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封村管理之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封村管理之弊端
李海波
【摘要】最近,不少媒体都在报道北京“封村”的成绩,如犯罪率降低、安全感
上升,等等。
所谓“封村”,是指当地政府和警方对人们集中居住的小区、村庄实施强制性管制,有条件地让居住人口进出村子,是对村庄内外人口流动的实体控制以严防流动人员流动作案的管理模式。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2011(000)010
【总页数】1页(P12-12)
【关键词】管理模式;集中居住;人口流动;强制性管制;人员流动;犯罪率;安全感;村庄【作者】李海波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8
最近,不少媒体都在报道北京“封村”的成绩,如犯罪率降低、安全感上升,等等。
所谓“封村”,是指当地政府和警方对人们集中居住的小区、村庄实施强制性管制,有条件地让居住人口进出村子,是对村庄内外人口流动的实体控制以严防流动人员流动作案的管理模式。
据说,北京大兴区封村管理已是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典型。
北京已开始试点推行的村,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指流动人口
数量超过常住人口数量的村)。
具体做法是:警方联合政府部门为这些村落建围墙、安街门、设岗亭,并封闭一些不常用的路口;在城中村统一安装监控探头,还配备大量的巡逻队员。
笔者认为,这种“土围子”式的管理方式不妥。
封闭式管理,不利于综合管理和服务。
对一个区域的管理是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社会治安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
把区域管理简化为治安管理,是片面的。
这种做法,混淆了生活聚居区和行政区划的概念。
农村和城市居民小区功能不一样,城市居民小区相对职能单一,而农村的管理则要复杂得多。
城市居民小区,仅仅是个生活单元,在这里更多的是实施一种物业管理,是一种相对单纯的生活服务。
而农村村落不仅仅是个聚居点,它本身首先是一个行政区划,这里有党的基层组织和国家的基层政权,其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和村民的生产生活都在这同一个区域内。
在基层政权的管辖范围和村民生活区域合一的情况下,实施封闭式管理,实际上就是把一个行政区域封闭了。
封闭式管理,割裂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用封闭隔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立足点仅仅是“盯人”、“看门”,而不是综合治理。
不否认采取这种做法后,仅仅从社会治安角度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短期犯罪率下降的“政绩”,仅仅是因为你“看好了门”,“盯住了人”,而不是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而且,这种“政绩”极易造成“形势大好”的错觉,滋生“一封了之”、一劳永逸的懒政惰性。
封闭式管理,不利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毋庸讳言,这种做法是直接针对流动人口的,但流动人口的管理,务必要更新一个观念,那就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是一切围绕着这些流动人口的就业、教育、管理和各种生活服务这些“事”,而不是仅仅对这些“人”的监控和提防。
封闭式管理,恰恰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就业、教育、管理和各种生活服务。
封闭式管理,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为了方便管理者,
而不是坚持以人为本,从被管理服务对象角度来考虑问题。
既然针对的是流动人口较多的村落的治安问题,那么,决策者们是否考虑过流动人口的利益和感受?封闭管理之后,物业管理成本会不会导致房租的上涨?出入的不方便,会不会影响这些起早贪黑打工人群的宝贵时间?封闭之后会不会导致社会服务的减少?心理上的被歧视感会不会增加?流动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就不是什么新课题了,各地方“奇招”迭出紧盯住这些人,实际上还是反映出,我们没有真正从他们的角度,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封闭式管理,是短期行为。
从城市建设角度看,目前的城市正在以从未有过的、日新月异的速度急剧扩张,今天是城中村,明天可能就是新楼盘,北京大兴区委、区政府“拨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买来的封闭格局能维持几天?
当然,将农村村民的聚居点实施封闭管理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么做是有前提的,即:在农村村落这个区域内进行了科学的功能区规划,将生活区和其他区域分离开来,分离之后,才可以在单纯的生活区实施封闭管理,其他区域是不能封闭的。
这是广大农村城镇化之必然,很多发达地区的农村已经出色地做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