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文章的眼动试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文章的眼动试验研
究
362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 ol21,NO.6,2007
儿童心理卫生?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文章的眼动试验研究
李秀红①静进①@邹小兵②黄旭①陈学彬①杨斌让①
【摘要】目的:探索汉语阅读障碍(RD)儿童阅读文章时的眼动特征及其视觉认知加工特点.方法:
记录被试阅读汉字文章时的眼动数据,分析其相应的眼动指标.试验中短文一选自小学二年级课本,内容简
单,有主题句.短文二选自《神经心理学》中一篇测试忽视症的短文,题材为记叙文,无主题句.结果:①
阅读理解结果,RD组儿童短文一的阅读成绩比对照组低(2.2±I.I,2,9±0.5,t=一2.2,P<0.05),短
文二的阅读成绩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篇短文的阅读时间RD组儿童均较对照组延长(短文
一:I19.3±44.1/73,4±20.4,t=4.3,P<0.05;短文二:96.9±54.9/60.1±13.9,t=3.0,P<0.05);②
眼动指标结果,短文一,与对照组比,RD组儿童的平均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多,眼跳次数多,眼跳频率
快,注视频率快(P<0.05);短文二,与对照组儿童相比,RD组儿童的平均注视时问长,平均眼跳幅度
小,注视次数多,眼跳次数多,注视频率快;在上述的眼动指标中,平均注视时问(OR=0.99),平均眼跳
幅度(OR=1.86)对RD儿童阅读时的眼动特征有明显的预测意义.结论:汉语RD儿童阅读文章时具有异
常的眼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眼跳轨迹紊乱,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
性,注意较为分散.
【关键词】阅读障碍;儿童;眼动;汉语
中图分类号:B844.1,B8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6—00362—05 ExperimentStudiesoftheEyeMovementofChineseChildrenwithReadingDisorderwhen ReadingChineseArticle
LIXiu-Hong,JINGJin.ZOUXiao-Bing,eta1. TheDepartmentofPublicHealth,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ye-movementcharacteristicsandthevisualcognitiveprocessingt raitsof
Chinesechildrenwithreadingdisorder(RD)duringreadingarticlesinordertoofferreference formeasuresdesigned
fordiagnosisandtherapy.Methods:Recordedtheseriesdataofeye-movementwithEye-link I1whenthechildren
readarticles,andanalyzedrelevantparameterofeye-movement.Essayoneisanarrativearticl echosenfromthetext-
bookofthesecondgrade-whosecontentissimpleandtherearesubjectsentences.Essaytwois anarrativearticlecho'
senfromtheNeuropsychology,whichisanarticleusedtotestopticaphasiapatient,andtheess ayhasnosubjectsen'
tence.Results:(~)Resultsofreadingcomprehend:FortheRDchildren,thereadingscoreofth efirstnarrativearticle
waslowerthanthatinthenormalcontrolgroup(2.2± 1.1/2.9±0.5,t=一2.2,P<0.05),buttherewasnoobvi- OUSdifferenceforthereadingSCOreofthesecondarticlebetweenthetwogroups(P>0.0 5).FortheRDchildren,the readingtimeofthetwoarticleswaslongerthanthatinnormalcontrolgroup(forarticleone:119
.3±44.1/63.4±
20.4,t=4.3,P<0.05;forarticletwo:96.9±54.9/60.1±13.9,t=3.0,P<0.05】.②Eye-movementre'
suhs:Comparedwithnormalchildren-t}leaveragefixationdurationofRDchildrenwaslong er,theiraveragesaccade
amplitudewasshorter,numberoffixation,numberofsaccade,andfrequencyoffixationwere more;Amongtheeye'
movementparametersabove-averagesaccadeamplitudetendstobeshorter(OR=1.86),andt heaveragefixation
durationtendstobelonger(OR;0.99),whichtwocanforecastthereadingcharacteristicofchil drenwel1.Forthe
RDchildren.Conclusion:ChinesechildrenwithRDareabnormalintheeye.movementmode lwhenreadingarticles,
manifestedaslongeraveragefixationduration,shorteraveragesaccadeamplitude,disorgani zedeye-movementtrack?
