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猫画虎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猫画虎教案
照猫画虎教案
作为⼀⽆名⽆私奉献的教育⼯作者,常常要写⼀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照猫画虎教案,欢迎⼤家分享。

照猫画虎教案1
⼀、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爱护⼩动物。

⼆、复习⽣字,理解本课⽣词,要求掌握:古怪、⽆忧⽆虑、尽职、闭息凝视、变化多端、⽣⽓勃勃,会⽤任凭、⽣⽓勃勃造句。

三、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法。

四、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幻灯机及课⽂配套的幻灯⽚。

或⽤图画。

[课时准备]
第⼀课
⼀、导⼊
(联系学⽣的⽣活,让学⽣对新课产⽣亲切感)。

哪些⼩朋友家⾥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叙述:有⼀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舍(板书),他⾮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篇⽂章呢!这就是我们课本上《猫》。

⼆、⾃学课⽂
△⼩朋友⾃⼰读课⽂,看能不能读懂。

不懂的⾃⼰做上记号。

△查字典: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

(让学⽣抓住组成词的关键性字眼,查字意,然后理解词义)
△这篇课⽂中,写了哪些猫?(⼤猫和⼩猫),分段就可以把前⾯写⼤猫的作为⼀段,把后⾯写⼩猫的作为⼀段。

⼩朋友再读⼀遍。

划分段落。

分好段想⼀想:课⽂第⼀段,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第⼆段,写⼩猫的什么特点?把能概括它们这⼀特点的句⼦划下来。

(第⼀段: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段:满⽉的⼩猫更可爱。


三、讲读课⽂
第⼀段:
1.课⽂开头第⼀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当你读到这⼀句时,你是怎么想的。

2.下⾯就写它怎么古怪,它古怪在哪⼉呢?听⽼师读课⽂。

3.范读第⼀段。

4.现在我们先来看第⼀⼩节,边读边想:从这⼀节叙述的内容⾥,我们看到了猫的⼏种不同的形象。

结合放幻灯,以及平⽇观察,具体描绘⼀下猫的这些形象。

每叙述⼀个形象,要求概括⼀下⾃⼰对猫的印象。

△(放幻灯①:猫在睡觉)学⽣叙述:猫很⽼实。

(释:⽆忧⽆虑)
△(放幻灯②:猫出去玩)学⽣叙述:猫很贪玩。

△(放幻灯③:猫等⽼⿏)学⽣叙述:猫很尽职。

(释:尽职)(突出:⾮┉┉不可┉┉)
5.点拨:猫⼜是⽼实,⼜是贪玩,⼜是尽职,那么课⽂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你们再读读课⽂,特别注意课⽂中连接的词语和句⼦。

(说⽼实吧,它的确┉┉;可是┉┉;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
①说它⽼实吧
6.⽐较读
这两种句式语⽓有什么不同?
②它很⽼实
①说它贪玩吧
⽐较读
再⽐较⽐较,体会体会
②它很贪玩
说它⽼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给你什么感觉?(并不完全这样)
7.根据板书指点:
说它
⽼实(可是)贪玩
贪玩(可是)尽职
指点:说它⽼实,它是乖,可是,它⼜贪玩;说它贪玩吧,它是贪玩的,可是,它⼜尽职的。

所以课⽂开头第⼀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些就是猫的古怪的表现之⼀。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天睡⼤觉,晚上捉⽼⿏,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实呀,乖,贪玩呀,尽职呀。

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可爱的⼩孩似的,所以运⽤了拟⼈的⼿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8.指导朗读。

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9.继续往读,猫⼜怎么古怪,这⼀节中,你觉得哪⼏句是主要的,能概括全⼩节内容的,把有关的语句划下来,准备⾃⼰讲书。

(可划的词语:它要是⾼兴,能⽐谁都温柔可亲,它若是不⾼兴,⼀声不响。


这⼀⼩节请⼩朋友⾃⼰读读、想想、讲讲。

例如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样运⽤的什么表现⼿法,⽤词造句,甚⾄标点符号的作⽤都可以讲。

