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劳动”一词的纠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对“劳动”一词的纠结
1
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中……
我们现在理解的劳动是一个新词,指为了某种目的或在被迫情况下从事体力或脑力工作,通常特指体力劳动。

汉语的特点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古代的劳动是两个词。

劳是劳,日夜干活的意思;动是动,指身体的活动。

《庄子.让王》:「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

」春天种地,身体开始劳动,秋收后,身体休息。

这里劳动对应的是休息。

汉语中还有一个字和劳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勤。

劳的艹字头是焱,指夜里也要在房子里用力干活;勤,《说文》中:劳也,慰其勤亦曰勤。

意思是为了勤劳所以勤劳。

这里劳的被动性强,不干也得干;勤就不一样了,主动性更强,因为自己想干才干,并有了品德的意思,对应的是懒。

所以,我们理解勤劳时是褒义,但劳动就不一样了,不能说是贬义,但也偏带受苦受累的意思。

不过,自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之后,劳动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劳动最光荣。

国际劳动节这个译法其实有点不妥,英语的直译应该是“国际劳动者节”。

少了一个者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者是人的节目,没有了节就成了劳动自己的节日。

我们知道国际劳动节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残酷和罪恶的本质以及最终被无产阶级消灭的必然结果。

在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中,为了强调作为工厂一线劳动者、被剥削对象的工人的正义性和高贵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创造价值理论。

劳动创造价值论最早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他在
《国富论》的“序论及全书设计”首句便开宗明义说明劳动生产一切价值: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讲的GDP。

后经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爱尔兰政治家、哲学家威廉·汤普逊的改良传到德国,成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基础,得出了所有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这样单一的结论。

马克思的这种价值判断否定或淡化了资本和市场的作用,因为劳动力脱离了资本和市场就只能创造最原始的初级体能价值。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可了这种原始价值,并强调了这种价值在市场交易后才能真正体现。

但为了让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闹革命,马克思主义放大了劳动本身的意义,甚至是将其神圣化,以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

与劳动最光荣相对的就是剥削最可耻。

劳动创造价值论的得出,还依赖恩格斯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研究的得出了另一个人类学的理论——劳动创造人本身。

恩格斯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后出了一篇文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得出了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观点。

主要有两个论点,一是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能进行了更繁杂的劳动;二是双手创造了工具。

正是因为劳动让人产生了这两点变化,从猿变成了人,功劳就是劳动。

其实,这个理解解释不了动物同样有这样原始劳动,为什么没有变成人?
现在人类学、遗传学、生物学一致认为,物种的进化和演变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而不是哪一项原始改变起的作用。

人直立行走是被树上的猴子给淘汰了,而人能发明大量工具是因为一群人在一起学会了瞎想,编故事,扩大了脑容量。

当然恩格斯命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哲学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说法。

而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个说法是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有机统一做支撑,进而强化劳动者的神圣地位,为阶级革命做准备。

所以,无论是强调劳动的光荣,还是强调劳动者的光荣,本质上都是对革命光荣性的强调,那是一场社会运动,并非是人本身光荣。

这也就是一说劳动最光荣很多人都反感的原因。

2
现代汉语中劳动一词从被动接受到社会革命运动,一直就是一个带有反抗剥削的概念,所引发的反抗意识也就不足不怪了。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与资本和市场结合产生财富价值。

但西方社会出于保护人的目的,直接把劳动力叫劳工,强调了在市场中保护人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解放之后,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成了人民,而剥削者成了敌人,所以就没有了保护的必要,就只能强调光荣了。

只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西方资本、市场的开放,主人又成了劳工,而资本家、工厂主成了生产活动的主人。

这就又把劳动剥削对立了起来,也就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反资本大潮。

这种非常不好的体感并不是来自经济改革开放,而是没有相关配套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

所以,中国人就得出了“劳动最光荣”、“勤劳致富”都是骗人鬼话这样的结论。

人从本质上说是天生懒惰的,所以人类瞎想出来了好多现代的东西来替代体能,这就是人类的文明、进步,现代所有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为了满足人懒惰这一本能。

中国人对“劳”的反感也是出于这一点,特别是对体力上劳苦的厌恶,儒家就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但对于中国人不一样的、同劳一个意思的勤字却是价值观。

前面我说了劳是被动的,勤是主动的劳。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一直是奖勤罚懒,通过儒道法三家的演绎变得了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等等赞美勤劳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是基于农业社会的,是以积累为目的的生活。

社会分工一旦细化到非常复杂的情况下,天道就不一定酬勤、勤也更补不了拙了。

社会分工越细产生的利益就越多,但一个人无论怎么勤劳也完成不了,只能成为体系中的一员。

中国之所以没有发育出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工业,而是一直顽固地保持着家庭生产结构,就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国人太勤劳,勤劳成了美德。

它不但能得到积累性的收获,还成了人品质的一部分。

也正是基于此,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因人口众多和原始农业的精耕细作而内卷,人越来越勤劳,对技术、科技的进步视而不见。

这种美德其实是这样内卷出来的结果。

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中国古代“勤”学相碰撞的时候,好像一拍即合,但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讲的劳动光荣是要推翻剥削阶级,建立一个没有阶段的社会。

现在看这一目标无法实现。

而中国自古讲的“勤”学是通过勤劳走进社会上层,在不改变社会结构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阶层。

因为,这两件事说不到一起去,所以一谈五一劳动节就怪怪的。

我们生活当中很多这样的现象都是这样,主要就是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之后的相通但又无法融合的结果。

有点像民国时长袍外面套西服的那种穿法,你说不搭吧,还挺好看,但永远都不是那么回事。

问题不在于长袍和西服,而是怎么对待人这个问题。

只要在革命光荣上往前真走一步,变成真正人的权利,所有问题也就都解决了。

当然,这其中需要的还是经济发展,发挥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而不是哪一种学说和想法的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