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勘测设计一路线的选线和定线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页/共44页
第30页/共44页
2、线路长度的调查
线路长度可以采用脚步丈量,也可以用步行速度计算。一个人的脚步大小, 随着身高的不同而变化。在正常行步的情况下,每步约0.7~0.8米。上下坡及 草地、沙滩上的步子要短一些。用步子量距离要走的均匀,不然误差就很大。 用计步表或电子计步器自动计数。例如,某人的步距是0.75米,走了一百步后, 其距离为:100×0.75=75米。用步距丈量线路长度时,碰到高差比较大的地形 特征地段,就不能用人行路的陡坡长度作为要修建的道路长度,因为坡度大 了,汽车、机动车就爬不上去了。山区道路小半径弯道比较多、纵坡需要折 减,所以高差比较大的道路,根据以往经验,适于汽车正常行驶的平均纵坡 度一般为5.5%左右,个别达到6%。因此线路地形的长度就要按这个平均坡度 来估算。
10、视距:路线在平曲线和竖曲线上停车视 距应不少于15m,会车视距不少于30m,单 车道路段应采用会车视距。
第12页/共44页
二、路线选线的基本原则
线路的基本走向是以其必须经过的控制点 来体现的。把这些控制点(包括起点和终点), 用直线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折线,就 代表线路的基本走向或线路的总方向。
第26页/共44页
调查一般可以沿人行路进行查看。因人行 路是当地群众经过若干年的不断实践和不 断修改而定下来的重要交通线。它具有方 向直,距离近的特点,对选择线路方向及 走法都有考虑价值。当然也要注意,没有 人行路的地带,有时也会有好的线路方案。 沿线如有电讯线路也可以作为参考。
第27页/共44页
第17页/共44页
线路选择要方便群众,靠近居民点但又要 “靠村不近村,利民不扰民”,必须穿村 而过的道路一定要结合村镇规划,双侧增 设非机动车道和绿化带,加强排水设计, 以利村民的安全和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第18页/共44页
桥梁应选择地质好、河道不变迁的地段, 但不应使路线总方向偏离很多而导致桥头 引道线形不够路线标准,发生安全隐患。
第36页/共44页
对平原区弯曲型的河流,桥位应选在河弯 逼近河岸处较稳定的河弯中部,避免在两 河弯间的直线段设置,以免河床变迁危及 桥位。
在平原顺直河段上,桥位宜选在深槽处并 使桥位中线与河岸垂直。
第37页/共44页
在平原游荡性河段 (河岸线不稳定变化无常, 河床平坦开阔,洪水流向不稳、多变),桥 位应选在河岸有固定的土丘或岸坝的天然 束流处。
第4页/共44页
3、采用单车道设计时,应设错车道,错车 道每间隔200~300m距离设置一处,错车道 处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一般不 小于10m,相邻错车道之间应尽可能通视。
第5页/共44页
4、平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5m,特殊困难 地段不得小于10m。平曲线长度不得少于 15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路面应设 置超高和加宽,其值见表1之规定。
第22页/共44页
微丘陵区选线,应以平面短捷舒顺,纵断 面平缓均匀为主,结合地形适当地转折和 起伏,尽量避免连续急弯,纵坡起伏不要 过大。并注意填挖平衡,以减少弃方和借 方。
第23页/共44页
公路路线应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通过古 迹、名胜、风景区公路,应注意与周围环 境、自然景观协调,并适当照顾美观。
第24页/共44页
第二节 路线的调查
第25页/共44页
1、广泛调查拟定线路方案
