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U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
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

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刘成伟一、违反申诉中的推定(presumption)gatt/wto下的争端解决几乎都属于违反申诉,即当成员认为其产生于适用协议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益正由于另一成员没能遵守适用协议下的义务,而受到损害或丧失时而向dsb提起的那些申诉。
1960年,缔约方全体(the contracting parties)裁定,与gatt不一致的措施被推定为造成了利益的丧失或损害,并且由被控方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1〗这一原则被东京回合中达成的争端解决程序所采纳,而现在又被规定在dsu第3.8条,该条规定:“如果发生违反在适用协定项下所承担义务的情况,则该行为被视为初步(prima facie)构成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案件。
这通常意味着一种推定(presumption),即规则的违反对适用协定的其他成员方构成了不利影响(adverse impact),在此种情况下,由被控成员负责反驳这一指控。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注意到,在违反申诉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概念,即“推定”(presumption),这意味着义务的违反构成了利益丧失或损害的初步证据。
dsu第3.8条表明,一旦某一适用协定项下的义务被证明遭到违反或受到侵害,则该违反导致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推定将被确立。
同时,该规定似乎表明,这一关于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推定是能够反驳的(rebuttable),并且似乎证明没有“不利影响”(adverse impact)就足够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看出,在gatt/wto的历史中还从没有一个成功反驳这一推定的案例。
gatt的实践表明,仅仅证明没有发生不利的贸易影响,尚不足以推翻这一推定。
正如前一论文所述,一旦产生于gatt规定的利益被界定为保护竞争条件而非贸易流量,那种关于某一措施尽管可能与规定了具体竞争条件的规则不符,但却由于实际贸易或贸易效果的缺乏而并没有损害该规定下的利益的观点,就再也站不住脚了。
论文不满足申诉条件

论文不满足申诉条件
回答一:
若论文不满足申诉条件,需修改申请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若申请后仍不合格,可采取如下处理办法:延期答辩。
众所周知,论文被判定为不符合标准,无异议后需重新修改,如果对学校的处理方式有异议,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诉,走申诉程序,按照申诉程序提交相关资料即可,将有专家对你的论文进行复查。
对于第二次检测结果仍有异议的论文,如果该论文是学位论文,则需要学校的综合委员会在做出决定之前做出决定。
回答二:
留学论文申诉条件,这里我们就以英国的大学为例。
一、申诉类别
1.A类申诉:因特殊情况导致自己申请延期或者补考
(1)赶不上交论文的deadline想要延期
(2)提交论文超过截止日期
(3)在考试前自己状态不好,比如感冒等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
(4)提交论文后预感自己不会取得好成绩
满足以上的条件,在可以提供充分证据、理由的情况下申诉,1-3个月的延期是被允许的。
2.B类申诉:论文被认定学术不端
(1)论文重复率过高
(2)论文有互相抄袭的共谋
出现这些情况后是需要接受学校的调查的,如果对调查不满意,是可以进行申诉的,学校会举办听证会,你需要为自己进行辩护。
3.C类申诉:论文挂科
这也是最为常见的申诉要求,在出现论文挂科后,可以通过申诉让自己获得第二次机会。
需要提醒一点,在出现论文挂科后,如果没有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允许第二年重新提交的。
二、如何准备申述
对于英国的大学,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线进行申诉,准备好确凿的证据,从学校的规章制度中找寻相关立场。
同时要注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身体问题、家庭因素等不可抗力因素。
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

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为加强本科生学术道德建设,规范本科生学术行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令第4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校本科教育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毕业论文(设计)抄袭、作假行为的认定第一条抄袭行为的认定本办法定义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和剽窃为同一概念,以下统称抄袭,是指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如学术观点、数据资料、内容情节、架构或研究成果等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后在本人毕业论文(设计)中据为己有或采用他人成果时不注明出处的学术不端行为。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原则上可认定为抄袭:1.连续引用他人作品超过300字而未注明出处的;2.使用他人已发表的数据、图表等内容未经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3.文字复制比R(即被检测论文与非本人学术成果的文字重合字数占全文的百分比)>30%的;4.照搬他人论文或著作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办法而没有注明出处或未说明借鉴来源的;5.其他由院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认定的抄袭行为。
第二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认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被认定为论文作假:1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6.雇用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7.借助技术手段或其他方式降低查重率的;8.伪造数据的。
包括在学位论文中伪造或篡改研究成果、调研数据、实验数据或文献资料以及凭主观臆断捏造事实等行为;9.其他学术界公认为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与表现。
包括引用文献、图表、模型欠缺客观、公允,注明和注释不当的;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没有参与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等其他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第二章抄袭、作假行为的审查第三条各院系负有对本单位教师、学生进行防范毕业论文(设计)抄袭、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学术道德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并负责对本单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交前进行审查。
学校学生申诉制度

学校学生申诉制度学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建立起的一套学生申诉和解决问题的机制。
学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
下面是我对学校学生申诉制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首先,学校学生申诉制度应该具有公正性和透明性。
公正性是指学校对学生的申诉要公平、公正地进行处理,不偏袒一方,不歧视任何一方,对每一起申诉都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找到真相和问题的症结,从而给出合理、公正的解决方案。
透明性是指学校的申诉制度要向学生和教职员工公开,学生和教职员工要清楚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也要清楚申诉的程序和要求,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的情况。
其次,学校学生申诉制度应该注重保障学生的隐私和权益。
学生在申诉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学校要保证学生的隐私不被泄露,同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更大的困境。
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加强对学生个人信息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学生的隐私得到妥善处理。
再次,学校学生申诉制度应该注重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一旦学生提出申诉,学校应该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整改措施。
学校还要成立专门的申诉处理机构或团队,定期汇总和分析申诉情况,及时解决和整改发现的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最后,学校学生申诉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申诉制度应该简明易懂,流程清晰,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申诉流程和要求。
同时,学校要完善相应的申诉处理机制和流程,确保申诉能够得到及时受理和处理,并给出相应的答复和结果。
只有这样,学校学生申诉制度才能够真正起到维护学生权益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总之,学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学校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积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不断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正、透明、可靠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判断标准

交大法学SJTULawReviewNo.2(2022)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判断标准方 芳目次 引言一、侵权判断标准的问题与实质 (一)解释论冲突下的判断标准分歧 (二)思想标准和声誉标准的适用争议 (三)司法实践的历时性变化 (四)差异的源头与实质二、比较法混合移植的反思及修正 (一)伯尔尼公约的解释和影响 (二)中国法的选择与改良 (三)声誉标准的证否和思想标准加例外模式的证立三、作品思想标准的符号学分析 (一)作品符号的结构化解析 (二)作品思想的符号化提取 (三)符号分析的辅助适用总结摘要 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判断标准分为有违作品的思想和有损作者的声誉两种。
我国著作权法移植作者权体系的二元论模式,但司法实践突破立法引入了版权体系的声誉标准,争议的实质是如何平衡作者和作品利用方的利益。
伯尔尼公约就两大法系的差异没有实质性作为,但在原则性的框架下提供有限度的保护已经成为比较法上的共识。
建议否弃声誉标准,确立作品思想标准加合理限度内的改动作为侵权例外的模式。
通过作品符号的结构化解析划分核心表达要素和非核心表达要素,作品的思想可以简化为对核心表达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判断,为侵权判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保护作品完整权 作品思想标准 作者声誉标准 利益平衡 符号能指和所指引 言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判断标准是我国司法实务中的争议问题,与编辑出版、影视改编等行业利益密切相关。
随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二审改判电影《九层妖塔》剧组侵犯小说《鬼吹灯》作者·031·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天下霸唱享有的保护作品完整权,〔1〕保护作品完整权侵权判定的争议引发广泛关注。
〔2〕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的王清秀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侵权案、〔3〕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终审判决的临摹美术作品《醉荷》侵权案、〔4〕陈世清诉北京快乐共享文化公司等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案〔5〕等典型案例中,法院同案改判和类案异判现象并不鲜见。
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实施办法(试行)

