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十日谈》有感
这是一本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书。
我之所以这样说,倒并不是因为本书的内容,而是因为作者风趣幽默的文笔。
评价这本书,我想应该从创作本书的背景开始。
中世纪的欧洲曾爆发一场极其可怕的瘟疫——俗称“黑死病”的鼠疫。
这场鼠疫夺走了几千万欧洲人的生命,整个欧洲大陆陷于绝望和恐惧之中。
尤其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遍地横尸、满目疮痍,十室九空、丧钟乱鸣。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薄迦丘的《十日谈》问世了。
它洋溢着青春的阳光和笑声,散发着活泼的市井味和情爱气息,在瘟疫和死亡之外,营造了一个绿荫葱茏、鸟语花香、欢歌声声的世外桃源。
统治了西欧近一千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在文艺领域内遭受到这样严重的挑战,由此欧洲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曙光。
但丁被人们喻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其实,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薄迦丘。
他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期,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究竟来自旧世界,,不可能完全摆脱中世纪思想意识的影响。
《十日谈》中的一些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至一部分糟粕,可以从这里得到说明。
当然,新观念的表达,对新世界的向往,是这部杰作的主要一面。
所以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桑克提斯才会说:“但丁结束了一个时代,薄迦丘开创了另一时代。
”
《十日谈》共有一百则故事,来源广泛,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民间故事(尤其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七哲人书》、《马可·波罗游记》等),传奇轶闻和街谈巷议兼收并蓄,熔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特点于一炉。
《十日谈》的一百则故事塑造了大量人物,有王公贵族,骑士僧侣,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角色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情节多姿多彩,贯穿全书的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那具体作者又是如何在其作品中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呢?
第一,对天主教会腐败实质的尖锐讽刺和大胆揭露。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确立,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在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搜刮钱财;在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下面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等。
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它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第二,对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进行批判。
第一天故事之一,也就是全书的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普拉托的切佩雷洛,尽管生前作恶多端,可是临死却用一篇虚假的忏悔欺骗了神父,本应该待在地狱里,落入魔鬼手中,死后却成了圣徒,被人称为“圣恰佩莱托”。
他的圣名越传越大,以至于凡是遇到灾难时,人们就只是向他祷告,人们还说,天主通过他已经多次显灵,只要你诚心向他祷告,“天天都会发生奇迹”。
这个故事多么可笑啊,本来愚弄人民的天主教会反被一个恶棍给愚弄。
但这正是薄迦丘想说明的道理:不
管切佩雷洛到底是恶棍还是圣徒,只要能愚弄人民,让大家更加狂热地迷信天主教,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好比第二天故事之一,第四天故事之二,以及第六天故事之十都是典型的例子。
薄迦丘便是以故事的形式批判蒙昧主义的。
第三,批判禁欲主义。
第三天故事之十也批判了禁欲主义。
一个14岁女孩凭着一时幼稚的热情一心想到荒凉的沙漠去修道。
后来,一位年轻、虔诚的道士有心想试一试自己的道行,便收留了她。
可是,当“人性”借着少女丰满的肉体呈现在可怜的修道士眼前时,他就抵挡不住了,只能抛弃“神性”,屈服于自身的欲望。
这则故事犀利地挖苦了神圣的禁欲主义。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描写修女偷情(第九天故事之二);修士偷情(第一天故事之四);修女们争相与假装哑巴的园丁同睡(第三天故事之一)等等。
第四,提倡男女平等,维护妇女的权利,反对买卖婚姻。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六天故事之七。
菲莉芭夫人和情人暗通款曲,被丈夫察觉并控告到法庭,但他凭着巧言善辩,不仅无罪释放,还促使法律作了修改。
在这则故事中,妇女的权力(说不好听点就是偷情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
中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权”、宣扬“人权”,从禁欲到纵欲,由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所以,《十日谈》不免会烙上时代的烙印。
更何况,所谓人文主义者,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
他们虽然反对封建教会,却并非无神论者,并不反对上帝,也从未否定过基督教教义(薄迦丘自己就是天主教徒)。
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
他们心目中的人,主要是资产阶级自己。
所争取的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纵欲)。
以上就是我对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十日谈》的一些理解。
中文系12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陈启敏
201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