⾃⼰讲书要点:
(1)它要是⾼兴,能⽐谁都温柔可亲后⾯⽤了冒号,表⽰下⾯写猫的温柔可亲。

(2)⾼兴时的温柔可亲是详写的,不⾼兴时⼀声不响,写得简略。

(3)写⾼兴,着重写了猫的不同叫声。

突出有关词语:
长短不同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粗细各异
(4)猫并⽆⾼兴与不⾼兴之分,这⾥作者运⽤拟⼈的⼿法,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感情。

10.指名读第⼆节,要把你们刚才讲的冒号、层次、感情,⽤停顿和语调表达出来。

四、巩固词语。

任凭、⽆忧⽆虑、温柔可亲、尽职、变化多端、闭息凝视、古怪,从中挑出两到三个,写出猫给你的印象。

五、各⾃练习背诵⼀、⼆两节。

第⼆课
⼀、讲读课⽂
第⼀段,第三节。

1.这⼀节进⼀步写出猫的古怪。

你们能⽤⼀对反义词把这⼀节的内容概括⼀下吗?(板书:怕、勇猛)
2.⽤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联接起来。

既┉┉⼜┉┉虽┉┉但更多的是┉┉
3.现在我们来看整个的第⼀段,写猫的古怪,分了哪⼏层来写。

就前⼀课出现的板书指点。

说它
⽼实
(可是)
贪玩
__
贪玩
__
尽职
古怪
__
温柔可亲
__
⼀声不响
__

__
勇猛
这些⽅⾯,课⽂中哪些写得详细(⽼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

根据学⽣回答在上⾯这些词上⽤彩⾊粉笔做上着重号。


为什么作者写猫的⽼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写猫的贪玩、⼀声不响、胆⼩要详细呢?
原因有⼆:
⼀⽅⾯是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
⼆⽅⾯事实上猫的优点是主要的,不然的话,怎么会许多⼈家养猫,作者⼜怎么会爱猫呢?
4.指导:概括段意,这⼀段主要写的什么?我们还可以⽤书上哪⼀句概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这⼀句写在这⼀段的第⼀句,这叫什么⽅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看就明⽩,⽽且印象深刻)
第⼆段
1.你们再看第⼆段的第⼀句,在全段中的地位怎样?(也是段⾸概括)。

课⽂上说满⽉的⼩猫更可爱,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猫。

现在你们从课⽂⾥找找,哪些词语本来是⽤在⼩朋友⾝上,现在却⽤到⼩猫⾝上去了。

(好玩具;不哭、打秋千、⽣⽓勃勃、天真可爱以体会拟⼈⼿法的运⽤及作⽤。


2.⼩猫的可爱,你们感觉了吗?我请谁来讲,先照课⽂讲,然后补充⾃⼰所观察的,说出⼩猫的天真可爱。

3.指名朗读。

4.特点层次。

⼀根鸡⽑
淘⽓
⼀玩起来
它们的胆⼦
你见了
⼆、练习背诵
三、说话练习: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活习性,这篇课⽂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
格及作者对猫的爱。

谁能选⾃⼰所喜爱的⼀种⼩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提供导语:_____的性格实在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说它)
⽼实
(可是)
贪玩
古怪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声不响

勇猛
好玩具
⼩猫
也不哭
更可爱
胆⼦越来越⼤
摔抱打◆
照猫画虎教案2
⼀、教学⽬标:
知识⽬标:通过观察、⽐较和归纳,了解猫科动物的基本特征。

技能⽬标:学习“照猫画虎”的⽅法,运⽤各种⽅式表现虎和其他猫科动物,发展学⽣形象思维,培养学⽣的创造能⼒。

情感⽬标:认识到动物⽆论是凶猛还是可爱,都是⼤⾃然的⼀员,树⽴起从⼩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和保护⽣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利⽤观察、⽐较的⽅法抓住猫科动物的特点,进⾏⼤胆表现。

