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全面迈进信息化时代。
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第三方支付也在互联网金融业发展中应运而生。
本文认真分析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支付发展情况,指出随着第三方的兴起,新的支付场景、支付途径、支付方式不断出现,第三方支付不断在改变现有的资金交易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处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支付业务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方面分析。
标签: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SWOT分析方法;支付业务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资金的转移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支付方式。
当今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主要为以下三类:传统现金交易、银行柜台转账、线上支付。
其中,线上支付的出现对传统支付方式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移动金融为核心的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迅速,已对银行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已形成挑战。
第三方支付具有快捷、高效、简便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欢迎,第三方支付已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兴起,对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清算业务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统治地位不断受到威胁,如何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和支付流程
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国内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国内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
自此,第三方支付流程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发起付款请求,第三方支付平台接收到客户的申请后,自动向网联平台发起协议支付;网联平台将交易信息保存数据库,再将请求转发给银行;银行在用户的账户中完成支付交易,并反馈给网联平台支付结果;网联平台在将支付结果转发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
最后,网联平台还要生成清算指令提交央行,并通知第三方支付平臺备付金存款行。
至此,一笔交易才最终完成。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1.国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第三方支付最早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制度,指收单机构和交易处理商委托ISO做中小商户的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机制。
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的信用卡保障机制、金融支付系统、发达的物流体系极大促进了B2B、B2C、C2C等网上交易模式的发展,第三方支付系统由此诞生。
21世纪以来,美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比如知名的eBay、Amazon、谷歌等电子商务交易商,相应地也促进了PayPal、Amazon Payment、GoogleCheckout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繁荣发展。
2.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概况
阶段一:互联网浪潮推动爆炸式增长(2005 2012年)。
2005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在专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
运营方式上,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从网关支付模式向账户支付模式转变。
账户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真正作为一个平台,在交易流程中处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停留节点。
基于这些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望获得更大的服务创新空间和价值创造空间。
阶段二:移动互联网浪潮酝酿重大变革(2012-2020年)。
2012年是移动支付突破元年,基于智能手机的SNS(社会性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应用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以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为依托的第三代支付风起云涌。
第三方支付将进入一个新技术、新金融、新体系、新格局不断涌现的重大变革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国内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产品主要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
两大巨头占据国内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的90. 6%,市场集中度高,双寡头市场格局已经形成。
三、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支付SWOT分析
1.第三方支付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成本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将多种银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到一个界面上,对接成本大大减少。
便捷性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对于买卖双方来说是独立的,它通过和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各大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的合作,在支付时显示统一化的支付页面,提供各个银行的支付通道,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创新优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使得其可以根据被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与业务发展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同步定制个性化的支付结算服务。
(2)劣势分析
风险问题:在电子支付流程中,资金都会在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处滞留即出现所谓的资金沉淀,如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和支付的风险。
恶性竞争问题:电子支付行业存在损害支付服务甚至给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冲击的恶意竞争的问题。
支付网关模式造成了市场严重同质化,也挑起了支付公司之间激烈的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降低。
(3)机会分析
第三方支付竞争进入深水区,技术、模式、生态层层演进: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形态竞争逐渐演变到商业模式的竞争,未来还会迁移到生态建设上的竞争。
从支付认证方式、增值服务、场景生态等方面,第三方公司将会在各个方面探索、进步、演化、淘汰,改变时时刻刻都在进行。
监管升级,牌照壁垒铸就行业护城河:牌照仍然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必备品,持有牌照不等于合规,但无牌照一定不合规。
在艨管升级的要求下,业务的开展更多的倾向于持牌企业,防范风险将是未来监管的主旋律。
消费升级将继续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消费升级将继续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注重体验,在中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新型服务性消费比重提升,电子商务是人们获取商品服务的重要来源之一。
(4)威胁分析
一是商业银行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冲击,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发力,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如建行的“龙支付”、工行的“融e联”等。
二是,第三方支付市场梯度竞争格局基本已定。
市场份额基本被各大优质第三方支付平台占领,小和新平台行业准入难度增大。