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实施办法(试行)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防止抄袭行为的发生,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按照《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连海大教字[2010]557号)规定,结合我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特制订该实施办法。
一、检测对象全校本科毕业生(不包含航海类专业上船实习学生),包括应届、往届和申请提前毕业的本科生。
二.抽查范围1.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拟参加答辩的毕业生,每个专业按1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查检测。
2.各院(系)推荐的参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全部进行检测。
三.检测标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字复制比<30%的,视为通过检测,可以正常参加毕业答辩。
文字复制比≥30%的,视为没有通过检测。
四.检测程序1.教务处按专业随机抽取检测名单,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所抽取的学生毕业论文组织统一检测。
2.各学院(系)按照教务处抽取的检测名单,在答辩前10天通过教务系统上传毕业论文。
3. 上传论文电子稿(word文档)不含封面、目录、参考文献、附录等非正文部分。
电子文档文件名统一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doc”。
4. 教务处在3天内将检测结果以《毕业设计(论文)检测报告单》形式反馈给各院(系)。
五、检测结果处理1.没有通过检测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商定修改,修改后参加复检。
复查通过者可以正常参加毕业答辩,但取消其评优资格。
复查仍未通过者,原则上不允许其参加正常答辩,院(系)毕业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会议,决定其毕业答辩安排,并报教务处备案。
2. 各院(系)可根据该实施办法,结合专业或学科特点,制订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标准,在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3.院(系)推荐参评校级优秀论文,检测未通过者,取消其参评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

DSU 系列论文之二:诉诸 WTO 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 系列论文之二诉诸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刘成伟在前一论文中作者已 经简单提及,第 1 条中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概念规定了可以诉诸争端解决 的三种诉因,即 1 涉及到所谓的违反申诉;1 涉及到所谓的非违反申诉-; 而 1 则涉及到通常所称的情势申诉。
下面作者就将对争端解决机制的这三种诉因或称为申诉类型,进行更 进一步分析。
一、违反申诉中的推定下的争端解决几乎都属于违反申诉,即当成员 认为其产生于适用协议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益正由于另一成员没能遵守 适用协议下的义务,而受到损害或丧失时而向提起的那些申诉。
1960 年,缔约方全体裁定,与不一致的措施被推定为造成了利益的丧 失或损害,并且由被控方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1〗这一原则被东京回合中达成的争端解决程序所采纳,而现在又 被规定在第 38 条,该条规定如果发生违反在适用协定项下所承担义务的 情况,则该行为被视为初步构成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案件。
这通常意味着一种推定,即规则的违反对适用协定的其他成员方构成 了不利影响,在此种情况下,由被控成员负责反驳这一指控。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注意到,在违反申诉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概念,即推 定,这意味着义务的违反构成了利益丧失或损害的初步证据。
第 38 条表明,一旦某一适用协定项下的义务被证明遭到违反或受到 侵害,则该违反导致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推定将被确立。
同时,该规定似乎表明,这一关于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推定是能够反 驳的,并且似乎证明没有不利影响就足够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看出,在的历史中还从没 有一个成功反驳这一推定的案例。
的实践表明,仅仅证明没有发生不利的贸易影响,尚不足以推翻这一 推定。
正如前一论文所述,一旦产生于规定的利益被界定为保护竞争条件而 非贸易流量,那种关于某一措施尽管可能与规定了具体竞争条件的规则不 符,但却由于实际贸易或贸易效果的缺乏而并没有损害该规定下的利益的 观点,就再也站不住脚了。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申诉处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保障学生权益,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具备合理的定性和制度,以确保公正、透明、高效地处理学生申诉事务。
本文将就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进行探讨。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定性应该是公正、独立、专业的。
公正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基本定性。
公正意味着对学生申诉进行公平、公正地处理,不偏不倚地进行裁决,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独立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定性的重要要素。
独立意味着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能够独立行使职权,依法独立开展申诉调查和裁决工作。
专业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定性的必要条件。
专业意味着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申诉案件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1.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类成员的职责和权利。
委员会应设立主任、副主任、秘书等职务,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保证申诉处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规范申诉处理程序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规范申诉处理程序,明确学生申诉的途径、申诉受理的程序、申诉处理的程序等,确保申诉工作的合法、公正、透明进行。
应当建立健全的申诉案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申诉案件的严格保密和保存。
3.加强申诉处理能力建设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加强申诉处理能力的提升,培养和选拔一支专业、素质高、能力强的申诉处理队伍,提高申诉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4.建立与其他机构的协作机制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建立与其他机构的协作机制,与学校教务处、纪委、学生会等各部门合作,共同保障学生申诉的权益,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工作。
5.加强监督与评估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自身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确保申诉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模板】