难点:画⾯的组织,表现⾃⼰独特的创意。

三、课前准备:
(学⽣)彩⾊⽔笔、油画棒、画纸等。

(教师)课件、各种猫科动物的图⽚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第⼀环节导⼊
(1)请学⽣听⼀听动物的叫声,猜⼀猜是什么动物在叫?
(2)教师⼩结,今天,我们要照着猫的样⼦画与其相近的动物,揭⽰课题《照猫画虎》。

第⼆环节对⽐与分析
(1)图⽚欣赏,归纳猫的特征。

猫的形象特点:猫的主要组成部分(头部、躯⼲、四肢和尾巴等),猫的⽑⾊。

(2)对⽐欣赏,归纳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

通过对猫、⽼虎、狮⼦、豹图⽚欣赏,学⽣讨论交流。

通过探究性学习,归纳出猫科动物与猫的相同点、不同点。

(外形相近,主要是形体⼤⼩和⽑⾊花纹不同。


第三个环节佳作欣赏
欣赏⼤师的作品,分析⼤师们在表现过程中如何突出动物的特点?
欣赏学⽣作品,说说他们的作品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地⽅?
第四环节创造与表现:
(1)作业要求:请你根据猫的外形特点⽤各种⽅式⼤胆地画⼀画猫科动物。

(2)巡视指导:⿎励学⽣运⽤⾃⼰喜欢的材料和⼯具,⼤胆想象和表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动物来。

第五环节展⽰评价、拓展延伸
(1)⼩组、全班交流评议,教师补充。

(2)⿎励学⽣课后尝试⽤其他材料表现猫科动物。

板书:
照猫画虎
猫猫科动物(⽼虎、狮⼦、豹)
相同点外形相近(头部、躯⼲、四肢和尾巴)
不同点形体⼤⼩
⽑⾊花纹不同
照猫画虎教案3
⼀、名家
提起培根,我们总是将他跟那句知识就是⼒量(knowledgeispower)的名⾔联系在⼀起。

不过,在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1981)之后,⼈们越来
越觉得信息就是⼒量(informationispower)。

在农耕时代,那些掌握了最好的耕作技巧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的⼈是最成功的;在⼯业时代,那些拥有最好的⽣产设备和最多的资⾦的⼈是最成功的;⽽在信息时代拥有最多的信息的⼈才是最成功的。

所以⼈们坚信,在当今社会,任何⼈只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段和整合信息的能⼒,他就是最有⼒量的。

这样⼀来,很多⼈便觉得,培根的知识就是⼒量的理念已经过时。

其实,这是⼀种误解。

因为信息本⾝并不是知识,它只是⼀种客观存在;在被⼈接受之前,它只是客观地、以不同的⽅式存在着。

坐拥书城并不说明真的拥有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贫⾎症仍然到处可见。

信息只有在被有效掌握之后才可以被称作知识。

⼀句话,只有在你对信息这个对象知道了、认识了、掌握了,你才拥有了知识;知识这个词的英⽂knowledge的构词形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要获得知识,⾸先得know(知道、了解)。

所以,我们认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跟强调知识的⼒量两者并不⽭盾。

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夫勒和培根是⼀致的;强调信息与强调知识实际上是⼀个问题的两个⽅⾯。

对于许多年轻⼈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信息⽽是知识。

因此,今天我们再读培根的《谈读书》并不过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莎⼠⽐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同代⼈,他们都是⽂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学的骄傲。

莎⼠⽐亚⽤他的戏剧叙说⼈世的悲欢,培根则⽤他的哲学和论说⽂追诘⼈⽣的哲理。

对于⼀般读者来说,培根的哲学可能了解不多,但他的哲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他的论说⽂。

在培根之前,源⾃古希腊的唯理主义哲学⼗分盛⾏,学者们强调的是符合理性的思辨⽽忽视实践。

培根则强调将知识应建⽴在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积累上;他强调了实践在获得知识上的重要性。