调查时,根据线路必经的控制点,首先广泛地查看地形、地质情 况,摸清控制点间水系和山脉走向及河流流向,撇开那些可能遇 到的严重不良地质地段,拟定需要比较的线路方案,一一调查研 究,抓住调查是为了解决大方案比较选择问题,例如:沿河线好还 是越岭线或其他方案好等等,至于一些局部细节问题,可以留到 选定线路中心线阶段解决。比如沿河线高一些还是低一些,越岭 线翻越垭口要挖多少才合适等等问题都是属于细节,不是调查时 要解决的问题的边坡, 土质不良的边坡,桥头引道的边坡等等是 否需要处理,加固,也应大致调查。
第43页/共44页
第6页/共44页
5、当干曲线需要设置超高、加宽时,应在 平曲线两端各设置一段长度不少于10米的缓 和段。行车道超高、加宽均应在缓和段起 点开始设置,并且在缓和段内渐变完成。
第7页/共44页
6、越岭路线受高差限制需延展路线采用回 头曲线时,应避免在同一坡面上布设过多 的回头曲线。回头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0m, 超高横坡度最大为6%(积雪冰冻地区宜小于 6%),最大纵坡为4.5%,连接相邻两回头曲 线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100m。
第31页/共44页
例如某越岭线,垭口与山脚高差100米,从山脚到垭口的人行路仅有250米,人行路的坡度平均为 100/250=0.4即40%。很显然,如按人行路修出来的公路,汽车就爬不上去了。这种情况下要减缓纵坡, 只有把线路绕长,使它的长度达到100/5.5=1818米左右,汽车上下才不会困难。这个长度是从山脚算起 的,如果山脚以前有一段很平的路,地形许可早一些开始爬坡,那么算得的1818米距离,就应该从开始 爬坡的那一点起算。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知道了垭口和线路开始上坡的那一点高差和上坡的坡度 后,才算得出线路爬坡长度。要找出这高差,可以用目估或用带角手水准或其它简易工具。但是有了 这个高差,虽然可以算出上坡长度,还是不知道线路从山脚哪一点上坡才合适。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按 山区越岭公路一般的平均坡度5.5%(如果越岭线路比较短还可以大一些),从垭口开始一段一段的测量下 来,一直测到平地,这样即可以了解线路所经过的位置,也可以找到开始上坡的最适当的地点,把这 种测量办法叫做试坡,也有叫做放线、放坡。调查中,有时限于人力和步距的计数困难,也可以根据 步行的速度和时间计算距离。最好是计步、计时两种办法同时用,以便相互校核。
第28页/共44页
在调查开始前,如能搜集到当地带有等高线的地形图,比例尺为 一万分之一或五万分之一为宜。可先在图上研究线路可能的各种 走法,以供实地调查时参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调查的工作量。
调查时要线路所经过的地形进行划分,看看那些地段属于山岭、 重丘,那此地段属于平原、微丘 (如表2.201)。这样就可以根据地 形推荐采用什么技术指标,对估算路基土、石方数量也有用处。 为使一条路的技术标准变化不至于零碎,因地形改变技术标准时, 最少应不短于5公里。
第8页/共44页
纵坡的有关标准
7、路线设计最大纵坡不得大于9%,合成纵坡不得大于11%。 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得大于8%。 在山岭地形,工程特别困难地段,最大纵坡可增大至10~11%。 利用机耕道改建乡通村公路,其最大纵坡不大于13%, 穿越村镇的路线纵坡不大于5%, 长路堑及横向排水不畅路段应设不小于0.3%的纵坡。
第15页/共44页
为了避免局限性,最好收集本道路范围的 1/万或1/5万地形图,到实地调查研究多问、 多跑、多看、多研究,选择多个可能方案 比较。
第16页/共44页
结合本地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的规划。要尽可能少占耕地(尤其是基本农 田)和果木林园,把修路与治水、改田、筑 坝、灌溉等工程结合起来,如有些地方采 用的“山下是渠、渠外是路、路外是田” 的山、渠、路、田,并治的办法,防止规 划不合理,修了用不上或没几年又废弃, 既浪费人力、财力,还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第38页/共44页