****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贯彻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等文件精神,规范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检测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及认定、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工作,由研究生教育院和各学院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领导下共同组织实施。
研究生教育院负责检测工作中的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抽检等工作。
各学院负责本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以及论文检测报告的分析处理等工作。
第三条各学院应指定专人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在使用该系统的过程中,各学院及使用人员须对系统用户名及密码、相关检测过程、检测内容、检测结果等信息严格保密,并严禁使用该系统对本学院以外或其他不相关的论文进行检测。
第四条我校拟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所有学位论文均纳入检测范围。
未按要求参加检测的学位论文,不得进入送审及答辩程序。
涉密论文不适合系统检测的,应经论文作者所在学院同意后向研究生教育院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不参加检测,由所在学院组织专家进行人工检测。
第五条学位申请人提交检测的学位论文应当是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推荐的最终定稿。
学位论文电子版采用word文档格式,一律采用以下格式命名:作者姓名_学号_文献名称.doc。
第六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只检测学位论文正文(除目录、参考文献和后记之外的部分)的内容,同时去除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献。
第七条学位论文应当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开通期间内完成检测。
未在规定期间内进行检测的,不得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
第八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学位论文的总文字复制比。
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热管式发酵设备的优点:①减少发酵工业的能耗,节约大量水、电等;②传热效率高,副反应减少;③热管安装布置方式灵活,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可根据换热量的多少增减热管元件的数量,亦可单独更换热管;④安全可靠,不需要经常维护。
3.3.2 结晶技术结晶技术是能够控制发酵产物固体特定物理形态的制造与分离纯化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等优点。
分离提取也是发酵生产下游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许多发酵产品可以通过结晶技术获得,并且所获得的产品浓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结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结晶技术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例如将多种结晶方法相结合的耦合结晶技术在发酵后目标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结晶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后提取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等。
在发酵工业中,目标产物的分离提取纯化是整个发酵工业的重中之重,如果将结晶技术应用到发酵工业目标产物的提取中,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也可简化复杂的传统操作工艺,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发酵工业效益。
3. 3.3 膜技术与过程耦合膜技术可据不同种类发酵产品的具体要求,去除不需要的成分和物质,如除菌、除浊、除微粒、脱色、去酸、去异味等,保留所需成分和物质,以实现分离、分级、净化、浓缩、精制及回收再利用。
过程耦合就是将发酵过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相连的独立单元操作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操作。
近年来,膜技术在发酵工业的原料精制、发酵过程及下游分离纯化过程中都有广泛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
过程耦合膜技术已广泛用于发酵工业的许多过程中,成为整个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或单元操作。
合理设计的单元操作之间的相互耦合过程,可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经济性,也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发酵工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管理办法【模板】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管理办法经贸大教发[2014]9号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杜绝论文抄袭行为的发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检测范围全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及各院(系)推选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第二条检测标准毕业论文(设计)上传“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进行文献比较后,重合文字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含已标注的引用部分),即检测结果<30%,视为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检测,检测结果≥30%,视为毕业论文(设计)检测不合格。
第三条检测方式1.毕业论文(设计)检测采用普检与抽检两种方式。
2.全校全日制本科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均参加普检,由各院(系)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检测。
3.全校按各本科专业(方向)学生数的10%左右抽检,由教务处组织。
第四条检测流程及时间安排1.普检时间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评阅前,学校为每名学生免费提供两次普检机会,两次普检由各院系具体组织落实。
2.学生每次普检需到“教务处网站—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凭账号密码登陆,将毕业论文(设计)上传检测后,自行下载检测报告(PDF格式),并将下载的PDF检测报告电子版发送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根据论文检测情况进行指导。
各院(系)教学秘书及时下载本院(系)的论文检测结果与检测报告。
3.全校性抽检时间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评阅后,答辩前。
第五条检测结果处理1.普检结果超过30%(含30%)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不合格,不能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抽检结果超过30%的(含30%)毕业论文(设计)为不合格,不能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无法获得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及相应学分。
3.使用“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仅能预防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出现的非正常引用、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整体质量的高低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委员会做出评判。
第六条其他工作要求1.各院(系)要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检测组织管理工作,及时告知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并要求指导教师认真指导、严格把关。
法学大学毕业论文

法学大学毕业论文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大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学大学毕业论文篇1法治视阈下的大学治理问题与实现“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
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实践历程的考验。
”这种永恒的需要就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社会的革新、文明的传承以及对知识创新的坚定信仰。
大学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运行方式与治理机制,才能够历久弥新。
大学治理需要运用法治的价值理念与方法手段来实现大学目标与理念。
因此,在法治视阈下探讨大学治理对我国人才培养、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广泛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理论的核心价值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西方法学家对法治概念做过系统化整理后而可大致将之归纳为两大类涵义。
第一类将法治定义为依规则治理。
法治是指政府和人民所有的行为都应当受到事前订定规则的约束,法治也就是依规则之治或法的统治。
这一定义显然契合消极国家和有限政府的法治范畴,并为其所用。
法治的另一类定义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用来保障和促进个人在自由社会之中享有公民权利,并且要建立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条件,使其正当愿望和尊严得以实现。
不管采用何种定义,法治的内涵起码包摄法治的理念,并体现为如下两方面:其一,无论法律的内容为何,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应该要根源于法,而且必须要依法行使。
其二,法律本身应当以“尊重人性尊严”的崇高价值为基础。
而“‘价值’表示物的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价值折射着主体设定客体的理想与目的,蕴含着客体实证性运行的宗旨与归宿。
所以,就大学治理而言,大学举办者(国家)、管理者(政府)、办学者(学校)对于法治状态下的大学治理应当有自身的价值诉求。
维护个人自由与权利既是法治价值的起点又是其归宿。
而人的权利与自由内核是人的尊严及其实现。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探讨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 ⁃tion ,WTO )正式成立,代替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 ⁃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成为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中的基础性国际组织。
与世贸组织一同诞生的,还有崭新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Understanding on Rules and Procedures Governing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DSU ),该制度为原有的GATT 争端解决机制带来了巨大变化。
然而,该制度中至关重要的证明责任分配却未在DSU 中做细化的规定,仅在第3条第8款作出笼统的原则性规定:“如果违反了适用协定所承担的义务,则该行为被视为初步构成丧失或减损利益。
这通常意味着违反规则会对适用协定的其他成员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被诉方应自行决定是否驳回这一指控。
”所以,DSU 证明责任分配的具体规则实为世贸组织在每一个案件中作出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中逐步完善和确定的。
一、世贸组织DSU 证明责任一般规则在世贸组织DSU 中,证明责任的分配并不是由当事方在争端中的申诉或被诉的地位决定的,而是由提出肯定性主张或抗辩一方承担证明责任。
基于世贸组织DSU 的特殊结构,证明责任的承担实践中存在更多的具体标准。
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主张仅由申诉方提出,在同一程序中的被诉方不得提出反诉,证明责任的判断相对简单。
因此,世贸组织DSU 为申诉方和被诉方设定了更为具体的证明责任分配标准。
当某一当事方(原则上是申诉方)声称其他成员(原则上是被诉方)违反了特定世贸组织协定的条款时,须证明其主张。
若当事方无法满足其对符合该特定条款所对应事实的证明责任,也无法提供符合专家组证明标准的证据,须接受专家组认定不存在该事实的不利结果。
相反,若当事方(原则上是被诉方)主张其被指控违反条款的行为其实是该条款的例外,则满足该条款例外抗辩的事实的证明责任就归于被诉方。
论国际商事仲裁文件证据的举证规则【最新法学论文】

3
目录
引 言„„„„„„„„„„„„„„„„„„„„„„„„„„„„„„„„„1 一、国际商事仲裁文件证据的特征及其举证规则的意义 „„„„„„„„„„„1
关键词:商事仲裁;举证规则;一般Proof rul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directly concerned with the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rbitration. Firstly,the article defines the meaning of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roof rules. Secondl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proof rules. Third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proof rules, includ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the proof rules "who advocates, who proof" and special rules of the proof rules, and chosen burden of proof and disclosure rules and the privilege rules were examin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mmercial arbitration rules of proof rules , found in the foreign arbitration rules of evidence are mostly the same as the domestic proceedings ,and lack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rules of evidence, and finally proposed our country arbitration rules of evidence should not follow the procedure rules of evidence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should have its own unique system, made our arbitration rules of evidence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proof ru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construct fair efficiency with arbitration benefit maximum the proof rules.
大连海事大学学术论文等级认定暂行办法

大连海事大学学术论文分类标准与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强化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评议的质量标准,并与国内外普遍认同的学术论文分类及认定标准相衔接,促进我校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发展,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术论文认定范围第二条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按研究领域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按出版形式分为学术期刊论文和学术会议论文。
第三条学术期刊论文认定范围主要包括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数据库,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数据库,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和《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刊源(不含增刊)上正式公开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
第四条学术会议论文认定范围主要包括各类用以提供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并在其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ISBN号)全文收录的各类学术论文。
第三章学术期刊论文分类标准第五条学术期刊论文按其发表期刊的学术影响从高至低依次划分为A、B、C、D四种类型。
论学生申诉制度

