西一中高二文科 涂坤林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 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 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 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 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 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 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 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③“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 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 平淡寡味。(答“在”字1)思乡怀人之情 (2)漂泊孤寂之感 (3)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或贬谪之苦 (4)感伤时光易逝,物是人非
3、常见手法: (1)景物描写:(景情关系、描写手法) 正衬(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反衬(乐景哀情) 白描、动与静、多角度相结合…… (2)虚实结合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更见思家心切。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 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 了暗示手法,将“独看” 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 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 显著。
1.常见意象:
月亮、夕阳、浮(孤)云…… 浮萍、秋(霜、蓬草、黄叶)、春草 …… (孤)雁、猿、杜鹃、沙鸥、归鸟…… 驿站、客馆(寒灯)、岸边、溪桥、江楼、车 船…… 节日(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上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说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当时诗人的心境。 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作简要分析。 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 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 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 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例 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⑴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虚写(想象
平实质朴
⑵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此句写出作者深夜灯前默默呆坐的情形,“影伴身” 又体现了作者此刻只有形影相吊,更突显出了思家时 孤寂的心情。
首联到底写谁思念谁? (抓住“鄜州、闺 月 夜 不说自己思家,却说 中”) 家中妻子思念自己,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借人映己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思念之痴。不知不觉 就已经夜深了。其实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是烘托出自己对妻子 家人的思念之切。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通过景 物描写,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 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寒山寺的钟声,表达了 舟中游子内心的凄凉、愁苦、孤寂。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 是什么? 以动衬静。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 夜的静谧,更突出了客子漂泊异乡的孤寂心情。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 年代。②指进入仕途为官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简析之。
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 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 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 用?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 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夜的寂静,表现了诗 人彻夜难眠、孤独寂寞的情怀。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 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 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 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