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培根的论说⽂多是根植现实的。

培根的《新⼯具》《新⼤西岛》在普通读者中似乎很少有⼈问津,倒是他的《论说⽂集》拥有⼴泛的读者。

今天我们读到的《论说⽂集》是逐渐充实⽽成的。

其初版⼀五九七年收⼊论说⽂⼗篇,⼀六⼀⼆年版收⼊论说⽂三⼗⼋篇,⼀六⼆五年版收⼊五⼗⼋篇。

现在通⾏的就是最后这个版本。

散⽂在西⽅⽂学中并不是⼀个强⼤的传统;西⽅⽂学的传统主要是史诗和戏剧。

培根之前,致⼒于散⽂或随笔这种⽂体创作的且影响较⼤的恐怕只有法国的蒙⽥(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

据说,官⾄波尔多市长的蒙⽥在三⼗⼋岁时突然隐退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由、平静、悠闲的乡绅⽣活,躲进蒙⽥城堡的塔楼,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且边读边记下⼼得。

不知不觉在九年当中写成了⼏⼤卷⽂学。

⼀五⼋〇年,他把它们拿去出版时,不知该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好,因为以前的⽂学中⼏乎从未有过这种随随便便写成的东西,于是他⼲脆就取书名为Essais。

essai⼀词在法语⾥本来是试验尝试的意思;体育⽐赛中的试举、试跳、试掷,⽤法语说都叫essai。

看来,蒙⽥出版他的书跟胡适当初出版中国第⼀本新诗集《尝试集》时的⼼情是相似的。

⼤概是在蒙⽥出版了这两卷书之后,法语的essai始有随笔散⽂之意;今天,我们便把他的书译为《随笔集》了。

培根所写的《论说⽂集》英⽂叫essay,这个英⽂词跟法语的essai是有关系的。

可以说,培根写《论说⽂集》在⼀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蒙⽥的影响;只是我们没有把他的Essay翻译成《随笔集》,⽽是将之译成《论说⽂集》。

《论说⽂集》中的⽂章皆是短⼩精悍的⼩品⽂,主题涉及⽣活的各个⽅⾯。

培根⼀⽣的经历⾮常丰富,他的许多论说⽂⼀⽅⾯是⼀个哲⼈的思考,同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概括起来,它们主要涉及⼈与世界、⼈与⾃⾝、⼈与上帝之关系。

《谈真理》《谈死亡》《谈迷信》《谈野⼼》《谈虚荣》《谈美》《谈谣⾔》,⼀事⼀议,见解独到,鞭辟⼊⾥,雅俗共赏。

所以,斯韦弗顿(Sweaton)说:培根的《论说⽂集》可说是少数的世界书的⼀部,这种书不是为⼀国⽽作,乃是为万国⽽作的;不是为⼀个时代,⽽是为⼀切时代的。

⼆、名作
《谈读书》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篇。

这篇译成中⽂不⾜七百字的短⽂,闪烁着⼀位哲⼈的真知灼
见。

⽂章的第⼀部分重点谈到跟读书相关的⼀些基本问题:读书之⽬的、读书之作⽤、读书与运⽤,以及如何读书。

⽂章⾸先⾼度概括了古今之⼈读书之⽬的: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并指出了这三种读书姿态在⽣活当中的具体表现。

其次,作⽤⼜指出了读书的作⽤,并洞明了读书与经验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并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

在这⾥,培根睿智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经验⼜补读书之不⾜;其实⽤主义的哲学理念从字⾥⾏间见出。

⽂章第⼀部分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培根谈读书⽅法的那⼏句:书有可尝者,有可吞⾷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培根再次⽤形象的语⾔将⼏种不同的读书⽅式区别开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是如何处理信息;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书籍,⽽是如何⾼效地去吸收书本知识、整合前⼈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看,培根的这种对各种书籍的区别对待的阅读⽅式,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这⾥有⼀点需要说明,培根认为,有的书亦可请⼈代读。

这⾥所说的代读,在培根那个时代的贵族当中是常见的,但在今天,作为普通读者则很难做到。

不过,今天有的⼈还是有请⼈代读的机会的;不过,硕导、博导们让⾃⼰的弟⼦代为收集整理资料,那是⼀般读者没法享受的福分。

现在的出版社所出的⼀些经典名作的简写本、提要也可算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种代读。

可是,这种代读太多了⾃然也会养成⼀种浮躁的习⽓;作品毕竟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正如培根所说,书经提炼犹如⽔经蒸馏,淡⽽⽆味矣。