收稿日期:2019-09-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高校教育纠纷硬法与软法的综合治理研究 (19YJC880091)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 高校教育纠纷综合治理研究 (19Q037)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湖北省中小学法治教育研究 (2018GA026)ꎮ作者简介:王重文ꎬ男ꎬ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讲师ꎬ教育学博士ꎮ王银ꎬ女ꎬ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ꎮ2020年3月第42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0Vol 42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0.02.005论学生申诉制度王重文ꎬ王银(三峡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ꎬ湖北宜昌㊀443002)摘㊀要:学生申诉权是学生申诉制度的逻辑起点ꎬ是人权的具体体现ꎬ是法定的程序性救济权ꎮ学生申诉权行使的主体包括中小学生和高校大学生ꎬ学生申诉制度的构建与完善ꎬ应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申诉权的实现ꎬ围绕申诉的范围㊁程序㊁组成人员等关键内容进行制度设计ꎮ学生申诉权的全面落实与保障ꎬ还需要现代学校管理者在办学活动中坚持依法治校㊁依法治教ꎬ以现代法治精神为指引ꎮ关键词:学生申诉权ꎻ㊀学生申诉制度ꎻ㊀权利救济中图分类号:G5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0)02-0028-04㊀㊀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ꎬ强调保障学生的申诉权ꎬ完善学生权益救济渠道ꎮ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校建立和完善学生申诉制度ꎮ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ꎬ为健全教育领域纠纷处理机制ꎬ该纲要提出要制定«学生申诉办法»ꎬ健全学生申诉制度ꎮ学生申诉制度作为一种非诉的权利救济机制ꎬ对维护学生正当权益ꎬ促进依法治校ꎬ解决教育纠纷ꎬ具有重大意义ꎮ此外ꎬ它也是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理想途径ꎮ一㊁学生申诉制度的逻辑起点:学生申诉权学生申诉权是学生申诉制度的权利基础ꎬ它是一种基本人权㊁一种法定权利ꎬ蕴含着程序公正的救济权ꎮ学生申诉权是申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ꎬ具有基本权利的属性ꎮ1 学生申诉权是人权的具体体现从人权口号提出以来ꎬ至今尚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人权定义ꎮ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予以解读ꎬ如从哲学㊁历史㊁道德㊁法律㊁政治㊁社会㊁文化㊁宗教等维度去理解ꎮ有研究者以道德的维度ꎬ认为人权是基于人性和尊严ꎬ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ꎬ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ꎮ也有研究认为人权是人之为人而应当享有的权利ꎬ它具有 自然性与社会性 普遍性与特殊性 应然性与法定化 [1]2ꎬ8的特点ꎮ张文显教授认为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普遍权利ꎬ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权ꎮ 学生申诉权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ꎬ当其受教育权㊁人身权㊁财产权等合法权益ꎬ受到学校㊁教职员工或教育行政机关的侵害时ꎬ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寻求救济的权利ꎮ出于维护学生基本权利的需要ꎬ申诉权是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ꎬ是人权的表现形式ꎮ2 学生申诉权是法定性权利学生申诉权是一项法定性权利ꎬ从我国的宪法㊁教育法㊁行政规章中的相关条文中可以找到依据ꎬ如我国«宪法»第41条㊁«教育法»第42条㊁«规定»第61条ꎮ其中宪法第41条赋予公民的申诉权是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㊁失职等侵权行为ꎬ而学校不是国家机关ꎬ教师也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ꎬ从该条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学生享有申诉权ꎮ有学者认为近代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是国家设立的专门实施国民教育的公共机构ꎬ依法享有并行使属于公权力行政的国家教育权ꎮ因此ꎬ公立学校等教育机构一般称为82公法人(PublicCorporation)ꎮ这是从权利推定的视角去论证学生的申诉权ꎬ属于 法律解释上确认应有权利的法律地位的推定 [3]ꎮ当然实行权利推定ꎬ对于加强法治国家㊁法治社会建设意义重大ꎬ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ꎬ完善权利立法ꎬ促进法律准确㊁及时㊁有效的适用ꎮ如果说«宪法»第41条视学生申诉权为推定权利ꎬ«教育法»第42条和«规定»第61条则是学生申诉权的直接渊源形式ꎮ3 学生申诉权是非诉程序性救济权利学生申诉权的价值在于赋予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ꎬ面对学校㊁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不法侵害时ꎬ予以救济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ꎮ给予学生申诉权ꎬ以及让其切实救济不法侵害ꎬ是同样重要的ꎮ权利的存在是救济的前提ꎬ救济是实现权利的必然结果ꎮ如果一种权利无法诉诸法律予以保护ꎬ从根本上讲ꎬ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法律权利[4]362ꎮ有学者将二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 车之双轮㊁鸟之两翼 ꎮ学生行使申诉权的方式ꎬ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处理ꎬ是以非诉讼的方式进行的ꎬ而非将自己的诉求诉诸国家司法机关ꎮ学生通过申诉救济权利ꎬ具有成本低㊁效益高的特点ꎮ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受到不公正待遇ꎬ或学校的行为损害到自己合法权益ꎬ通过直接寻求校内申诉委员会的帮助ꎬ免去了在法院经历立案㊁审理㊁判决这些相对漫长的程序ꎬ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ꎬ并且在与学校协商㊁交涉过程中ꎬ双方可以实现双赢ꎮ此外ꎬ司法介入校园内的教育纠纷ꎬ不仅要耗费双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ꎬ如果审查的强度和标准拿捏不当ꎬ极有可能侵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ꎮ通过申诉制度保障学生权利ꎬ是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方向ꎮ二、学生申诉制度的主要内容学生申诉制度包括中小学学生申诉制度和高校大学生申诉制度ꎮ具体构建学生申诉制度时ꎬ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存在一定的差异ꎮ但作为一种非诉性权利救济机制ꎬ它们也有一些共性的特征ꎮ我们认为ꎬ在制定学生申诉制度时ꎬ应考虑这几个核心问题ꎬ即申诉受理的范围㊁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㊁申诉处理程序以及处理决定的效力ꎮ1 申诉受理范围申诉受理范围关系到学生申诉权的广度ꎬ限定了学生对于哪些事项可以进行救济ꎮ现行法律㊁规章㊁规定之间的矛盾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申诉权的行使ꎮ«教育法»第42条㊁«规定»第6条㊁第60条对学生申诉的范围进行了规定ꎬ但«规定»第60条实质上缩小了«规定»第6条和«教育法»第42条给予学生行使申诉权利的范围ꎮ在各地的实践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做法ꎬ例如在«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第3条中ꎬ仅规定了学生对学校较为严重的处分决定不服ꎬ才能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诉的请求ꎮ这些较为严重的处分包括:警告㊁严重警告㊁记过㊁留校察看㊁开除学籍等ꎮ严格控制学生申诉的范围ꎬ是不利于保障学生申诉权的ꎮ合理界定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ꎬ是构建并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的基本前提ꎮ从学生申诉指向的纠纷类型看ꎬ包括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与学校发生的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ꎮ为最大限度维护学生合法权益ꎬ申诉范围的确定应涵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权益受损的情况ꎮ就具体情形而言ꎬ只要学生认为学校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㊁财产权㊁受教育权㊁公正评价权等合法权利ꎬ都可以向学校的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ꎮ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当前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界定不合理ꎬ应扩大学生申诉受理的范围ꎮ那是不是受理学生申诉的范围越广就越好ꎬ而不需要设置任何限制性条件呢?我们是否可以直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或其他国家的学生申诉制度ꎬ去化解我们面临的难题呢?在美国ꎬ学生可申诉的事项非常广泛ꎬ几乎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主要权利ꎮ然而ꎬ申诉范围的广泛并不意味着学校对提起申诉的条件没有任何限制ꎮ学校通常规定申诉要基于以下情况提出:从程序上看ꎬ包括程序违法和程序瑕疵ꎻ从实体上看ꎬ包括处罚的证据不足ꎬ或处罚结果与学生违纪行为失衡ꎬ违背了比例原则ꎮ我们认为ꎬ在设定学生申诉制度的具体范围时ꎬ不应设置过多的限制ꎬ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行使申诉权ꎮ但同时ꎬ也应考虑当前学生申诉处理部门实际处理申诉的可承载量ꎮ我们过去对学生提起申诉的范围做了过多的限制ꎬ现在如果盲目放开ꎬ对学生申诉委员会的处理水平和能力要求都是一个巨大考验ꎬ如果学生申诉处理部门不具备相应的处理能力ꎬ也没有足够的人力㊁物力和财力保证其运行ꎬ这反而不利于对学生申诉权的保护ꎮ2 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何配置ꎬ与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密切相关ꎮ«规定»第59条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进行了规定ꎬ但没有规定申诉委员会的人数ꎬ各代表群体所占的比例ꎬ及具体该如何分配ꎮ«规定»第59条的规定过于笼统ꎬ实际上给予了各学校很大的自由裁量权ꎮ这就难免造成在实践中学生申诉委员会是学校行政机构的压缩版ꎬ学生申诉委员会被学校行政权力主导ꎮ例如«河北省学92生申诉办法(试行)»第4条直接照搬了«规定»第59条中关于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规定ꎮ为了使处理结果更加公正并具有可接受性ꎬ在配置学生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上ꎬ其成员要保持独立中立的立场ꎬ正如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ꎬ原处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纳入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ꎬ否则有违公正的原则ꎮ此外ꎬ申诉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品德方面上应有相对较高的修养ꎬ热爱教育事业ꎬ关心学生权益ꎬ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利益ꎮ在处理学生申诉的过程中ꎬ只有遵循了这两项原则ꎬ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ꎮ台湾地区的学生申诉制度对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成员有着详细的规定ꎬ保证了学生申诉委员会的中立性ꎮ为了避免性别歧视ꎬ还对组成人员的性别比例做了规定ꎬ较好地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ꎬ值得我们学习借鉴ꎮ例如台湾科技大学«学生申诉评议委员会设置及评议办法»第3条规定: 