【Keywords】readingdisorder;children;eyemovement;Chinese;case-controlstudy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47057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4105345),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
(A2006168)
①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广州510080②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通讯作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21卷第6期363
阅读障碍(ReadingDisorder,RD)是儿童学习
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第10版
(ICD一10)定义为"特定性阅读技能发育显着损害,
并且不能完全归因于智力水平,视力问题或教育不
当.阅读理解技能,阅读中单词的辨认,朗读技能以
及完成需有阅读参与的作业的能力都可受累"….在
表音文字国家中,约5%一10%的儿童存在RD,占
学习障碍儿童总数的80%_2J.汉语学龄儿童中,RD 发生率约为4%一8%.
目前,RD儿童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西方研究
普遍认为语音辨别能力的缺损是RD儿童的核心因素.研究发现,尽管语音加工技能与汉语儿童阅读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阅读差异不能由语音加工技能差异来解释,专家推测,一定有与汉语阅读有关的其他因素.汉语RD儿童可能存在着汉字视觉形式加工的缺陷J,这与汉字的特点有关.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具有图形特征,结构紧密,信
息集中,因此对汉字的识别加工需要较强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目前,汉语RD儿童是否存在视觉认知加工缺陷尚不确定.
眼动(eyemovement)研究在了解阅读过程中视
觉加工特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J:(1)眼动试验
对被试阅读过程不形成干扰,故可作为阅读功能的生物学指标之一;(2)眼动可直接反应视觉认知,可
通过即时加工(simultaneityprocess)的测试来反映
被试的视觉加工特点,眼动与人的注意,预测,记
忆,推理,阅读等认知功能密切关联J.阅读存在
不同的加工水平,高和低水平的阅读者的眼动加工模式有所不同J.
研究表明,RD儿童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不同于
正常阅读者,眼电描记和眼扫描呈不规则,表现异常的眼动模式J.表音文字为母语RD儿童在眼动试验中表现以下特征: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多,回视频
率高,眼跳距离短,回视距离不规则,不能准确一次
性完成回视等.目前,汉语RD儿童阅读时的眼
动特征尚不确定,大部分学者认为,以汉字为阅读材料的眼动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于表音文字国家的儿童. 本研究于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以19名汉
语RD儿童和与之配对的正常儿童为对象,以汉字短文为靶标进行了眼动试验,旨在探明汉语RD儿童阅读文章时的眼动特征及其可能关联的神经心理机制.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RD组:依据ICD一10诊断标准,结
合发育史,发病史,临床观察,作业调查,家长,教
师评定和智力评定等,由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诊断19例2—6年级RD儿童,其中男17 例,女2例,年龄9.7±1.6岁(7.0—13.5岁).入
组儿童同时符合以下标准:①学习经历正常,但有语文学习困难,学习能力差(成绩在班内低于5个百
分位数);②阅读和书写表现,阅读速度慢,逐字阅
读,读错音声调,形似音异字辨别困难,漏读,漏
行,书写困难,错别字多等,并伴有拼音学习困难
等;③智力测验IQi>70;④检查无明显的视觉和听觉障碍;⑤直接询问病史和临床观察排除情绪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另用Conners教师量表和家长量表排除)及其他的神经精神疾病.
对照组:以年龄,年级,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
,及职业,家庭经济情况为匹配条件,选择正常儿童
19人,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年龄,年级,性
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经济情况无显着性差异,资料具有可比性.
1.2工具学习障碍筛查量表(ThePupilRating ScaleRevisedScreeningforI.eamingDisabilities,PRS), Conners教师量表和家长量表,中国修订版韦氏智力
测验(C—WISC)等测试,并由家长填写了儿童阅读
与书写能力家长问卷¨引.