2.商业银行支付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可信度高:国内商业银行基本上还是国有为主,私有化程度很低。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国内的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很小,其天然的被老百姓所信任。
风险控制能力强:银行安全意识,也比较守规矩。
银行最重视金融安全的机构,注重防范金融风险。
客户资源丰富,渠道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具备大量资本和客户资源,具有丰富又多样化的运营渠道,具备提供远程虚拟化服务、全渠道综合服务和集中式标准化服务等优势,能够以多种方式吸收资本以及营销各类金融产品。
(2)劣势分析
运营成本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服务成本普遍偏高,部分业务的办理处于亏损的状态。
银行的人均成本是大大高于普通的商业公司的,就算是跟人均薪酬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相比,也是明显高的。
创新受到制约:银行机构庞大,组织繁琐,创新型能力较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对缓慢,很少有产品和业务创新。
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服務性机构,缺乏足够的产品创新和手段,这无疑不利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的效率。
(3)机会分析
国内人民银行不断“放大招”,对第三方支付进行制约,例如发布“静态二维码支付500元限额”的规定,紧接着又紧急出台新文件;自2018年开始,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交存比例将从目前的20%逐渐提高到50%左右。
这些制约的政策与文件,对于银行无疑是一个利好的信号。
(4)威胁分析
互联网渠道的强有力冲击、运营成本控制、技术创新、服务意识加强等都是银行要面临的挑战。
第三方支付公司运营模式灵活,创新意识强,同时业务专注度高度集中(靠支付生存),相对而言,银行在体制、成本、服务意识上都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毫无疑问,银行支付作为现代支付体系中的主力军,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
商业银行应把在长期金融业务中沉淀的经验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思维相结合,实现银行支付模式的全面转型。
1.积极探索支付产品研发体系
产品研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支付在与第三方支付的竞争中暂居劣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第三方支付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到了极致。
商业银行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从服务理念转向用户体验理念,以客户体验为出发点,解决长尾客户支付难的问题。
完善产品研发组织架构,挖掘研发潜力: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相比,产品研发架构设置沉冗,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因此,商业银行应优化产品研发机制,简化内部流程,在组织架构上、人才队伍建设上寻找突破点,以最大程度释放各层级机构间的创新活力
紧跟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商业银行的产品研发不等同于利用新技术闭门造车,而是要充分地与客户需求、市场动向相结合,能够根
据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打通创新成果向产品应用转化的通道,畅通机制,优化流程。
2.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业务创新
紧跟前沿金融科技,挖掘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深入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超声波、VR/AR等最新技术,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并融入支付场景中,在增加客户新鲜感、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有效降低客户风险。
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多种形式布局,构建“金融+科技”生态。
通过收购、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布局和借力金融科技创新。
尤需加强与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合作,优势互补、相互赋能,通过金融科技优化银行原有的获客模式和服务模式,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多元化、人性化、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3.以手机银行为依托,打造全场景支付的移动互联银行
各商业银行的产品推广与应用均以手机银行为主要阵地,而全场景支付的移动互联银行是指以设计师的眼光,重建客户界面,打造一个开放式消费平台,全面整合渠道、业务、产品,实现全功能、全流程的互联网银行。
作为商业银行线上服务的入口,手机银行承担着商业银行后互联网时代模式转型的关键。
至于合作平台的选择方面,目前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打造自己的平台,且已实现更多生活类的功能,但银行专属平台在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市场上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企业有较大差距,因此,更好地方式是开展合作,各自发挥所长,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积极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
(1)创新合作模式,开启聚合移动支付时代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还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开展,比如在银行卡收单领域,各商业银行已经尝试与提供聚合支付业务的公司开展合作。
如中国银行的来聚财业务可以接受客户用任意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付款,极大地利用了第三方支付的客户资源,也节约了银行挨个与第三方支付开展合作付出的成本。
(2)拓展合作空间,筑牢支付安全防线
金融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同样孕育出了许多新的犯罪手段,犯罪分子开始抛弃传统犯罪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洗钱犯罪。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反洗钱事件频发,制裁风险持续加大,反洗钱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反洗钱工作近年来也成为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为净化我国支付行业发
展环境,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作为支付结算和资金服务的机构,必须加强联动,共筑支付安全防线。
第三方支付平台、商业银行以及公安机关可建立联动机制,有利于反洗钱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方平台如果发现注册用户信息存在问题或者具有洗钱嫌疑时,必须立即向相应的商业银行进行信息交流与汇报,由银行对该用户的银行卡信息等资料进行审核,如果该用户确实存在洗钱嫌疑则交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同时暂时冻结该用户的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功能待查清后再予以解封。
参考文献
[1]司寒.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竞合博弈分析[D].河北大学,2017.
[2]徐丽莉.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6.
[3]刘燕云,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竞合共存[N].金融时报,2014-03-17 (006).
[4]王淼,王宗军.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 (05):211-212.
[5]侯宇婷.第三方支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2):125-126.
[6]史新鹭,周政宁.电子支付发展、电子货币替代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 (12):77-86.
[7]曾倩,周悦,陈慧敏,周万红,邓先雪,廖小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影响及对策研究[J].纳税,2019,13 (05):229.
[8]李炎炎.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防控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36):98-99.
[9]郭杨.互联网金融下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分析与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8 (24):33-34.。