《谈读书》的第⼀部分已简略地提到了读书之作⽤,认为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

⽂章的第⼆部分则重点就这⼀点展开讨论。

同时,这⼀部分也是这篇⽂章论述特别有⼒、逻辑特别严谨的⼀部分,也是显出作者作为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睿智的⼀部分。

这⾥既有格⾔式的精辟,⼜有符合情理的推演。

⼀开始,作者便以格⾔警句的⽅式写道:读书使⼈充实,讨论使⼈机智,笔记使⼈准确。

读书充实、讨论机智、笔记准确形成三重关系;接着,作者⼜⽤辩证的⽅式对⾃⼰提出的判断进⾏诘难,或作反向推演:即若不做笔记、不参与讨论、不读书将是如何。

其中说到若不读书,则须欺世有术,始能⽆知⽽显有知;如果说对于不做笔记的补救办法尚可为⼈们接受的话,那么,从作者在反推当中所提出的应对不读书的办法来看,实际上他是说不读书⽆论如何是错误的。

从读书讨论笔记这⼀层⾯,作者进⽽专门探讨读书⼀项。

换⾔之,作者这⾥是紧扣住读书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或者说,是要明确回答为什么读书使⼈充实。

跟以上三重关系相应地,作者提出以下⼏重关系:读史明智、读诗灵秀、数学深刻、伦理学庄重、逻辑修辞善辩;论⾄此,⼀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有⽔到渠成、⽠熟蒂落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在他的《学术的进步》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专⼼学问者,性格也受陶冶。

如果以上属于正⾯论述,以下作者则对⾃⼰的关于读书的论点进⾏反论:即前⼀层次作者强调的是读不同的书可以使⼈怎样,接下来则是要回答⼈缺少了什么样的素质可以⽤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

培根认为,智⼒不集中者,可⽤数学来弥补;不能辨异者,可⽤经院哲学来弥补,诸如此类。

总之,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药便是书籍。

还需注意的是,培根为了引出他的这⼀层的论点,他采⽤了譬喻的⼿法;⽤各种运动与⾝体的关系来譬喻读书对于⼈的精神的关系,⼗分贴切。

培根的《谈读书》⼜很⾃然会令我们想起荀⼦的《劝学篇》。

⽆论从劝⼈读书这⼀点上,还是在强调读书对于⼈天性的改进上,或是在⽂章的论述⽅式上,两位哲⼈都有着惊⼈的相似。

这从以下可以见出:
⾸先,在学问或书籍对于⼈的精神世界的养成这⼀点上,荀⼦和培根⽆疑是⼀致的。

荀⼦认为:⽊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博学⽽⽇参省乎⼰,则知明⽽⾏⽆过矣。

培根则坚信:天⽣才⼲犹如⾃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

表述虽异,其理却⼀。

其次,在肯定书籍的⼯具功能⽅⾯,虽然荀⼦没有写出培根《新⼯具》那样的著作,但荀⼦却深深地意识到书籍对于君⼦的⼯具作⽤:假舆马者,⾮利⾜也,⽽致千⾥;假⾈楫者,⾮能⽔也,⽽绝江河。

培根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在《谈读书》已明确强调了书籍的⼯具功能,他不仅仅认识到读不同的书籍可以养成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认识到,缺少什么样的素质则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或做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虽然他在这⾥对⼯具功能的强调不如他在⾃⼰的著作《新⼯具》中来得那样明显。

总之,⽆论是荀⼦还是培根,皆认为君⼦善假于物也。

再次,从⽂章学的⾓度看,《劝学》和《谈读书》亦堪称姊妹篇。

两位哲⼈在时间上虽相距⼗多个世纪,但在动⼈求学、催⼈上进⽅⾯,却是⼼有灵犀;在鞭辟⼊⾥,纵横捭阖的⽓势上,亦是难分伯仲。

荀⼦的《劝学》以设喻见长,培根之《谈读书》亦善将抽象之哲理与事理连类。

在设喻上都善于从正反两个⽅⾯⼊⼿。

总之《劝学》和《谈读书》,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在诗⼼⽂⼼上的相通,在探究指善之理上的遥契;正如钱锺书所说:东海西海,⼼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照猫画虎教案4
拟这个题⽬,是想谈谈仿作的效⽤和利弊问题。

