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步练习4(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学案传统文化的继承
课堂演练
1.传统文化是指:
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
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这说明文化具有:
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说法正确的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
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鲜明渗透性
6.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而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只要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就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7.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应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③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④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培根的这句话表明:
①正确的知识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②任何知识文化都推动社会进步
③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④文化具有继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节日。

至唐宋时期开始形成踏青、扫墓等风俗,成为民间重要的祭祖日。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曾经简单粗暴地将扫墓、祭祖当成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止。

改革开放以后,清明节又重新成为人们地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或者扫墓、祭祖,寄托对祖先地哀思;或者踏青、植树,享受初春地美好时光;或者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这说明:
A.扫墓、祭祖属于封建迷信活动,应加以禁止
B.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是对的,应积极提倡
C.把握正确的判别标准,是有效地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本依据
D.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0.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入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

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2.当年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刘伯承同志尊重并依据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歃血为盟”的民俗形式,与彝族首领结拜为兄弟,使红军避免了因民族纠纷带来的生存威胁,并及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赶。

下列对“歃血为盟”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彝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是彝族同胞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尚
③是一种封建思想的体现,应该摒弃④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又与中国“和”文化传统有着历史渊源。

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回归中华民族文化。

对此请谈谈你的认识。

课后作业
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小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

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

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2)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文化生活学案传统文化的继承参考答案
1-5.ADDAA 6-10.BCBDC 11.C 12.B
13. 答案:(1)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2)对待传统文化,要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体现时代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建设和谐文化,不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熏陶,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从这一方面说,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家长的观点是不对的。

开设“国学”课程,也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和剔除。

专家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没有可取之处;若笼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也是片面的。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做到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充分体现时代精神;还要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