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英雄凯旋歌》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自信有感情的歌唱并能表现歌曲亲切自豪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唱《英雄凯旋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感受变化音的音乐表现。

(2)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及情绪,完成聆听与思考中的“乐曲说明”。

3、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清唱剧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亨德尔的代表作品及其音乐创作特点。

(3)、能够说出巴赫的代表作品及其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1、导入
(1)观看以巴罗克为背景的,介绍同一时期相关文化艺术发展情况的视频。

(2)老师简介欧洲音乐的不同音乐风格流派。

(3)聆听《英雄凯旋歌》,片段,老师讲解清唱剧的含义。

设计意图:
从图片、音响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清唱剧的含义,以及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学唱《英雄凯旋歌》
(1)老师简介歌曲与作曲家亨德尔的相关知识。

(2)完整聆听歌曲,关注歌词,了解歌曲的表现内容及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知道作曲家亨德尔及其作品英雄性和史诗性的主要风格特点,在完整聆听后对歌曲表现的内容、情绪及音乐风格有初步的体验。

(3)运用歌曲中的乐句进行发生练习,老师提出歌唱的基本要求。

(4)老师分别弹奏升
5、升4的乐句和还原
5、还原4的乐句,学生聆听分辨,并学唱,注意音准。

(5)分析歌曲结构,注意乐段的重复。

(6)学唱歌词,提示学生注意歌词与旋律的对应,通过练习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

(7)看谱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唱出曲谱中的强弱记号。

设计意图:
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同时熟悉歌曲的主要旋律,在变化音、一字多音的练习中解决难点。

完整演唱歌曲,深入体验歌曲的英雄性等风格特点。

(8)拓展练习
①完整聆听《哈利路亚》,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②老师简介《哈利路亚》的相关知识。

③随音乐哼唱《哈利路亚》主题,分析歌曲的力度、速度、旋律进行等特点。

④师生交流并总结:《哈利路亚》与《英雄凯旋歌》在音乐情绪、演唱速度、力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亨德尔作品的音乐风格特点。

3、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乐曲《G弦上的咏叹调》与作曲家巴赫的相关知识。

(2)完整聆听音乐,关注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调及情绪等音乐要素的特点。

(3)随音乐填写以下乐曲说明:
《G弦上的咏叹调》是“——的代表人物”巴赫创作于——年的管弦乐作品整首作品速度——,力度——,音调——,开头两小节旋律线形成一个“问号”形状的图案,似在表现作曲家的思索。

这首作品抒发了——的情绪,感人至深。

(4)跟着音乐哼唱主题旋律,感受作品悠长、深沉、优美的旋律之美。

设计意图:
欣赏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进一步感受巴罗克时期音乐作品庄重,结构规整的风格特点。

通过填写乐曲说明,检测学生对作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2、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海顿《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及其表现出的无忧无虑的意境,以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竖笛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音乐典雅清新的风格特点。

(2)通过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分析相关的要素、节奏练习等感受《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内涵。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海顿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
能够说出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及《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命运动机”的节奏。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英雄凯旋歌》《哈利路亚》《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辨别乐曲名称和作者。

设计意图:
复习清唱剧的含义、巴罗克时期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特点。

注重知识的衔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音乐派音乐风格特点。

2、欣赏《小夜曲》
(1)聆听三遍钢琴弹奏的主题旋律设计意图:
为欣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地记忆主题旋律,理解音乐风格。

(2)完整聆听作品,并思考:乐曲是由那几件乐器演奏的?他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3)简介作曲家海顿及其代表作,介绍《小夜曲》的相关知识。

学习弦乐四重奏的含义。

(4)视唱主题旋律,分析主题旋律进行特点。

(5)完整聆听作品,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变化。

(6)背唱主题旋律,可以采取快速、中速、慢速三种速度进行演唱。

设计意图:
听辨并背唱主题旋律、多次完整聆听音乐,能够使学生深入体验到音乐意境,感受到清新典雅的风格特点。

3、欣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
(1)用击拍的方式模拟生活中的敲门声,并尝试用音乐表现要素(速度音调、节奏、力度等)来表现不同的敲门声。

(2)聆听全曲,并思考:乐曲的情绪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是什么?
(3)简介乐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与作曲家贝多芬的相关知识。

学习交响曲的含义。

(4)分段欣赏——呈示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主题旋律是什么?②聆听主题音乐片段,感受“命运动机”的音乐情绪。

③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
思考:主题旋律的发展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④总结“命运动机”的节奏型并听辨其在主题音乐片段中出现的次数,说说这个节奏型对乐曲情绪表达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思维能力与想象力,通过分析主题旋律的发展手法和固定节奏型的使用,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绪和内涵。

⑤聆听副部主题音乐片段,思考:这部分音乐具有怎样的情绪?表现了什么内容?与主部主题的音乐情绪有何不同?⑥随音乐哼唱副部主题音乐,思考:副部主题旋律的发展采用了那种创作手法?
⑦完整聆听呈示部音乐记录曲式结构。

(5)分段欣赏——展开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他与呈示部有相同之处吗?
②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较多,边听音乐边思考:力度的变化给音乐情绪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段欣赏——再现部
①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
②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音调与呈示部完全相同吗?两个主题是如何呈现的?
(7)完整聆听作品,记录作品的结构。

设计意图:
分段聆听,完整欣赏,能够充分体验到作品传递出的强烈的音乐情绪,进一步感受到古典音乐结构规整,风格庄重的特点
4、音乐家故事: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聆听音乐,思考:这首音乐作品的主题乐器是什么?表现了何种意境?
(2)老师讲述与《月光奏鸣曲》创作相关的小故事。

(3)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首作品主题的旋律进行、力度、速度、有什么特点?
(4)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并记忆。