委员人数十四人ꎬ其组成方式如下:一㊁各学院推派未兼行政职务之教师各一人ꎮ二㊁学生会推派学生代表四人ꎮ三㊁由以上委员推选之法律㊁教育㊁心理学专家三人ꎬ其中应至少有一人为本校未兼行政职务之教师ꎮ 第4条规定: 任一性别委员应占委员总数三分之一以上ꎮ3 申诉处理程序学生申诉制度是以非诉的方式ꎬ通过程序性权利去救济自己合法权益的制度ꎬ程序的设置是申诉制度最关键的内容ꎮ我国传统法文化中一直是 重实体㊁轻程序 ꎬ 中国法现代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ꎬ从文化传统方面来分析ꎬ其中一大障碍就是:中国法缺乏形式理性ꎬ或者说中国法具有反形式倾向 [5]11ꎬ在现代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这些弊端ꎬ并日益重视程序的价值ꎮ但在很多法律制度中仍然可以看出对程序价值的不够重视ꎮ«规定»中只有第60条㊁61条以及第62条对学生申诉处理期间作了简单说明ꎬ但对于如何处理申诉㊁是否公开进行ꎬ都未予明确规定ꎮ为了使申诉程序更加公正ꎬ体现程序正义的理念ꎬ各地做了一些尝试ꎮ例如ꎬ«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用单独一章11个条文对申诉处理程序进行了规定ꎬ其中包括对申诉处理程序一些重要事项的规定ꎬ是值得肯定的ꎮ例如ꎬ第16条和17条对回避的情形及处理进行了规定ꎻ第18条 申诉处理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方式进行ꎬ必要时经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安排可对双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ꎬ对申诉处理的方式进行了规定ꎻ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第22条 申诉处理决定不得加重对申诉人的处理 ꎬ为学生提起申诉解决了后顾之忧ꎮ学生申诉的程序作为学生申诉制度的最关键环节ꎬ是由程序独有的价值所决定的ꎮ现代程序是对恣意的限制ꎬ对理性选择的保证ꎬ有着 作茧自缚 的效应[6]14 ̄21ꎮ我们在设计学生申诉制度时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申诉程序的参与性ꎮ其基本要求是申诉的权利主体参与到申诉处理的过程中去ꎬ对申诉委员会处理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的作用和影响ꎮ这样有助于确保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主体地位得到尊重ꎮ不能仅仅通过书面的审理做出处理结论ꎬ而不听取学生的申辩和意见ꎮ在现代民主社会ꎬ大家都希望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务ꎬ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命运在别人主宰之下ꎬ参与性的反面是奴役与管制[7]112ꎮ程序参与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ꎬ是否赋予当事人的参与性权利ꎬ剥夺当事人的参与权ꎬ是判定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ꎮ二是申诉程序的公开性ꎮ程序的对立面是恣意ꎬ分化和独立是程序的灵魂ꎮ为了避免申诉委员会暗箱操作ꎬ恣意行事ꎬ除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外ꎬ申诉处理的过程应尽可能公开ꎮ而当前很多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处理方式是以书面处理为原则ꎬ以公开处理为例外ꎮ这样就很难考虑学生的申辩和理由ꎮ虽然也允许学生提出听证申请ꎬ但往往对听证申请的事项限定于 重大权益 ꎬ而何谓 重大权益 ꎬ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ꎬ涉及到价值判断ꎬ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也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ꎬ这样就容易使申诉委员会以争议事项不涉及 重大权益 ꎬ而剥夺学生申请听证的权利ꎮ三是申诉程序的合理性ꎮ申诉委员会作出申诉处理结果必须符合理性的要求ꎬ而不能以任意或随机的方式ꎮ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处理决定ꎬ学生如不能知晓处理的过程㊁内容㊁依据及理由ꎬ便会感觉受到了不公正对待ꎬ心理上难以接受这种不利处理的结果ꎬ更不会信服[7]105-106ꎮ为了让申诉程序符合理性要求ꎬ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申诉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的依据必须经过合理和充分的调查ꎻ(2)申诉委员会作出的处理决定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ꎬ并认真听取学生的申辩意见和理由ꎻ(3)申诉委员会在对申诉事项进行讨论ꎬ形成处理决定的过程中ꎬ应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依据ꎬ而非某一个人说了算ꎮ四是处理决定的及时性ꎮ申诉委员会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决定ꎬ既不能过于迟缓也不能过于快速ꎮ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 过于急速而来的正义也是非正义 [7]106ꎮ如果申诉委员会处理过程过于迟缓ꎬ迟03迟不能作出处理决定ꎬ学生的权益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ꎬ并饱受心理上的煎熬ꎮ即使学生的权益最终得到了保护ꎬ实现了正义ꎬ但这种晚到的正义是非正义的ꎮ当然ꎬ如果申诉委员会一味追求效率ꎬ匆忙草率地作出处理决定ꎬ使处理过程流于形式ꎬ学生会感觉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ꎬ也不会在心理上认同并接受学校的处理结果ꎮ4 申诉委员会的权力申诉委员会的权力直接影响着申诉委员会根据一定的申诉程序作出处理决定的约束力ꎬ即能否直接对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强制力ꎮ原«规定»第62条规定 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ꎬ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ꎮ很多学校的申诉处理规定ꎬ直接引用教育部规章的规定ꎬ申诉委员会没有直接变更原处理决定的权力ꎬ只能提交或建议原处理机构重新决定ꎬ其享有的只是建议权而无实际的变更权ꎮ而当原处理机构维持原决定或不予重新处理时ꎬ申诉委员会就无能为力ꎮ针对这一困境ꎬ有学者在介绍了台湾地区相关经验后ꎬ认为应赋予申诉委员会一定的变更权ꎮ为了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ꎬ需要赋予申诉委员会一定的变更权ꎬ但关键是哪些事项申诉委员会可以直接予以变更ꎮ我们认为ꎬ应针对不同的事项ꎬ以及申诉委员会主体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ꎮ就校内申诉委员会而言ꎬ只要原处理机构作出处理决定的依据不足㊁处理程序严重违规ꎬ就应给予申诉委员会撤销原处理决定ꎬ或按照校内规定可直接重新作出处理的权力ꎮ就校外行政申诉委员会而言ꎬ如果学生的申诉事项涉及到学术问题ꎬ应充分尊重学校的处理决定ꎬ仅仅就处理决定在程序上是否存在问题进行审查ꎬ如果程序上存在的问题侵害到了学生正当合法权益ꎬ如校内学术委员会议的召开没达到最低人数要求㊁表决程序不合法㊁处理决定书没有送达给学生等ꎬ校外行政申诉委员会享有撤销原处理决定的权力ꎬ因为 既然高深学问需要超出一般㊁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ꎬ那么ꎬ自然只有学者能够深刻理解它的复杂性 [8]31ꎻ如果不涉及学术问题ꎬ则可从实体上和程序上进行全面审查ꎬ如审查发现学校的行为侵害到学生合法权益ꎬ申诉委员会可直接撤销原处理决定ꎮ三㊁结语上文是对学生申诉制度一般问题进行的探讨ꎮ我国学校法人制度确立后ꎬ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受到反思与修正ꎬ司法的阳光注入了校园的土壤ꎬ学校与学生关系呈现出公法与私法融合的特点ꎬ成为兼有纵向型和横向型属性的复合法律关系[9]ꎮ在这种多元的法律关系中ꎬ学生针对与学校纠纷的不同类型ꎬ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ꎮ但申诉作为一种非诉救济方式ꎬ相较于司法救济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ꎬ其经济性与解决纠纷的彻底性ꎬ是司法救济难以匹敌的ꎮ学生申诉是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ꎬ也是学校解决与学生之间的教育纠纷ꎬ维护校园稳定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形式ꎮ从学生申诉权的行使主体来看ꎬ其不仅包括高校大学生还包括中小学生ꎮ从学生申诉权实际行使的情况来看ꎬ高校大学生运用的频率较高ꎬ而中小学生运用的较少ꎬ这与学生申诉权行使主体的行为能力㊁法治维权意识ꎬ及不同学校场域教育纠纷的类型相关ꎮ我们在建构并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时ꎬ台湾地区及国外的相关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ꎮ但能否直接为我所用ꎬ还有待商榷ꎮ我们要认真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ꎬ在立法方面就曾有过类似的教训ꎮ梁治平教授早在1987年就有过沉重的忧虑: 一种本质上是西方文化产物的原则㊁制度ꎬ如何能唤起我们对终极目标和神圣事物的意识ꎬ又怎么能激发我们乐于为之献身的信仰与激情? [10]在借鉴其他区域的制度时ꎬ他的忧虑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ꎮ当然ꎬ正如 徒法不足以自行 ꎬ学生申诉权的全面落实与保障ꎬ还需要现代学校管理者ꎬ在办学活动中坚持依法治校㊁依法治教ꎬ以现代法治精神为指引ꎮ注㊀释:①㊀从既有权利事实(如人权㊁习惯权利㊁道德权利等)出发ꎬ对应有权利所进行的确认或认可ꎬ就是权利推定ꎮ参见郭道晖«论权利推定»ꎬ«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ꎬ第179-188页ꎮ参考文献:[1]㊀郭道晖.人权论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ꎬ2015.[2]㊀张文显.权利与人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ꎬ2011. [3]㊀郭道晖.论权利推定[J].中国社会科学ꎬ1991(4):179-188. [4]㊀程燎原ꎬ王人博.权利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4. [5]㊀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0. [6]㊀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4. [7]㊀陈瑞华.程序正义理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ꎬ2010. [8]㊀约翰 S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ꎬ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ꎬ2001.[9]㊀劳凯声.教育变迁中学校与学生关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ꎬ2019(7):4-15.[10]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14.[责任编辑:杨㊀勇]13。
DSU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

