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氏家谱——我从何处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厉⽒家谱——我从何处来
忽⽽有岁⽉悠逝之感。

转帖⼀下我们厉⽒家谱吧。

因为家族⼈少,脉络倒还是清晰的。

恩,我本姓厉,按照爸爸的说法,我是成(承)字辈,所以我本来应该叫厉成刚,是妈妈的强烈反对.再后来我⽤了现名。

我们的厉家来⾃⼭东⽇照东⽀。

如果按照辈份,我应该是第⼆⼗⼀代—— 承(成)字辈。

具体的排谱为:保(宝)复(福)建彦承(成)宗懋(茂)善存公怀秀嘉贞迺传
厉⽒由来:
关于厉⽒的姓⽒来源说法为下:
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

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忌(姜⼦⽛后裔)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

齐厉公的直庶⼦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

以封国名为姓⽒。

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春秋时,改名为随国。

原厉国君主的后代⽀⼦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

孙姓改为厉姓。

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奔魏)姓厉。

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成为厉姓。

李姓改为厉姓。

唐⽞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

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

以上四种说法中,以谥得⽒说法已被⼤多数厉⽒宗谱所接受。

以我国厉姓宗谱中编撰较早的东阳宗谱为例:该地第⼀次修谱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即公元 1096年,当时距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分别创欧苏谱谍体系未远,此后⾄今近1000年,已连续修谱⼆⼗余届,每届均撰谱序列于谱前。

历届谱序中除了介绍修谱缘由,历代名⼈外,对厉⽒世系源流也作了许多描述。

谱序中记载,东阳始迁祖厉⽂才曾说过:“吾齐厉公之后也”。

⽽且在东阳宗谱中,上⾄周初姜尚,中经汉朝厉温,下⾄当代,世系排列均很详细,兹将姜尚⾄唐朝始迁祖厉⽂才世系排列如下:
姜⼦⽛——姜永昌——姜叔买——姜仕隆——姜度常——姜⽆忌(齐厉公)——厉诰——都墨⼦——⽤不乌——不夫——⽤夫——雷夫,义夫;⾃义夫——赞——然 ——芝——则——象祖——理⽤——熙——种——冯——济——楚——贵——奉——不寒——井——厉温——愍,倬兄弟,由倬——于定——禁——宛——⽂——望 ——申——毅——泽卿——诩-—中⽴——雷甫——庆——衍——世甫——惟贤——铸——霸——雍——稽——⽂才。

郡望堂号
1、郡望
郡望是指世居在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别于其它的同姓族⼈的意思。

所以从郡望判断姓⽒来源也应是⼀种途径。

厉⽒郡望有⼆,即⼀为范阳,⼀为义阳。

范阳郡望说,据明凌迪知《⽒族博考》⼀书中说,“范阳者,未得所考”。

义阳郡望说,则同厉⽒的胙⼟得⽒说法是很相近的。

因为厉国所在地,“随之厉乡”,秦汉时属南阳郡,三国魏⽂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从南阳郡分析出来置义阳郡,⼀直到隋朝为州县制度代替(详见拙⽂《义阳厉⽒溯源》),才没有义阳郡建置。

此外,另有南阳郡望⼀说,意义应同义阳郡望。

但既然各地厉⽒宗谱都认可源出齐厉公之说,那我们姑且认为,齐厉公姜⽆忌(公元前824-816年在位)的后代中有辗转迁徙⾄义阳郡,并在此繁衍,形成当地的世家⼤族,后代⼦孙遂以义阳作为郡望。

2、堂号
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姓⽒的⽀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同族⼈的共同徽号。

同姓族⼈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派的标记,是家族⽂化中⽤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集书画及⽇常⽣活⽤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以区分姓⽒族别,作为本族标记。

具有深厚的⽂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厉⽒堂号为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

元朝访问宋朝旧⾂,元吉跑到湖⾥、海⾥,去藏,到了⽩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

⼭东厉⽒
⼭东厉姓加上京津、东北各地厉姓由于⼤部分⾃⼭东⽇照厉姓繁衍播迁,虽然始祖⽬前仅追溯到明洪武年间,但由于⼈⼝众多,有⼏⼗万⼈⼝,俨然⾃成体系。

海曲,西汉设县,南宋改为⽇照县,辖区包括现在的⽇照市东港、岚⼭区全部和五莲县的部分。

海曲厉⽒族谱记载:“我⽇照厉⽒于明初⾃东海(江苏东海县)迁来,长住中疃⾥(今为五莲县境)⼆世祖兄弟五⼈,长次三四皆失讳。

五公名胜,长公更迁景州(河北省景县,开滦⼀带)。

⼆公复回海州,三公去莒县,(今之莒南县)居留⽇照者我⼆世祖四公及五公胜祖两⽀,胜祖⼜与我三世祖由中疃⾥迁城西相家庄。

迨⾄明末,农事连年⽋收,⼈⼼惶惶,盗贼纷起,族⼈多四出避乱,我⽀族⼈多去县西部及西北部安居,五公之后多在县东部及东北部定居,因此族⼈呼我⽀为西⽀,称五公之后为东⽀。

明朝未年,
先世犹岁岁回东海扫墓,我⽀六世祖于明季遣我七世祖长公道祖于清明前回故乡扫墓,海⾏遇风,⾈覆殁于⽔中。


先祖们在修谱时,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将五⼤⽀修到⼀起。

既然不能将五⽀修到⼀起,在⽇照的两⽀修到⼀起⼜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五公胜祖⼀⽀的家谱由别驾⼦敏公创修于明嘉靖⼆⼗⼋年(1549年),四⽀则由九世祖孟元公成谱于雍正四年(1726年)。

⽇照厉⽒现有两⼤⽀,东⽀与西⽀,均是同祖同宗.只是东西族谱世系略有⼀个辈分的差异.西⽀族谱以始迁⽇照之祖起⽴谱记载。

东⽀以始迁⽇照之祖⼆世五公胜起世⽴谱记载.各⽴族谱,世系差错⼀个辈分。

民国廿四年(⼀九三五年)修谱,两⽀族⼈⼏次公议合修⼀谱。

皆因年代已久,⽊已成⾈.林莹碑碣⽆法更正⽽罢,族⼈相遇,只有按班辈推字以定称谓,两⽀族⼈合议东⽀⾃⼗七世起⾄卅⼆世⽌。

西⽀⾃⼗六世起⾄卅⼀世⽌,共议定⼗六个世系辈分排字.如下
正排字:
保复建彦承宗懋善存公怀秀嘉贞迺传【(⼀说)宝、福、建、彦、成、宗、茂、善……】
副排字:
端明宣进希策启信⾀敷衍庆续择膺慎
注:懋通茂迺通乃衍通延续通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