(5)师生交流总结:《月光奏鸣曲》与《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同为贝多芬作品,却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音乐情绪,为什么?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家故事栏目的学习,使学生更深的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西乐撷英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竖笛演奏《小步舞曲》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能够感受到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体验巴赫《小步舞曲》端庄典雅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感受体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欢悦和乐观的音乐情绪以及古典音乐端庄典雅结构规整的特点。

(2)用竖笛合奏《小步舞曲》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小步舞曲的含义。

(2)能够说出作曲家莫扎特、巴赫的代表作品,能够背唱音乐主题。

(3)能够说出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4)能够演奏《小步舞曲》
(5)聆听感受并能分辨同名大小调:G大调和g小调。

教学过程:
1、导入:聆听《英雄凯旋歌》、《G弦上的咏叹调》、《小夜曲》《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音乐片段,分别说出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以及音乐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
注重知识的衔接利用学生更好的理解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1)聆听乐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2)老师简介莫扎特,以及奏鸣曲式和快板的含义。

(3)聆听乐曲,思考:乐曲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的情绪是什么?
(4)随音乐视唱主题,并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

(5)聆听乐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的不同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聆听、随音乐哼唱主题、记录主题的变化、分析主题的旋律进行特点、对比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意境,感受作品结构规整、风格典雅的特点,加深对古典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

(6)播放歌曲《不想长大》听一听:有没有熟悉的音调?(7)随音乐唱一唱《不想长大》,对照曲谱,想一想《不想长大》的旋律是如何从《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
音乐元素”。

3、欣赏巴赫《小步舞曲》
(1)老师提问:巴赫是哪个国家的作曲家?它是哪个时期的代表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他的作品创作特点是什么?
(2)播放钢琴《小步舞曲》,思考:这首作品的音乐情绪、节拍、速度是怎样的?
(3)老师简介“小步舞曲”的含义。

设计意图:
为学习演奏作品做铺垫,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

(4)观看《小步舞曲》竖笛演奏视频,注意两个声部的配合、气息的控制变化音的指法。

(5)视唱《小步舞曲》高声部旋律,注意#4的音准。

(6)慢速完整吹奏高声部旋律。

(7)视唱《小步舞曲》低声部旋律,注意变化音的音准和长音的
时值。

(8)慢速完整吹奏低声部旋律。

设计意图:
先视唱再演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音乐旋律及节奏,更好的理解作品。

(9)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慢速完整吹奏《小步舞曲》,注意两个声部的气息、速度要保持一致。

(10)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用较快的速度有感情的完整吹奏《小步舞曲》。

4、实践与创造
(1)对比总结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2)聆听G大调和g小调的音阶及音频片段。

讨论:它们带给你哪些音响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出来。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用心专心尽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人: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二、朗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蓬蒿(hao1)咫尺(zhi3)狼藉(ji2)相形见绌(chu4)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佳肴:精美的菜肴。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1)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

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其实这是人类的傲慢和狂妄,人类永远是大自然有机体上的一部分。

只有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和规律,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宇宙中的生命,平等看待它们,关爱、保护他们,与它们友好相处,就是在爱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当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身,关爱和爱护我们自身。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专心尽心
四、学习课文
第一环节:分清结构
本文是一篇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议论性散文,作者是如何展开议论并确定自己的观点的?请同学们分析课文的写作的思路。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第
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①(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②(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③(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三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对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评价是怎样的?由此看出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⑴、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①人类航天事业的空间相对于自然而言只是咫尺之间;②人类的认识史是后人纠正前人的错误的历史,对于后人而言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的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④宇宙其他古老星系中可能演化出比我们的智慧高得多的生物,对于他们而言人类的智慧算不了什么。

⑵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①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是精巧绝伦的艺术品;②大自然创造了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③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并不是真的存在“上帝“主宰和创造生命。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专心尽心
第二课时
第三环节: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的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他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孤立到综合,科学史是记载了人类在认识上所犯的错误。

2、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陷阱”,就是困难、
危机乃至灾难。

人类过度开采矿物留下了无数的矿坑,这意味着对地貌、地层结构的破坏,对自然的破坏,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这说明人类还没有弄清楚宇宙与自然的规律,在复杂而又多变的自然规律面前,人们显得那样的愚蠢和无奈。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说明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物属于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们的智慧是自然赋予的,人类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强调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宇宙比人类还要有智慧。

5、我就只是宇宙机体的一部分……,就是一体的。

——这句话强调宇宙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宇宙与自然,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与自然。

6、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人类之外的一切生物,都和人类一样属于宇宙,人只是其中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我们与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应该像对待弟兄一样关爱它们。

第四环节、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

体会其作用
1、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专心尽心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第五环节、总结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阐述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辩证关系,忠告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应该想到保护自然,求得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试着写几句宣传标语;
例如
1、我们的地球不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教师教学教后反思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岗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专心尽心
一、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和煦(xu4)干涸(he2)吞喽(shi4)
二、导人: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导入
三、阅读课文,内容提要
1、今日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沙漠、神秘
2、过去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绿洲、仙湖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改道、“四盲”(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青海湖、月牙泉
四、学习课文内容
第一环节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9)写罗布泊今天的荒凉和曾有的繁荣,从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仙湖”消逝的惋惜之情。

第二部分(10-14)写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指出“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以事实说明罗布泊的消失完全是人为的。

第三部分(15-25),写胡杨林的悲惨遭遇,具体说明罗布泊的消失给环境带来的极大灾难,证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忍无可忍了。

第四部分(26-28),由罗布泊延伸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指出:类似罗布泊的悲剧并没有终止,提醒人们不能再制造悲剧了。

第二环节把握课文重点
(一)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
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二)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杨锡河备课
隆江二中
用心专心尽心
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等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了悲剧。

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