1.3方法
1.3.1仪器与方法采用EyelinkIIHigh—Speed EyeTracker眼动仪(SRResearchLtd.,加拿大),视
屏为21英寸液晶显示器,设计的词汇靶标依次呈现
于屏幕上.分析的眼动指标包括:首次注视时间,总
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平
均眼跳幅度,眼跳次数,眼跳距离,回视次数(本
研究中的回视指的是注视点在文章和问题两大兴趣区间的转换次数),忽视字数(指的是文章中不被注视
的字的个数),瞳孔直径等.试验开始时,视屏平均
照度200.O01x,被试双目距视屏70cm,头部固定平视,系统测试前需练习2—5min.主试固定一人,严
格按试验程序和指导语进行,完成预备试验,确信被
试掌握试验要求后,正式开始测试.靶标显示即刻,
眼动仪开始记录.
1.3.2靶标材料为两篇汉字短文,短文一选自
小学二年级教科书一篇课后阅读的记叙文,内容简单,有主题句.文章分五行呈现,共8句话,146个
汉字.问题与文章在屏幕上同时呈现.问题有三个,
每个问题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共6行,有79个汉字.整篇短文的视角约为11.02.
364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 ol21,NO.6,2007
~
26.53..短文中汉字选用宋体,每个字视角约为
l..短文二选自《神经心理学》¨中一篇测试半侧忽
视症的短文,题材为记叙文,分三行呈现,4个句
子,共54个汉字,无主题句.同时呈现5个问题,
要求判断对错.整篇短文视角约为l3.04.~24.19..
短文中汉字选用宋体,每个字视角约为l..要求被
试仔细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毕即关闭文
章,每篇文章的呈现时间≤180s.阅读理解指标为:
阅读成绩,阅读时间.
1.4统计方法眼动仪自身具备分析软件,自动
记录数据.配对t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两组儿童短文一的眼动指标及阅读理解指标
结果比较
表1两组儿童短文一的眼动试验指标结果比较(i4-s)
表l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D组儿童的平均注视
时间长,注视次数多,眼跳次数多,注视频率快,眼
跳频率快,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眼跳幅
度,平均眼跳距离,回视次数,被忽视的字数及瞳孔
直径几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儿童的阅读理解试验指标结果比较(i4-s)
表2显示RD组的阅读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阅
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2.2两组儿童短文二的眼动指标和阅读理解指标
结果比较
表3显示与对照组儿童相比RD组儿童文章阅读
时的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注视次数
多,眼跳次数多,注视频率快.
表3两组儿童短文二的眼动试验指标结果比较(i4-s)
表4两组儿童短文二的阅读理解试验指标结果比较(i4-s) 表4显示RD组儿童的阅读成绩与对照组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但阅读时间比对照组长.
2.3RD儿童阅读文章时眼动特征
以组别(1:RD组,2:对照组)为因变量,以
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注视次数,眼跳次
数,平均眼跳距离,眼跳频率及注视频率为自变量,
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注视时间(OR =
0.99),平均眼跳幅度(OR=1.86)进入回归方
程.提示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两项指标对RD儿童阅读文章时的眼动特征具有预测作用,RD 儿童阅读文章时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 3讨论
为了初步了解汉语RD儿童阅读时的一些基本特点,本研究选择两篇较为简单的记叙性短文进行研究.短文一选自小学二年级一篇课后阅读文,大部分被试儿童都曾读过.短文二的内容不为被试所熟悉, 但内容简单.被试对两篇文章的问题均不熟悉.结果显示:RD组儿童对两篇记叙性短文的阅读成绩均比对照组的低,其中,短文一的阅读成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D组儿童对两篇短文的阅读时间均比对照组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
明RD组儿童的阅读缓慢费力且不精确.让人意外的是:短文一的阅读成绩两组儿童出现显着差异,而短文二的阅读成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短文的问题形式有关,短文一问题为选择题,短文二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2l卷第6期
题为判断对错,研究认为,儿童对选择题的思维
难度较判断题的思维难度大,提示RD儿童在做阅读时,问题的形式(如判断对错,单选,多选,回答
问题)可能是影响其成绩的一个因素,因此在设计
眼动靶标时要考虑该因素,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讨.