仿有⼴狭⼆义。

如果⽤⼴义,我们可以说,任何⽂章,甚⾄⼀⾔⼀句,都是仿作,因为很难说古⼈没有这样写过。

这⽤褒语说是⽆⼀字⽆来历,⽤贬语说是千古⽂章⼀⼤抄。

但这类的仿,绝⼤多数是⽆意的。

正如⼥⼉说话像妈妈,熟了,惯了,⼀张⼝,不知其然⽽然地就⾛了⽼路。

仿也可以是有意的。

如苏东坡之于《庄⼦》,归震川之于《史记》,因为喜欢、钦佩,下笔,有时就⼼仰⼿追,希望纸上也出现那样的神理。

这有意的仿是取其神,还不是状其貌,所以与狭义的仿有⼤分别。

狭义的仿是既取其神,⼜状其貌,也就是俗话说的照猫画虎。

⼴义的仿含⽽不露,与我们想谈的问题关系不⼤;这⾥专谈狭义的仿。

狭义的仿也是古已有之。

褚少孙补《史记》仿太史公《史记》,扬雄《法⾔》仿《论语》,这是体制所限,不得不然。

王逸作《九思》,仿《楚辞九章》,李商隐作《韩碑》诗,仿韩愈⽂,虽然不⽤同⼀格局⽽神情相似。

更近⼀步,如李⽩作《拟恨赋》,仿江淹《恨赋》,鲁迅作《我的失恋》(副题为拟古的新打油诗,见《野草》),仿张衡《四愁诗》,是亦步亦趋,连格局也⼀样。

其实,就格局之为仿作的外貌条件说,格律诗(包括试帖诗)、填词、谱曲,以及⼋股⽂、寿序、墓志铭之类,⽆妨都算作仿作,因为都是照⽼样⼦铺叙⼀番。

照⽼样⼦铺叙,有其必要性。

这从消极⽅⾯说是不得不如此,譬如你作七⾔律诗,就必须⼀⾸⼋句,每句七个字,双句末尾押韵,平仄协调,等等。

从积极⽅⾯说还有⼤好处,是依固定格局练功,所照之猫⼜⼤多是成熟的作品,多次重复,会收到稳妥⽽扎实的效果。

因为这样,所以古⼈学习写作,⼏乎都⽤过这种办法,并且重视这种办法。

也许由于古⼈的启发,也许不是⽽出于今⼈的探索⽽有所得,近些年来,教作⽂或学作⽂,着重仿作以求速成的办法像是颇为流⾏。

这表现为⼩学⽣作⽂和中学⽣作⽂之类的书刊为数不少,据说销路也颇为可观。

这类书刊选录的⽂章,⼤多为学⽣的习作,有的附有⽼师或语⽂专家的批改。

显然,这是兼讲作法的范本,意思是还不够这样⽔平的,可以体会仿效,急起直追。

这种办法究竟好不好?
我的看法,适度地⽤,有好处;如果超过限度,把它看作唯⼀的灵丹妙药,那就会欲速则不达。

先说好处。

前⾯⼀再说过这个意思,学作⽂也要取法乎上,以求⾄少能够仅得乎中。

可是对初学说,取法乎上有时候会感到困难,这就是孔⼦⼤弟⼦颜回说的:仰之弥⾼,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总之是不知道妙处在哪⾥。