DSU 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 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刘成伟在前一论文中作者已经简单 提及,由于缺乏违反申诉中那种由义务违反本身直接裁定造成了利益的丧 失或损害的这样一种推定的存在,非违反申诉的确立将更多的举证责任放 到了申诉方的肩上,其确立过程也更加复杂。
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以及争端当事方通常都认为第 1 条所规定的非 违反救济,应该谨慎处理而且应该作为一种例外救济。
专家组在-44 一案中还是指出尽管我们认为非违反救济应该谨慎适用 并应该作为一种例外救济,每一案件都应根据其自身价值而受到审查,并 谨记前面提及的保障互惠的关税减让的谈判进程的需要。
因此,我们作为专家组在有义务审查根据第 1 条的权利主张时的角色 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对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否已经损 害或取消了第 1 条范畴内的利益,作出客观评估。
〖1〗本文作者拟就专家组在此方面如何根据每一案件的自身价值及 其掌握的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而进行客观评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在-44 一案中,专家组将确立非违反案件的一般标准概括如下第 1 条 条文确立了申诉方为了说明根据该条而提出的一项可以审理的权利主张, 所必须证明的三个要素 1 某一成员对某一措施的适用;2 产生于有关适用 协定的利益,以及 3 由于该措施的适用而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
〖2〗而在-163 一案中,专家组则又加进了在非违反申诉案件中发展 起来的一个概念,即措施所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必须是违背了申诉方 在订约时的合理预期。
如此以来,非违反申诉案件涉及到就是否存在如下事项所进行的审查 1 某一成员对某一措施的适用;2 产生于有关适用协定的利益,以及 3 由 于完全不可能被出口成员预料到的措施的适用,而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 害。
〖3〗下面我们就将分别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措施的适用措施的效力特征在分析非违反主张的要素或称构成要 件时,逻辑上的起点是存在某一成员对某一项措施的适用。
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1)论文