采用眼动方法记录连续的眼动数据,能对RD儿
童的阅读过程进行精细的考察.由于记叙文是中小学生课文的主要体裁,所以本文采用两篇记叙.1生短文对RD儿童的眼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短文一,与对
照组相比,RD组儿童的平均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
多,眼跳次数多,注视频率快,眼跳频率快;短文
二,与对照组相比RD组儿童文章阅读时的平均注视
时间长,平均眼跳幅度小,注视次数多,眼跳次数
多,注视频率快.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说明,
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两项指标对RD儿童文
章阅读时的眼动特征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RD儿童
文章阅读时主要的眼动特征是平均注视时间长,平均眼b幅度,J,.
对人进行的认知试验说明,注意既可以集中在狭
窄的区域,也可以扩展到一个较宽的区域,当注意集
中在窄小的区域时,被试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适
于进行局域加工,而当注意扩展到较宽的区域时,被
试的空间分辨力降低,适于进行整体加工¨.RD儿
童文章阅读时采用的是小幅度眼跳,注意范围窄,说
明其进行的是局域性加工模式,而不是整体性加工.
整体注视模式,属于句子,篇章加工水平.这种加工
方式能更好地利用语境信息进行文章的连贯整合¨. 因此,RD儿童采用小幅度眼跳会影响文章材料的连
贯整合能力,进而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
眼球每次固定注视时间的平均值称为平均注视时
间,众所周知,关于某个词的认知加工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词形解码,词义提取,句法功能分析,语用分
析,语境整合等.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都可能反映在单词注视时间这个指标上.有研究发现J,RD儿童
的阅读过程,字词加工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正常儿童采用的是整体注视模式,属于句子,篇章加工水平.但也有个案研究表明,RD儿童阅读障碍可能主
要发生在字的水平,而阅读理解没有困难J.本人
另有研究发现,汉语RD儿童也存在汉字识别加工的缺陷.本研究认为,RD组儿童文章阅读时,其注视
时间延长可能既与其字词解码存在缺陷有关,也与其更多注意文章局部,不能更好进行语境整合有关.另外,有研究者认为¨,在汉字加工过程中,字词的
主要意义先激活,次要意义后激活.长时间注视,可
能再次激活次要意义,对阅读过程起干扰作用,使阅读效率下降.
对眼动轨迹定性分析显示,RD儿童在阅读文章
时,普遍存在如下特点:眼睛总是先在中央注视点周围徘徊半天,然后才看文章,看文章时,几乎不从文
章开头看起,也不按文字顺序一行一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看,而是经常跨行,漏行或重复某行,轨迹杂乱,最后看问题,看问题时间长,且很少结合文章来
看问题,整个过程中,眼睛常常会较长时间注视视屏的空白处或者视屏外;而正常儿童往往是眼跳很快离开中央注视点,跳到文章开头,按顺序快速扫视文章,接着看问题,每看完一个问题,眼睛会很快跳回
文章的关键部分扫视,然后再看下一个问题,整个过程中,眼睛很少跳到空白处和视屏外.提示RD儿童阅读时极度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性,注意力较为分散.而这种眼跳轨迹的无计划性,无组织性,必
将会影响阅读过程中视觉信息获得和在大脑中的加工
整合.
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汉语RD儿童在阅读
文章时具有异常的眼动,主要特点是:平均注视时间
长,平均眼跳幅度小,并伴有注视次数多,眼跳次数
多,注视频率快,同时其注视点较多的散落在靶标
外,眼跳轨迹紊乱,缺乏计划性,策略性和组织性,
注意力较为分散.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似Ⅲ'J.