跨山区的河流,桥位应选在河岸顺直、河 床较窄、水流顺畅,容易布置桥头线路的 河段上;尽可能避开河弯、沙洲、河中突 出的孤石、河道急剧展宽等处。
第39页/共44页
选择桥位要考虑的因素还不止上面所说的 这些,由于在作线路调查时,限于人力和 要求的重点不同,不可能进行桥位测量和 收集较多的资料。所以这里仅作扼要介绍 只要求能初步定出桥位后,达到估计桥长 的目的就行了。
第13页/共44页
线路的起点,终点和中间的控制点以及修 建的技术标准,一般都要根据村镇的工农 业发展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 规划,预先确定。
第14页/共44页
控制点间的道路如何走法,则根据实地的 地形、地物、地质条件工程量大小比较确 定。如果控制点事先尚未确定,也可以在 线路定线时一并进行农村公路详细选线一 般应有如下原则。
由于人行路大都选在省工的地段通过,形成弯小、路窄,崎岖不 平,特别是翻山越岭时,往往陡上陡下,可以利用的很少。调查 时要注意线路可能通过的实际位置,是在老路左边或是右边,经 过那些地点,两侧地物和线路的相对位置如何等等,都要一一记 录下来。局部地段可以绘一个草图,以便查考;同时也可以便不 参加调查的人,根据记录对照地形地物,能够明白线路大体位置。
第32页/共44页
在正常情况下,步行速度每分钟65~75米; 上下坡地段,行走困难地段,这个数字有 所不同,根据具体情况,酌予增减。采用 这一办法时,开始步行时间,终止时间.要 记录清楚,中途停留时间也应该扣除。例 如,某一段平路,步行了15分钟,那么这段 路的长度,约为15×70=1050米。
公路勘测设计一路线的选线和定线
会计学
1
第一节 路线的测设标准及选线原则
一、路线测设标准 二、路线选线的基本原则
第1页/共44页
一、路线测设标准
第2页/共44页
一、路线测设标准
1、计算行车速度不小于15km/h。
第3页/共44页
2、应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 平、纵面线形应与地形、地物及周围环境 相协调,避免大挖大填和水土流失。
第19页/共44页
傍山公路应尽量顺应地形,避免大填大挖, 破坏山体,不利环境保护。
第20页/共44页
路线应尽量避免穿过滑坡、崩坍、泥石流、 岩溶、软土、泥沼和多年冻土等严重不良 地质地段,必须通过时,应采用必要的工 程措施。
第21页/共44页
沿溪线,首先应考虑低线,一般设在地形、 地质、水文条件良好的一岸。洪水位较高 或河床较宽的河流,不要轻易跨河换岸, 路基应高出设计洪水位至少0.5米,并防止 施工废弃土石方堵塞河道而抬高水位,当 沿河线低线工程艰巨或技术处理困难,并 有条件时可走高线,但应注意避免出现起 伏较大的纵坡。
第40页/共44页
第41页/共44页
三、其它工程调查
调查中要随时注意地质不良、陡峻山坡以 及沿河等等地段,是否需要做挡土墙,以 便估计工程量。如果对数量把握不大也可 参照已成公路估计。根据以往经验,有的 公路没有挡土墙,有的山区公路每公里平 均可以达到60方的,甚至个别公路达到 100 方以上。
第9页/共44页
8、任何相连3km中连续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应在不大于表2 规定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长不 得小于60m,纵坡不得大于4%。
第10页/共44页
9、竖曲线半径不得小于200m,特殊地段不 得小于100m,竖曲线最小长度为20m。
第11页/共44页
第33页/共44页
第34页/共44页
二、桥涵调查
当线路需要跨过大、中河流时,桥位原则 上服从路线总方向,因此应在离线总方向 不太偏离过多的河道范围内进行调查,找 到适宜建桥的桥位,一一进行比较分析, 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选定一个或 两个桥位。
第35页/共44页
大、中桥位应选择在河流顺直、水流稳定、 地质良好的河段上,并注意桥、坝、渠结 合,一桥多用,同时还要方便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