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1)论文DSU系列论文之二:诉诸WTO争端解决的申诉类型(1)在前一论文中作者已经简单提及,GATT第XXIII:1条中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概念规定了可以诉诸WTO争端解决的三种诉因(causes of action),即XXIII:1(a)涉及到所谓的“违反申诉”(violation complaints);XXIII:1(b)涉及到所谓的“非违反申诉”(non-violation complaints);而XXIII:1(c)则涉及到通常所称的“情势申诉”(situation complaints)。
下面作者就将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这三种诉因或称为申诉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一、违反申诉中的推定(Presumption)GATT/WTO下的争端解决几乎都属于违反申诉,即当成员认为其产生于适用协议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益正由于另一成员没能遵守适用协议下的义务,而受到损害或丧失时而向DSB提起的那些申诉。
1960年,缔约方全体(the CONTRACTING PARTIES)裁定,与GATT不一致的措施被推定为造成了利益的丧失或损害,并且由被控方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1〗这一原则被东京回合中达成的争端解决程序所采纳,而现在又被规定在DSU第3.8条,该条规定:“如果发生违反在适用协定项下所承担义务的情况,则该行为被视为初步(prima facie)构成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案件。
这通常意味着一种推定(presumption),即规则的违反对适用协定的其他成员方构成了不利影响(adverse impact),在此种情况下,由被控成员负责反驳这一指控。
”从上述规定中我们注意到,在违反申诉中存在着一个关键概念,即“推定”(presumption),这意味着义务的违反构成了利益丧失或损害的初步证据。
DSU第3.8条表明,一旦某一适用协定项下的义务被证明遭到违反或受到侵害,则该违反导致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推定将被确立。
国家开放大学学位授予申诉处理办法试行

