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海口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古渡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

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

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

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

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

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

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

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

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

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

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

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

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

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

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

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

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

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

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

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

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

残垣
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

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

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

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

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

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

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

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

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

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请对第4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

2.第5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3.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4.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4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

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内涵。

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

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

5.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则有、特征。

6.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2.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尊严
刘向阳
随着拥挤的人流,木头和枣花各拉个大拉杆箱,走出站台。

木头老远就看到检票口外齐刷刷高举的牌子上清一色写着“招工”,牌子上还写着多少不等的工资数额。

木头立刻兴奋地拉着枣花的手说:“快看!那么多招工的,这下咱可就不愁没人雇咧!”
枣花不屑地说:“瞧你那德性,一点儿都沉不住气。

”木头不服了:“忘了六年前咱俩举个牌牌在马路上站三天都没人理的事儿吗?一想到在桥洞里过夜的滋味,俺浑身就哆嗦。

”“那都是过时的‘月历牌’。

现如今咱这‘马粪蛋子’也变成“香饽饽”咧。

”枣花说这话时透着自豪。

木头刚走出检票口,就被一群举牌子的人包围了。

“是乡下来打工的吧?”“我们的工资高!”“我们还包吃包住!”……木头头一回遇到这场面,不知道怎么应付。

枣花说话了:“俺们是来旅游的,俺要吃西餐住酒店,你们那有吗?”趁着那些人愣怔的时候,枣花拉着木头突出了重围。

枣花洋洋得意,木头却不高兴了:“眼瞅着赶上的好事,你倒‘破大盆——端起来咧’。

这村过了店过了,咱哪吃哪住去?”“真没白瞎给你起的那名字,木头脑袋咋就不会开个窍呢?咱腰里有钱怕甚!走,先去麦当劳填饱肚子,再去便捷酒店开个房间,睡一宿好觉,工作的事儿明儿再说。


自打结婚到现在,木头就听枣花的,这回木头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跟着枣花屁股后头走了。

在木头的记忆中,劳务市场比火车站的候车室、农贸市场还热闹,人挤人乱哄哄的。

可今天他跟着枣花走进劳务市场的门,感觉求职打工的人明显没有往年多了。

而且,面对各招工单位的台位后面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并不十分理睬,而是仨一堆俩一伙地凑在一起议论着观望着。

就在木头一脸茫然东张西望的时候,同时有几个人围拢过来,将各自手里印着鲜亮图片的招工广告,争先恐后地塞到了他手里。

一个比一个热情地高声介绍着:“我们是全市最大的建筑单位,对具有建筑熟练技术的农民工,我们给予最高的工资!”“农民工兄弟,我们是省内知名企业,工作条件一流,负责给每位农民工上劳动保险和医疗保险!”“我们是全国著名连锁店,诚招农民工来我店工作,别人做到的我们保证都能做到!”
木头感动了,用颤抖的手翻看五彩缤纷的招工广告,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枣花说话了:“招工就业需要双向选择,容我们考察后再做决定好吗?”
那些人怏怏地离开后,木头忍不住抱怨起来:“枣花呀枣花,哪个单位不比咱头些年打工的单位开的条件高?你咋就这样轻易地把人家给开咧!”枣花却不紧不慢地说:“傻木头,多少人都在等着挑着,咱急甚?”“好工作要是让人家给抢去了,到那时咱哭都找不着调咧!”木头提醒枣花。

“别忘了你兜里揣着全市建筑大比武冠军的奖状,还有俺兜里的餐饮服务女状元证书,这可是咱用本事换来的。

”“凭这,你就不知天高地厚。

”木头吭哧半天又补充一句:“俺咋觉得你有点儿忘本。

”“屁!你以为俺是忘恩负义的人吗?你以为俺是翘尾巴的人吗?俺真要是像你说的
那样,三姨捎信让咱去北京,俺早就动心咧!”枣花眼睛有了泪花。

木头赶紧给枣花揩眼泪,既心疼又不解地说:“好枣花,莫怪俺!可俺这木头脑袋就是寻思不明白,这两天你推三阻四的究竟是为了甚?”
“既然你问,俺就把憋在肚里的话全抖给你。

木头,你想过没,咱来这个城市六年了。

六年该不算短吧?咱看着哪都觉得亲,看着这城市的楼和街就像看咱村子的山和水哩。

可这城里的人把咱当自家人了吗?不还是口口声声叫咱农民工?”“叫就叫呗,咱本来就是农民嘛。

”木头不以为然。

“俺到啥时候都承认自己是农民,可就是不愿意听城里人喊咱农民工!乡下人考上大学叫大学生,当了兵叫军人,当了干部叫公务员,当了大款叫老板,咱当了这么长时间工人,咋就不能叫咱一声工人呢?”“不叫就不叫呗。

”木头虽然嘴上这么说,心里也起了波澜。

“不中!俺就要较这个真儿。

俺不图工资有多高也不图待遇多优厚。

”枣花倔强地说。

“那你图个甚?”木头木木地问。

“图的是做人的尊严!尊严!”枣花的呐喊在大厅中回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杆箱”“麦当劳”“医疗保险”等生活化细节既充实了小说内容,也显示了近些年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

B.木头夫妻的对话中有很多带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使用这些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也使小说充满了生活气息。

C.枣花之所以能沉住气不急于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木头是全市建筑大比武冠军、她是餐饮服务比赛女状元,有本事的人不愁找工作。

D.小说中枣花眼里的泪花和呐喊提示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进城务工人员不够尊重的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以改变。

2.小说中枣花和木头是一组对比鲜明的人物,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两个人物的不同之处。

3.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句作者才点明了小说的主题“尊严”?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

父显,周荆州刺史
..。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

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武帝时,累迁小驭下
大夫。

母忧
..去职,毁瘠过礼。

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

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患政。

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部,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擿奸隐,
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
策试
..。

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

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以徳化人,皆此类也。

后数岁,卒官。

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

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

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

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恪守孝道。

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

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

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

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
走廊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

彦光训喻而遣之。

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山亭避暑
真山民[注]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真山民是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山亭”是气候凉爽而宜于避暑之处,“暑”字寓有深意,暗指元朝统治的残酷。

B.“地皆宜避暑”一句明点“避暑”,寄托了诗人自己避开元朝的虐政而隐居不仕的意思。

C.“人自要趋炎”一句中“趋炎”暗讽降元朝、做贰臣的那些人,和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D.水色千顷,松风四檐,竹松掩映,诗人颈联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写山亭的凉爽。

2.人在山亭,可写的物事甚多,诗人为何选取翠竹和青松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2)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3)渐霜风凄紧,___________,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4)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5)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6)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8、“成绩排名”,一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

但近日,我省出台的有关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公布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属于“违法”。

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不排名,拿什么激励学生?对这个疑问,请你作一回答。

字数在80字以内。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

小至个人,大到企业、国家,都需要不断变革。

变革的核心是创新,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肯定失败。

“变”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变”是理所当然,情势所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在文中渲染出一种凝滞、萧条的气氛,形象地流露出作者对“古渡”逝去的感伤心情,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2.起到强调作用。

加强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不舍之情和对现实的反思效果。

3.作者对时代的进步是肯定的,人们不用再去经历惊险和危机;但是人们也不再经历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而只能成为生活的旁观者,透露了遗憾之情。

4.AC
5.《胡同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6.矛盾。

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与旧事物的难免冲突。

“向前的生活”必定是以牺牲旧事物中的美好因素作为代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