还有时候,⼤致知道妙处在哪⾥,可是⾃⼰的本领与之差距太⼤,⼼有余⽽⼒不⾜,是欲接近⽽不得其门⽽⼊。

如旧时代许多⽂⼈对《庄⼦》就是这种⼼情,⾼⼭仰⽌,可是上不去,于是不得已,退⽽学韩柳,甚⾄更退⽽学⽅苞、姚鼐,⽢⼼作桐城派的末流。

再举近代⼤作家为例,鲁迅的作品,⼤家都承认是⾄⾼的范本,可是学它却不容易。

⾄于初学,据我所知,有些⼈就常常看不懂,不懂,其妙处在哪⾥尚且不知,⾃然就更谈不到学它了。

这⾥的问题是理想与可能的兼顾或暂时偏顾的问题。

取法乎上是理想,做不到,只好舍兼顾⽽暂安于偏顾,先要可能。

⼩学⽣作⽂和中学⽣作⽂之类的优越性就在这⾥。

你说它不够上吗?确是如此。

可是它是可能拿到⼿的,容易拿到⼿的,根据⼿⾥的⿇雀⼤过天空的鹰的原则,我们当然应该抓住它不放,就是说,把它看作⼊门之路,好好利⽤它,让学习的⼈于照猫画虎的练习中,不知道如何作的变为知道如何作,不能通顺的变为能够通顺。

得其门⽽⼊,提⾼快,是偏顾可能的好处。

但不可因此⽽放弃了兼顾,就是说,不应该停在这⾥,⽽不向理想或取法乎上前进。

如果真就停⽌不前,那就是利⽤仿作超过了限度,过犹不及,好处会变为坏处。

坏处是下⾯这些:
(⼀)受拘束,不利于放。

有时候,我听见有的⽼⼈物或半⽼⼈物评论报刊上的某些⽂章,说是不脱中学⽣⽓。

这意思是,题材范围窄,⽴意浅易⽽平常,表达⽅⾯,⽤全⼒修饰,所得却是疲弱⽽不⾃然。

这评论⾃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说中学⽣时代的⽂章还不能⾼,不能深,不能放,这意见是不错的。

仿作,以这类⽂章为范本,就像是在有围墙的体育场⾥跑步,⽆论你怎样驰聘,冲到围墙以外的可能是没有的。

就作⽂说是有个框框拘束着,拿起笔,亦步亦趋,就很难跳到框框以外。

这从长远⽅⾯看是不利的,因为初学作⽂,提⾼的⼀个重要动⼒是放,即打破拘束。

这在前⾯已经说过,不再赘。

(⼆)难得博取就不能取法乎上。

由道理⽅⾯说,强调仿作的办法未必就不能兼顾博取,但事实是,既然⼤部分注意⼒放在《⼩学⽣作⽂》和《中学⽣作⽂》之类上,想同时研读鲁迅以及五四时代及其后的许多作家的许多作品⾃然就不容易了。

其结果是,⽂思和⽂笔的泉源仅仅来⾃学⽣作品之猫,照样画,即使成绩好,能够完全不⾛样,也不过完成个同样的猫,想画成呼啸⼭林的虎是做不到的。

成猫⽽不成虎,这是能得近处之⼩利⽽不能得远⽅之⼤利,度长短,计得失,是不合算的。

(三)难得⼤提⾼。

上⼀节谈写作的低标准和⾼标准。

仿作的范本当然超过低标准,因为不只是没有揪住辫⼦的错误,⽽是平稳通顺,在⽴意、取材、条理、表达等⽅⾯都合乎作⽂法的规程。

有的⼈也许会想,这就够了。

知⾜,不好⾼骛远,⾃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不过,以学习书法为喻,昔⽇⽂⼈写⼩楷,只求平整匀称,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这就⾃⼰说是有成为书法家的机会⽽不利⽤,由别⼈看是⽢居中游,总之是未免可惜。

学作⽂也⼀样,只致⼒于仿作,满⾜于平稳通顺,有再提⾼的机会⽽不求提⾼,也是未免可惜。

求提⾼,就不能在仿作的范围内踏步不进,因为仿作有个极限,是逼真范本,⽽范本,充其量不过是超过学⽣⽓不多的作品,只满⾜于此,最多也只是取法乎中了。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仿作的办法,其价值有正反两⾯:初学,有利于速成;但过于依赖它,就会阻碍向⾼处远处发展。

稳妥的利⽤办法是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具体说可以这样:
(1)就时间说,早期多⽤(不是专⽤)⼀些,随着程度的提⾼,逐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