国家开放大学学位授予申诉处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提高学位授予工作的质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学生申诉处理程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校在读或已毕业学生在学士学位申请和授予过程中,对学校有关本人的决定有异议,可以进行申诉。
第三条学生申诉的事项包括各级办学机构做出的以下决定:1.不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决定;2.学位论文成绩的决定;3.授予学位或不授予学位的决定;4.由于存在论文作假行为,学校做出的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或给予相关纪律处分的决定;5.做出撤销因违反规定授予或错授学位的决定;6.学校做出的学位授予的其他决定。
第四条总部和分部成立申诉处理小组,处理学位的相关申诉。
总部申诉处理小组由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担任组长,成员由部分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组成,负责处理全国范围内学位相关的申诉。
分部申诉处理小组处理分部范围内学位的申诉。
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和分部学位管理相关部门负责受理学生的申诉。
第五条学生对学校学位申请和授予各环节的相关决定有异议的,可在决定公布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分部或总部提出申诉。
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视为认可其决定,学校不再受理其申诉。
第六条学生根据申诉事项的内容,按照学习中心、分部和总部的顺序逐级申诉。
如对某一机构做出的申诉处理意见有异议,可以向上级办学机构继续申诉。
第七条学生提出申诉时,需要将以下书面申请材料提交至分部学位管理相关部门或总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1.申诉人的姓名、学号和联系方式;2.申诉的事项、理由和要求(亲笔签字);3.学校处理决定的复印件;4.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分部学位管理相关部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召开学位申诉处理小组会议,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申诉进行调查和处理。
不同申诉事项的处理方式如下:1.如果申诉事项是分部或学习中心做出的决定,形成调查报告和书面处理意见,递交给申诉学生。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近年来,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权益意识的增强,学生申诉事件时有发生,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解决学生申诉问题,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进行合理定性与制度重构,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公正性,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一、合理定性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处理学生申诉事件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定性工作。
合理的定性工作对于学生申诉事件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定性工作可以帮助学校确定申诉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合理的定性工作可以帮助学校准确理解申诉事件的核心问题,避免因定性不准确而导致的处理偏差和公正问题。
合理的定性工作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制定解决方案,化解矛盾,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定性工作时,应该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合理的定性,确保申诉事件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
合理的定性工作需要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具备丰富的案件处理经验和专业的法律知识。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定性程序和机制,确保定性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生申诉事件的合理定性工作。
二、制度重构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和公正性,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有必要进行制度重构。
制度重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申诉处理工作。
二是从加强学生权益意识和法律意识入手,提高学生对申诉处理工作的支持和信任度。
三是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入手,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在学校内部,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申诉处理工作。
要建立健全的申诉受理渠道和申诉处理流程,保证学生申诉得到及时受理和妥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SU 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 系列论文之三非违反申诉的确立刘成伟在前一论文中作者已经简单 提及,由于缺乏违反申诉中那种由义务违反本身直接裁定造成了利益的丧 失或损害的这样一种推定的存在,非违反申诉的确立将更多的举证责任放 到了申诉方的肩上,其确立过程也更加复杂。
尽管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以及争端当事方通常都认为第 1 条所规定的非 违反救济,应该谨慎处理而且应该作为一种例外救济。
专家组在-44 一案中还是指出尽管我们认为非违反救济应该谨慎适用 并应该作为一种例外救济,每一案件都应根据其自身价值而受到审查,并 谨记前面提及的保障互惠的关税减让的谈判进程的需要。
因此,我们作为专家组在有义务审查根据第 1 条的权利主张时的角色 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对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否已经损 害或取消了第 1 条范畴内的利益,作出客观评估。
〖1〗本文作者拟就专家组在此方面如何根据每一案件的自身价值及 其掌握的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而进行客观评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在-44 一案中,专家组将确立非违反案件的一般标准概括如下第 1 条 条文确立了申诉方为了说明根据该条而提出的一项可以审理的权利主张, 所必须证明的三个要素 1 某一成员对某一措施的适用;2 产生于有关适用 协定的利益,以及 3 由于该措施的适用而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
〖2〗而在-163 一案中,专家组则又加进了在非违反申诉案件中发展 起来的一个概念,即措施所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害必须是违背了申诉方 在订约时的合理预期。
如此以来,非违反申诉案件涉及到就是否存在如下事项所进行的审查 1 某一成员对某一措施的适用;2 产生于有关适用协定的利益,以及 3 由 于完全不可能被出口成员预料到的措施的适用,而导致的利益的丧失或损 害。
〖3〗下面我们就将分别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措施的适用措施的效力特征在分析非违反主张的要素或称构成要 件时,逻辑上的起点是存在某一成员对某一项措施的适用。
首先,有必要界定措施一词的具体含义。
就此而言,在大多数案件中问题往往并不在于某一项措施是否存在, 而在于哪些措施是属于第 1 条意义上的可归咎于成员政府的措施。
换句话说,第 1 条意义上的措施是否必须是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措施? 对于此问题,-44 一案的专家组作出如下分析〖4〗根据协定第 4 条,第 1 条之‘措施’一词的普通含义当然包括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或行政法规。
但在我们看来,似乎远不限于此而还包括缺乏法律强制性的其他政府 措施。
同时,也并非政府机构的每一个意见或者非政府组织应政府要求或基 于政府某种程度支持而作出的研究报告,都能够被视为成员政府的措施。
…如同专家组过去所做的那样,对我们而言很有必要审查每一个所谓 的措施,以确定该措施是否具备为第 1 条目的所要求的措施的特别属性。
我们对实践特别是--一案的专家组报告的审查表明,当行政指引创造 了行为或不行为的动机,并且主要依赖政府措施以指引私方以某种特定方 式行事时,该措施即可以被视为一项政府措施。
在那一案件中专家组裁定,尽管某一措施不具有强制性,也可能被视 为是受[]第 1 条[关于数量限制的条款]支配的一项限制,因为‘存在足够的 行为或不行为的动机促使非强制性的措施 -生效[ 并且] 措施的实施本质上 依赖于政府的措施或者干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措施将以等同于强制性 要求的方式起作用,以至于该措施与强制性要求之间的区别只是一种形式 而非实质了’。
我们认为我们在本案中对所谓的‘措施’的分析必须如此进行,即充分 考虑到这些政府措施实施的背景及其对私方所产生的影响。
本案中,日本主张第 1 条所指措施必须或者规定利益或者施以义务, 而且为了施以义务该措施必须是那些施以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或实质上等 同于此的义务的政府政策或措施。
而美国的立场则是,第 1 条所指措施不应该被限制于仅指那些具有法 律强制性的或实质上等同于此的义务,美国支持一个关于此词语的涵盖更 广的定义。
忆及--一案在确定一项形式上不具有约束力的-措施,是否应归属于第 1 条中的政府限制时所使用的标准,即行政指引必须创造了行为或不行为 的动机,并且对该指引的遵守必须主要依赖于政府措施。
我们认为这些标准当然也完全可以适用于第 1 条下的措施一词的定义。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案中没有任何东西表明,此行为或不行为之动机的标准应被视为将形式上不具有约束力的措施定性为政府措施的唯 一标准。
因此,我们认为--一案不应该被视为规定了什么应被视为构成了第 1 条下的措施的唯一标准或外部限制。
尤其,我们并不信服日本所提出的定义界定了什么能构成第 1 条意义 上的措施,即一项措施必须或者规定利益或者施以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或实 质上等同于此的义务。
在我们看来,一项政府政策或措施没必要必须具备实质约束力或强制 性,才能够产生被私方以损害或取消第 1 条意义上的合法预期的利益的方 式而遵守的可能性。
实际上,很明显那些包含了充分的指引私方以特定方式行事的行为或 不行为的动机的不具有约束力的措施,对市场准入的竞争条件也能够产生 潜在的不利影响。
例如,大量的非违反案件中涉及了补贴,而补贴的接受只要求符合条 件者的自愿遵守。
而且,我们认为也可以设想,在政府与商业之间存在高度合作与协作 的情况下,例如存在对行政指引的实质依赖以及其他政府与商业之间的非 正式合作的情况下,即使是政府政策声明中的不具约束力的、劝励性的措 辞,对私方而言也可能具有类似于有法律拘束力的措施的效果。
因此,我们认为就第 1 条所指的措施一词,我们应给予一个广泛的定 义,即考察不具有约束力的政府措施是否具有一个类似于有约束力的措施 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考虑了第 1 条的目的,即通过为纠正那些否则就不会受到规则所规范但尽管如此 却仍然损害了成员产生于关税谈判的利益的合法预期或使之丧失的政府 措施而提供一种途径,来保护下的减让平衡。
在我们看来为达到这一目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应被视为受第 1 条 调整的政府措施的种类不应被以一种不适当的限制性方式界定。
否则,就存在这样一种风险,当政府以一种或多种方式涉嫌导致利益 的丧失或损害时,将不能根据第 1 条进行救济,因而阻止了该条目的的实 现。
然而,我们想强调的是,给予措施一个宽泛的定义将不会扩展第 1 条 之救济的适用范围,因为仍然由申诉成员承担清楚证明该争议措施如何导 致或引起了利益的丧失或损害的义务,并且如下面将要阐释的,在最终的 分析中被告成员政府只对其自身所引起的损害负责。
……由于协议是一个只有国家政府或单独关税区才直接受其义务支配 的国际协定,因此也就暗示第 1 条以及第 261 条中的措施一词,如同协议 的其他地方一样,仅指政府政策或措施,而非那些私方的政策或措施。
尽管这一‘原理’不容置疑,但是还是有大量的贸易争端中,就那些表 面上是私人措施但尽管如此却因为政府与那些措施的某些关联或认可,而 使得专家组面临着对此归责程度的困难判断。
……过去的案例表明, 如果某一措施中存在足够的政府参与, 则该措施 是由私方采取的事实并不能排除该措施可能被视为是政府性的措施的可 能。
在此方面很难确立明显的界限规则。
因此,那种可能性将需要个案审查--。
事实上,上面这些关于措施的界定的裁定同样适用于违反申诉中措施 的界定。
对于非违反申诉而言,真正特别的在于利益的界定。
由于违反申诉中一个正式推定的存在,往往在确定某一措施可归咎于 政府,而该措施又违反了适用协定的义务时,便可推定成员的利益丧失或 受到损害,因而也就不涉及到利益的界定问题。
然而,对非违反申诉而言则其确立更为复杂。
由于没有违反申诉中的推定,在非违反申诉中申诉方承担了更为详细 的举证责任。
申诉方必须证明该措施的适用导致了其利益的丧失或损害。
因而在非违反申诉中,在确立了措施的适用以后,下一步就是证明在 该措施的适用范围内,申诉方利益的存在。
这也是确立非违反申诉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利益的存在利益的合法预期忆及系列论文之一的讨论,我们可以 看出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对框架下利益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
如果成员准备通过援用程序寻求救济,则该成员只要证明此类措施或 情形导致了其在任何适用协定项下的任何利益直接的或间接的的丧失或 损害。
简言之,只要措施的适用涉及到了适用协议所保护的成员之间关于市 场准入的竞争关系而非单纯的贸易流量或实际贸易,那么成员在此就有利益存在。
尤其是审查非违反申诉的专家组经常将竞争关系的破坏等同于利益 的丧失或损害。
然而在非违反申诉中,申诉方如果想证明其利益的存在,最关键的就 是证明申诉方对该利益存在前文曾频频提及的合法预期。
事实上,在-44 一案中,专家组指出,在过去所有只有一个例外涉及 第 1 条的案例中,所主张的利益都是涉及到针对产生于有关关税减让的改 善的市场准入机会的合法预期。
〖5〗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一问题。
1 合法预期的法理基础不同于以前体制所涉及的单纯的贸易问题,框 架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涉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而且还有扩大化引入诸如与贸易相关的环境问题、劳工问题等等的趋势。
而这种扩大化趋势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对利益的保护的复杂性,同时也 使得有关协定更容易受到复杂的措施的损害。
为了避免通过所谓的合法措施损害条约的目标,因此也就有必要创造 诸如非违反申诉、情势申诉等具体的新的救济方法。
同时,为了防止这些新的救济方法的滥用,作为善意原则的一个衡平 分支,采纳合法预期的保护,这样一种观念,是非常关键的。
保护合法预期的法理基础是善意原则及此原则所派生的有约必守原 则。
和平社会所依赖的合作、公平和相互信任,不应该被严格法律的孤立 适用所破坏。
在此方面,国际法委员会于 1966 年的一个评论指出,依赖于严格的 条文解释但却损害了协定的本质含义的行为,构成了对善意原则的违反。
善意原则作为支撑国际公共秩序整体框架的一个根本概念被普遍接 受,尤其在条约法领域。
联合国宪章第 22 条以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26 条都确认了这一原则。
善意原则禁止缔约方基于损害协定正当含义及其目的的任何行为。
在具体案例中,协定目的规定了哪些是可以被合法预期的准绳。
这似乎表明,条约规定的含义不再基于缔约方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 根据缔约方通常并合理预期的条文含义来决定。
换句话说,在国际法及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承诺的含义将根据受诺人 的合理预期的标准,而不仅仅是根据承诺人的主观愿望或者条文的表面含 义来界定。
作为条约法的一部分,在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协议当然也要受善 意原则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