一
般认为,这种视觉加工方式上的缺陷不会造成视觉
方面的困难,却会影响阅读过程中视觉信息获得和在
大脑中的加工整合¨''J.本研究同意这一观点,但
因本研究样本例数偏少,以上结论有待今后增加样本
量做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ICD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2—193.
2SallyE,ShaywitzMD.Dyslexia.NEnglJMed,1998,338: 307—312.
3StevensonHW,StiglerJW,LuckerGW,eta1.Readingdisa- bilities:TheeaseofChinese,JapaneseandEnglish.Child Dev,1982,53:1164—1181.
4孟祥芝,舒华.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研究.心理发展与教
育,1999,(4):54—57.
5阎国立.阅读发展心理学.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o4.48—65.
6ErikDR,AlexanderP,DonaldL,eta1.Towardamodelof
(下转至第374页)
374ChineseMentalHealthJournal,V ol21,NO.6,2007
(上接第365页)
eyemovementinreading.PsycholRev,1998,105:125—157.
7Y arbusALEyemovementsandVision.NewY ork:Plenum Press,1967.
8静进.学习能力障碍研究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4,8(1):42~44.
9DeLucaM,BorrelliM,JudicaA,eta1.Readingwordsand pseudowords:Aneyemovementsstudyofdevelopmentaldys—lexia.BrainLang,2002,80:617—626.
10DaLucaM,DiPaceE,JudicaA,eta1.Eyemovementspat- ternsinlinguisticandnon—linguistictasksindevelopmental surfacedyslexia.Neuropsychologia,1999,37:1407~1420. 1l杨斌让,静进.发育性阅读障碍的眼动研究.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3):137—139.
12孟祥芝,周晓林,孔瑞芬.中文读写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2,25(6):544—572.
13汤慈美.神经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o2.334.
1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81 —
385.
15吴新年,汪云九.视觉注意的认知和神经生物学模型. 心理学动态,1995,3(3):16—29.
16韩玉昌,隋雪,任延涛.小学学习困难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心理科学,2005,28(3):550—553.
17ReichleEd.PollatsekA,FisherD,eta1.Towardamodel0f eye—movementscontrolinreading.PsycholRev,1998,105: 125—157.
18赵微,方俊明.阅读困难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研究的理论
分歧.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
(4):123—127.
责任编辑:张卫华
2006~06—15收稿,2006—11—10修回
(上接第372页)
心理科学,2000,23(3):324—328.
8SpencerAG.Attachmentbehaviorsinchildrenwithautism.Dis—sAbstrInt,1993,54:1321—1324.
9Bakermans—KranenburgMJ,RutgersAH,Willemsen—Swinkels SHN,eta1.Attachmentinchildrenwithautism.Paperpresen—tedattheXlthEuropeanConferenceon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3August,Milan,Italy.
10GernsbacherMA,DissanayakeC,GoldsmithHH,eta1.Au—tismanddeficitsinattachmentbehavior.Science,2005,307 (5713):1201—1203.
1lInselTRAneurobiologicalbasisofsocialattachment.AmJ Psychiatry,1997,154(6):726—735.
DissanayakeC,CrossleySA.Autisticchildren"sresponsesto separationandl~unionwiththeirmothers.JAutismDevDis—
ord.1997,27:295—312.
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003,26(1):172—173.
PehlivanturkB.Attachmentinautisticchildren.TurkPsikiyatri Derg,2004,15(1):56—63.
RutgersAH,Bakermans—KranenburgMJ,V anIjzendoorn
MH.eta1.Autismandattachment:ameta—analyticreview.J ChildPsycholPsychiatry,2004,45(6):1123—1134.
责任编辑:高文凤
2006—08一O1收稿,2006—11—22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